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声音奇妙之旅 国际青少儿艺术科普展来啦!
发布时间:2025-09-24 21:13:10 浏览量:1
作为长宁区“全国科普月”的重磅活动,以“万籁共鸣”为主题的第八届国际青少儿艺术科普展,从9月23日起在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与观众见面。展览精心打造了四大专题展区,将有关声音的艺术表现与科学原理以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方式呈现给观众,通过艺术与科学普及相结合的方式,让世界各国青少儿带领观众踏上一段探索声音的奇妙之旅。
在“风声林语·自然的乐章”展区,青少年们以大自然的丰富声音为灵感,通过绘画、拼贴等艺术手法,将自然之音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视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们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还传递出了对生态平衡的珍视与环境保护的呼吁。
“音韵宝盒·时光的回响”展区则以声音记录技术的发展为主线,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探索人类保存与传递声音的方式。青少年们利用旧磁带、唱片等材料制作拼贴装置,或绘制声音波形与历史场景结合的插画,生动展现声音记录方式的演变。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思考声音作为文明见证者的重要意义。在“微音奏鸣·无声的奇想”展区,青少年们聚焦于超声波与次声波等超越人类听觉极限的声音世界,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无形的声波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或互动装置。这些作品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声音世界的无限可能,还激发了人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未来颂歌·浪漫的声域”展区则以声音科技的应用为灵感,展示青少年对未来声音使用的憧憬。智能家居声控系统、与AI机器人对话等场景在作品中得以呈现,青少年们用艺术表达对科技发展的思考与好奇,同时也唤起观众对声音在未来社会中应用的期待。
《CD上的畅想之音》这组CD绘画作品以光盘为载体,通过手绘与光盘本身的镭射光泽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CD图案包含花草、星星、彩虹、云朵等自然元素,充满对生活的畅想。CD表面图案采用丙烯颜料来绘制,丙烯颜料附着力较强,与光盘的塑料材质结合紧密,笔触肌理鲜明与镭射光感营造一种重金属音乐的质感。
这件《绽放的旋律》以一把曾经破损沉寂的大提琴为主体,通过创造性地运用3D笔绘制的花朵与树叶,使乐器焕发新生。这件作品不仅赞颂了艺术与音乐的交汇之美,也通过创新性的艺术技法,展现了跨学科融合所带来的无限可能。
《梦海声》这件作品以“梦中的大海”为主题,源自对海浪声与海洋意境的向往。创作者希望将大海投影于室内,以贝壳制成的风铃相伴,在轻柔声响与光影交织中,营造出如入梦境般的氛围。作品采用泡沫板雕刻技法,镂空呈现成群游动的鱼儿与摇曳的水草,并通过灯光投射,将海底世界的灵动投映在空间之中。贝壳被串成风铃,随着微风轻轻作响;半透明的纱布则为空间增添朦胧与飘渺之感,使观者仿佛置身似梦非梦的境地,沉浸于宁静而浪漫的海洋之梦。
这组作品《鲸之音》整体偏向印象派风格,通过色彩的交融与富有表现力的笔触,捕捉鲸鱼及海洋场景的瞬间光影与氛围,不刻意追求精准写实,着重传递出海洋世界的空灵之韵,仿佛能让人聆听到鲸鱼的声音在画面中回荡。作品大胆且富有层次,不同画面采用鲜明对比或和谐渐变的色彩。如有的画面用暖色调的橙红、金黄表现海洋与天空,和深色的鲸鱼形成视觉冲击;有的则以蓝调为主,营造出深海的静谧神秘,画出了“鲸之音”的悠远意境。
本届展览汇聚了来自中国、英国、美国、阿联酋、澳大利亚、爱尔兰、印度尼西亚、土库曼斯坦等二十余个国家的百余件青少儿艺术作品,涵盖绘画、拼贴、摄影、手工模型、大型装置、数字艺术等多种形式。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儿以缤纷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视角,描绘出关于声音的自然之美、历史记忆与未来憧憬。他们的作品或细腻真挚,或天马行空,既展现了声音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多重魅力,也传递出青年一代对探索世界的热情与思考。
为了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展览还特别设置了科普文字与互动体验环节。生动易懂的科普展板详细介绍了声音的科学原理、记录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声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等内容,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轻松地获取科学知识。富有趣味的互动装置也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体验,比如模拟声音传播的装置、可以发出不同频率声音的互动墙等,让观众通过亲身体验,更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奇妙。
展览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将持续至10月31日。
编辑: 章海燕
责编: 师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