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方志好课展播④童谣里的老成都:一堂音乐课挖出的方志宝藏

发布时间:2025-09-24 17:11:25  浏览量:1

“尹老师,‘星’字用四川话念,尾巴是不是会翘起来呀?”捏着蛙鸣器的小男孩仰起脸。这让我想起档案馆那本1982年的《成都方言童谣集》,纸页上“星(xīn)”字旁边,果然有个小小的上扬箭头——原来方志里藏着的密码,早就在等孩子们发现了。

NO.01

账本里的童谣基因

去年整理学校旧档案,翻出本牛皮封面的工作手册。前任音乐老师在里面记着:“教唱《数星星》,用青羊宫庙会的鼓点打拍,孩子们最爱‘星子落院坝’那句,因为像阿婆唤人回家吃饭的调子。”

这段字迹让我扎进了区方志馆。在《成都市志·民俗卷》里,果然找到对应的记载:“川西童谣多袭民间小调,‘数星’类尤甚,其节奏脱胎于赶场时的货郎吆喝。”更惊喜的是看到1938年的《新繁县志》,里面抄录的《数星谣》与我们课本上的《数星星》,竟有几句完全相同,只是把“姐儿”写成了“姊儿”。

原来我们唱的不只是童谣,是代代相传的乡音密码。就像教室窗外那棵黄葛树,老教师说种了三十年,可它的根,早就扎在方志记载的老成都泥土里了。

NO.02

蛙鸣器唤醒的老时光

“听!这是1980年东郊农民纳凉时的录音。”我按下播放器,一阵蛙鸣混着童谣涌出来。孩子们手里的蛙鸣器突然此起彼伏地响,像在和四十年前的声音对话。

这是从《成都城乡民俗调查》里学的办法。书中说,老成都人数星星时,常以蛙声为拍,“一声长鸣对长音,数声短叫应快节奏”。所以课堂上,我让孩子们捏着蛙鸣器模仿:念“星星密(mì)”时拖长音,像蛙鸣的“咕——”;念“数不清(qīng)”时急促点,好比“咕、咕、咕”。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说:“奶奶教我的‘点豆豆’,也是这样的调子!”我翻开《川腔蜀韵》的配套资料,果然,郫县童谣《点星豆》的节奏型,和我们学的如出一辙。这些藏在方言里的韵律,早就在生活里扎了根。

NO.03

钢片琴上的古今和鸣

“把四川话的调儿变成音符,我们就是最牛的作曲家!”当我给孩子们示范,用四川话的音调编创旋律时,孩子们的眼睛亮了。

这灵感来自《四川方言音韵研究》。书里说成都话的四声像阶梯:阴平高而平(如“星”),阳平往上爬(如“明”),上声拐个弯(如“姐”),去声往下降(如“数”)。我把钢片琴的琴键比作这道阶梯,孩子们踩着“阶梯”弹出的旋律,竟和方志记载的“蜀地民谣常用音列”不谋而合。

“天上星星亮晶晶...”当孩子们用新编的旋律唱起来时,我仿佛看见《华阳县志》描绘的场景:"夏夜,青瓦上的月光淌进院坝,阿姊携弟妹唱星谣,声随竹影摇。"八十多年过去,月光还是那道月光,只是唱歌的孩子换了模样。

最后“院坝音乐会”时,有孩子把爷爷的老蒲扇带来当道具,有孩子用四川话喊:“星星密 星星多 数来数去数不清”灯光暗下来,星星灯在孩子们脸上晃,恍惚间,那些写在方志里的文字,都活了过来。

下课铃响时,小安安塞给我张画:夜空下,老房子的院坝里,穿校服的孩子和戴瓜皮帽的古人并排数星。他说:“老师,他们唱的肯定是同一首歌。”

我望着那幅画,突然懂了方志的意义。它不是锁在档案馆里的故纸堆,而是藏在方言里、旋律里、生活里的密码。当我们教孩子唱会一首童谣,就是让历史有了新的声音,让那些曾经回荡在老成都街头巷尾的韵律,能继续在阳光下唱歌。

就像那首《数星星》,它早就在方志里等了很久,等一群孩子用清亮的嗓音,把它重新唱给这个时代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