《梦之旅》火了!巴基斯坦濒危音乐,靠它获22.5万订阅
发布时间:2025-09-22 00:15:02 浏览量:1
在巴基斯坦,有个叫《梦之旅》的音乐项目特别有意思。
2014年的时候,一群爱音乐的人——有的还在国外生活——凑到一起,决定回巴基斯坦拍那些快被忘了的老音乐。
他们从2014年拍到2019年,一共跑了五次,每次去两周,后来因为疫情才停了。现在这项目的YouTube频道有22万多订阅,老实讲,对一个没花钱推广、专拍非流行音乐的民间项目来说,这成绩真挺吓人的。
项目创始人之一阿西夫·哈斯奈因今年76岁,现在住在维也纳。他说当初根本没想过会这么火,第一次视频破20万观看时,团队所有人都喊“天哪”。
本来想这小众音乐也就本地人关注,后来发现全球都有人看,连欧美观众都不少,有的视频比如2016年拍的赞颂先知穆罕默德的诗篇,点击量都到260万了。
《梦之旅》的视频跟别的音乐节目不一样,不搞舞台、不做特效,就拍音乐人在自己家里表演。
有的是一家人一起上,唱的还都是家族传下来的曲子,很多外面根本听不到。比如有个叫沙菲·M·法基尔的,在信德省乌梅尔科特吟诵苏菲·萨迪克的诗歌,那种原生态的感觉,你在别的地方还真找不到。
视频里的音乐分两种,一种是北印度古典乐,另一种是卡瓦利——就是用乌尔都语、波斯语或者旁遮普语唱的伊斯兰神秘主义诗歌。
团队里有个叫穆萨布·本·努尔的,翻译做得特别好,能把诗歌里的韵味和小细节都传达到位。我觉得这也是它能吸引全球观众的原因,毕竟语言不通的话,再好听的歌也难共情,有了好翻译,大家才能懂歌词里的意思。
这项目还填补了个空白,巴基斯坦那些家族传的“私藏曲目”,之前没多少人记录,《梦之旅》拍了差不多300首,一半都是第一次公开。
很显然,这些曲子要是没人拍下来,等老一辈音乐人走了,可能就真的没了。
《梦之旅》能拍出这些东西,背后其实藏着巴基斯坦音乐的老问题——宗教和身份认同一直扯着音乐的后腿。
伊斯兰教里对音乐的态度特别分裂,有的法学家说要禁音乐,连非宗教音乐、某些乐器都不让用;
但实际上,音乐在穆斯林社会里一直没断过,像北印度双簧管大师乌斯塔德·比斯米拉·汗,就怼过说“伊斯兰教贬低音乐”的人,他说“北印度最牛的古典音乐家大多是穆斯林,要是伊斯兰教真抬举音乐,那还得了?”
还有个叫阿米尔·库斯劳的中世纪诗人,被称为“南亚穆斯林音乐传统奠基人”。他不光觉得“音乐能让人靠近真主”,还发明了塔布拉鼓和西塔尔琴,把北印度古典乐里的“拉格”给发展起来了。说实话,要是没有这些人坚持,巴基斯坦音乐可能早就丢了大半。
更麻烦的是身份认同的事。哈斯奈因说,巴基斯坦人总在争“是中东穆斯林还是印度穆斯林”,结果连带着“印伊斯兰”的音乐也被排挤了。
比如“卡亚尔”这种音乐,本来是从印度德鲁帕德音乐发展来的,17世纪还进过莫卧儿宫廷,就因为跟印度沾边,在巴基斯坦没多少人听。
1947年印巴分治后更明显,印度有电影业、有资本帮音乐人,巴基斯坦这边没人管,好多音乐人只能自己想办法谋生。
《梦之旅》最牛的地方,是把好多快被遗忘的音乐大师推到了人前。
比如乌斯塔德·纳西鲁丁·萨米,他是老音乐家拉齐丁·汗的侄子,能唱出49个音阶——要知道西方音乐才7个音阶,这本事真不是一般人能有。萨米还说“声音是宇宙的开端,真主说‘有’,宇宙就来了”,这话听着就特别有分量。
还有拉齐丁·汗的儿子,乌斯塔德·法里德·阿亚兹和阿布·穆罕默德,他俩带的卡瓦利团队是频道的热门。
阿布·穆罕默德年轻时还想过放弃卡瓦利,走别的路,他爸跟他说“不管你选啥,别把这好东西毁了”,他才留下来的。哈斯奈因说“他俩虽然把节奏加快了,也搞了点创新,但从没丢过古典底子,现在的卡瓦利歌手里,他俩绝对是最牛的”。
还有些音乐人,是靠《梦之旅》在离世前被更多人知道的。
比如2020年走的阿米尔·阿里·汗,之前在巴基斯坦都没多少人认识,《梦之旅》拍了他的视频,一下就有几百万观看;
2021年走的穆巴拉克·阿里·汗,现在已经被认成“大师”了。搞不清为啥这些有本事的人,早没人关注呢?还好有《梦之旅》,不然这些好音乐就真的埋了。
现在《梦之旅》还在更视频,团队计划今年再去巴基斯坦拍更多音乐人。
这项目就像给巴基斯坦音乐做了个“备份”,不光记录了老音乐,还让年轻人慢慢关注起这些东西——频道里30岁以下的观众比以前多了不少,巴基斯坦教育部甚至把卡瓦利、北印度古典乐放进了中小学选修课。
如此看来,《梦之旅》不只是拍视频,更像是在帮巴基斯坦音乐“续命”。
毕竟音乐这东西,不是放在博物馆里就完了,得有人听、有人学,才能传下去。
希望他们下次去能拍更多,也希望巴基斯坦能多帮衬帮衬这些音乐人,不然光靠一个民间项目,怕是不够。毫无疑问,《梦之旅》干的这事,比啥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