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载弦歌不辍,一心守护非遗,胡凤霞——以琵琶为弦,拨响菏泽弦索乐新韵
发布时间:2025-09-24 09:10:31 浏览量:1
“轮指要连贯,力道需均匀,你听这‘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是从指尖一点点揉出来。”近日,在菏泽市民文化中心青少年宫器乐排练室,国家级非遗项目“菏泽弦索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凤霞正和学生闫鲁亚探讨琵琶技艺,这位与琵琶相伴三十余载的艺人,正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传统音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胡凤霞的音乐之路,源于父亲胡化山——山东琴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听着古筝、扬琴、坠胡的声音长大,父亲弹拉唱样样精通,我跟着哼琴书小段,就像哼儿歌。”回忆童年,她眼中满是温暖。15岁那年,父亲一句“你就学我不会的吧”,让她与琵琶结下不解之缘。
初学琵琶的路,满是艰辛。每逢周末天蒙蒙亮,胡凤霞便挤公交车赶往曹县,跟随在曹县文化馆工作的赵艳学习琵琶。“冬天揣着暖水袋,我到老师家时,她刚开始吃早饭。”胡凤霞说,赵老师在孕期仍坚持授课。
当时家里条件有限,父亲为胡凤霞借来一把琵琶。她每天对着镜子苦练指法,冬天手冻僵了,就围坐在煤球炉旁继续练。“指尖磨出茧子不觉得疼,只怕辜负老师的付出和父亲的期望。”胡凤霞说,4年勤学不辍,赵老师分文未取,这份恩情,她铭记至今。
凭借扎实的琵琶技艺,胡凤霞考入菏泽艺校,还成了“小老师”,时常帮助师弟师妹梳理弹奏技巧。毕业后,她一边在培训班教琵琶,一边奔波于各个剧团演出。她说:“那时会弹琵琶的人少,我就想多演、多教,让更多人听到它的美妙。”
2002年,胡凤霞与爱人共同创办艺术学校,最多时招了200余名学生。后来学校转型为培训学校,她至今仍坚守教学一线。
“只要愿意学,我毫无保留。”这是胡凤霞常挂在嘴边的话。自2002年至今,她的学生遍布各地,有的成为人民教师,有的深耕音乐领域传播琵琶艺术。2013年8月,《霞韵桃李》胡凤霞师生琵琶音乐会在菏泽大剧院举行,独奏、合奏、二重奏轮番上演,琵琶声时而激昂如骏马奔腾,时而婉转如溪水潺潺,赢得满堂掌声。“那一刻,觉得所有坚持都值了。”胡凤霞说。
作为“菏泽弦索乐”传承人,胡凤霞深感责任重大。菏泽弦索乐是以古筝领奏,融合琵琶、扬琴等器乐合奏形式,其中“碰八板”被专家誉为“东方交响乐”。为了让这项非遗“活”起来,她带领培训学校教师走进校园举办公益课;在琴筝清曲古乐社,她与乐师们挖掘整理传统曲目,并引进研究生毕业的年轻乐手。“非遗传承要靠年轻人,得让他们接住这根‘弦’。”胡凤霞说。
如今,胡凤霞的琴社中,有4岁孩童拨弄迷你琵琶,也有六旬老人练习轮指。琵琶声里,不分年龄,只有对传统音乐的热爱。每周,她还会准时前往市工人文化宫上公益课,工会会员及其子女围坐学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琵琶、喜欢弦索乐,就觉得一切努力没有白费。”胡凤霞说。
三十载春华秋实,胡凤霞的指尖流淌过无数动人旋律,也弹拨出非遗传承的新希望。“不为赞美,不为掌声,只为心中对琵琶的挚爱,守住‘菏泽弦索乐’的根。”胡凤霞说,未来,她将继续前行,让琵琶与弦索乐之韵深入人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绽放新生。
菏泽日报 记者 王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