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新天津人”田颖:我在海河边唱歌

发布时间:2025-09-23 14:54:04  浏览量:1

田颖是“90后”,生于唐山,天津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津发展,成为一名“新天津人”。她从酒吧、餐厅唱到商场、婚礼现场,不断积累演出经验,三次参加《中国好声音》选拔。她在海河边、五大道、东疆港直播唱歌,以独特的方式通过镜头推广街边美景,并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音乐梦想。

田颖(左二)

高三时正式学唱歌 来到梦开始的地方

我生在唐山一个普通家庭,对音乐的记忆,是从家里的收音机和影碟机开始的。我父亲爱好音乐,尤其喜欢李宗盛、齐秦的歌。我听着《凡人歌》和《大约在冬季》长大,虽然不理解歌词,但那些旋律令我着迷。

小时候,妈妈带我到少年宫学过拉二胡,每天对着谱子练指法。没想到,这些枯燥的训练后来竟成了我艺考的“救命稻草”——乐理、视唱练耳,我都领悟得特别快。真正意识到“唱歌可以成为一件正经事”,是在我上高中时。我偷偷去参加小型唱歌比赛,其实类似于商场的促销活动,舞台简陋,观众少得可怜,但对我来说,那就是发光的地方。我唱了黎明的《心在跳》,紧张得手抖,却莫名享受着被注视的感觉。

当别的同学埋头苦读备战高考时,我征得家长的同意,决定参加艺考,开始学美声唱法,边复习文化课,边用零碎的时间练声。流行唱法就要靠自学,一遍遍听录音,模仿原唱者的咬字和气息,站在学校的琴房里,面对窗外,常常一唱就是两个小时。那段日子单纯又炽热,仿佛全世界只剩下我和我的歌。

艺考的那个冬天,我和几个同学来到石家庄,住进一处专供艺考生住宿的老房子。三室一厅,每个房间都摆满了上下铺,一个床位一天四十块钱。没有暖气,我们裹着羽绒服背乐理题,清晨一起去河边开嗓。每次乘绿皮火车去外地考试,车厢里都挤满了和我们一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虽然彼此不认识,但眼神交汇的那一刻,仿佛能读懂对方心里的火。

我收到了五所学校的校考合格证,毫不犹豫地选了天津音乐学院。不仅因为它的名气,更因为艺考时第一次来天津,我就被迷住了——意式风情区的红砖洋楼、海河上的流光溢彩、滨江道的繁华喧闹……我觉得,这里一定会成为我梦开始的地方。

来到天津音乐学院的第一周,我就崩溃了,躲在宿舍的床上,眼泪止不住地流——我以前所谓的“会唱歌”,在专业老师眼里全是问题。流行唱法虽然没有美声唱法那样严格的规范,但要求气息控制和语感表达的高度统一。我的发声位置不对,呼吸支撑不稳定,高音全凭嗓子硬顶。第一节专业课后,老师委婉地说:“你得先把过去的那套方法忘掉。”

勤工俭学酒吧驻唱 参加《中国好声音》

那是我最痛苦的阶段。每次站在琴房镜子前,都不知道该怎么张嘴。明明可以轻松唱完的歌,却变得句句破碎、音音迟疑。但我没有退路。我尝试着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一遍遍打磨同一首歌。慢慢地,我学会了用丹田发力,学会了用气息托声音,学会了如何在一句歌词中传递出层次。

大一那年我有了第一份“工作”,是同学介绍的,在校门口一家小酒馆驻唱,一晚上挣八十块钱。我清楚地记得第一天,我唱了《勇气》《后来》和《宁夏》,老板递给我几张皱巴巴的钞票:“小姑娘唱得不错,下周再来。”走回学校宿舍的那段路开心了很久,因为这不仅是我第一次赚钱,更是我第一次以“歌手”的身份赚钱。从那以后,我几乎没再向家里要过钱,婚礼、商演、开业庆典……什么场子都接。最累的一次,一天跑了五个地方,嗓子都哑了。

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了在各种场合下唱歌。有的场地音响极差,声音出来像是裹了一层纱布;有的观众根本不在乎你唱什么,只顾喝酒聊天;有时需要唱很多歌,我也从最开始的直接把嗓子唱哑到能控制发音方式适应高强度的演出。我渐渐明白,歌手不仅要会唱,还要学会掌控舞台,哪怕只有一个人认真在听,也要好好唱。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中国好声音》导演组的电话。开始我以为是诈骗,差点儿拒绝,过了一会儿才知道,他们是听了我在录音棚试音的小样,觉得声音有潜力。但我犹豫了,感觉那个节目离自己很遥远,还要投入大量时间,我也没有任何资源。导演却特别耐心,没有放弃我,几次沟通后,我说服自己——就当见见世面!

第一年,止步于上海试音阶段。第二年,上台录制时太紧张,发挥失常。直到第三年,2019年,我带着李宗盛的《寂寞难耐》再次站上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选择这首歌,是因为我对李宗盛的歌太熟悉了——从童年听到大学,那些旋律就好像刻在我的大脑里一样。

上台前,我告诉自己:别想结果,好好唱。副歌刚出口,李荣浩老师就转了过来,还冲我笑了笑。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光。后来他告诉我,他喜欢我声音中“细腻的叙事感”。加入他的战队,我们经历了密集训练,每天泡在录音棚打磨同一首歌,唱到后来几乎形成了肌肉记忆。

最难忘的是战队团赛后的奖励环节,我们十二个队员和李荣浩老师一起登上“鸟巢”的舞台,合唱《年少有为》。站在巨大的体育场中央,灯光打下来的瞬间,我感觉像是在做梦,突然明白,音乐这条路我选对了。

成长就像“圆舞曲” 每一步都有新风景

参加完《中国好声音》,我没有签约公司,而是选择回到天津。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演出停摆,我有将近半年没上台唱歌,特别迷茫。直到某天晚上,我实在太想唱歌了,于是打开抖音直播,用手机唱给屏幕那头的陌生人。

没想到,竟然有人留下来听,还有人点歌,跟我互动,告诉我“这句真好听”,也会问我“最近是不是累了”。那些日子,音乐成了一剂良药。线下演出恢复后,我依然保持了直播的习惯,有“老粉丝”一直准时出现在我的直播间。

2021年春天,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海河边路演。一个周末,我和朋友拖着借来的音箱和话筒,站在海河边开唱。当我唱第二首时,有人驻足听歌;唱到第五首,我面前站了二三十人。有人拍照,有人录像,还有一位奶奶带着小孙子跟着节奏轻轻摇摆。

那天的夕阳特别美,在河面上荡起粼粼波光,我们唱到音箱没电,手机没电,嗓子沙哑,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累。我发现路演和商演完全不同,观众纯粹是被音乐吸引来的,他们可以随时离开,但选择留下的人,就是打心里喜欢歌手唱的歌。

从那时起,我几乎每周都会去路演。夏天晒脱皮,冬天冻得手指僵硬,但我从没想过放弃。后来我不再满足于一个人一只话筒的模式,开始组建小乐队,提琴手、吉他手、鼓手、键盘手陆续加入,我们的街头音乐会越来越像样。我们给这个演出起了个名字叫“今tian想见你”——这个“tian”代表我的姓,代表每一天,也代表天津;而“想见你”,是我们对观众最直接的告白。

在先农大院、在东疆港的海边、在海棠花节的民园广场,都留下了我们的歌声。每场演出前,我们会精心设计歌单、准备自制的帆布袋、歌词徽章、限量唱片,想让来看演出的人带走的不只是记忆,还有温暖的礼物。

田颖(左二)

有一对情侣在看我们演出时相识,今年春天他们告诉我,他们结婚了。还有一位阿姨每场必到,她女儿在国外,她说听我唱歌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女儿。这些温暖的点滴让我坚定了方向——成为一个用音乐连接人与人的歌者。

2024年,我发行了原创单曲《圆舞曲》,把成长比作一场盛大的舞会,一圈圈地旋转,一年年地长大。小时候总想着像大人一样坚强,摔倒了笑笑无所谓,但长大后发现,示弱也是一种勇敢,能展现最真实的自己,才是内心强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