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人才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09-26 09:53:19 浏览量:1
文 | 金晓 张听雨
9月4日,北京——
历时60天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青年指挥人才培训"在中国音乐学院落幕。该项目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指挥家李心草领衔,汇聚优秀且经验丰富的指挥家刘沙、张亮、陈琳、林大叶、金野、袁丁(按姓氏笔画排序)组成教学团队,并依托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与民族乐团,构建起一套全面且系统的指挥专业教学模式。经过严格选拔,最终脱颖而出的30名学员,以职业乐团指挥和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为主体,共同参与了此次高水平培训。
本次培训教学内容涵盖交响乐指挥、民族管弦乐指挥、歌剧指挥教学三大板块,精心选择不同历史时期、风格、流派及体裁的代表性作品,通过总谱研读、课堂双钢琴教学和乐队实践教学的模式,以三场丰富多彩的汇报音乐会和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作为总结,为学员打造出兼具系统性与实践性的教学平台。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作为项目负责人为开班仪式致辞,详细介绍了本次培训的总体安排与教学目标。他特别寄语全体学员,希望他们能够肩负起传承与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使命,不断提升专业水准,为中国音乐事业的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在专题讲座“体用贯通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中,他茹古涵今、汇通中外,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纲为大家鞭辟入里地辨析不同音乐的概念,梳理了中国音乐文化文脉的传承。作为《黄河大合唱》权威的指挥诠释者,他深度剖析了《黄河大合唱》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以指挥家的专业视角贯穿创作技法、历史流变与时代精神三重维度。
在专题讲座“音话相映——潜析意大利语音乐术语”中,李心草对自己多年的舞台演出经验、实践排练经验和海外求学经历进行了总结与提炼,分享了自己在音乐学习和艺术实践中对音乐术语的学习心得与感悟;从速度术语、力度术语、演奏法术语和表情术语四个方面,以地道精准的意式发音、恰如其分的现场互动,深入浅出地向学员道来音乐术语的重要意义,并纠正了部分音乐术语中常见的偏颇认识。
在歌剧指挥教学中,他以举重若轻的姿态,运用极其简洁却准确的手势,将意大利歌剧演绎得深情而浪漫;在交响乐指挥教学上,他不仅传授如何以精湛的指挥棒技巧赢得乐团的信服,更引导学员在排练中把握逻辑重音,从而构建出层次清晰、句法严谨的音乐表达。在民族管弦乐指挥教学中,他善于从每一个小节中发掘提升空间,以精准地指导让学员不断突破自我。
(以下介绍按教师姓氏笔画顺序排序)
刘沙的教学深植于传统,强调“动作的经济性与表达的精确性”。他要求学员以最小的有效动作建立清晰的“图示”,确保乐队在任何复杂段落中都能准确捕捉节拍框架。面对中国作品的独特韵律,刘沙展现出指挥家对传统的敬畏与洞见。他将谱面符号与约定俗成的处理融会贯通,赋予学员解码文化基因的钥匙。
张亮的授课深入浅出,敏锐地察觉每位学员在指挥技巧和音乐表达上的个性化问题,并以自然而高效的方式帮助其突破瓶颈。他丰富的职业指挥实战经验,更使其在多个核心曲目方面具备深厚洞察——例如,他不仅会细致讲解作品不同版本间的处理差异,更常常从“乐团心理学”的独特角度分析:“如果你这样指挥,乐手们会如何理解与反应?”这种既贴近实际、又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极大提升了学员的现场控制力和音乐沟通能力。
陈琳在课堂上对于作品的严密剖析展现了她对指挥技艺缜密而深刻的洞察。她以清晰精准的语言,引导学员深入理解这些结构复杂、情感丰沛的杰作。她对技术细节严谨得“不留余地”,每一个手势、每一处呼吸都要求非常准确与清晰,她的教学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信念:唯有严谨,方能真正释放音乐中的自由与幻想。
林大叶深厚的艺术修养与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深受乐团成员和学员们的欢迎。在教学中,他不仅精准剖析作品结构,更以极具感染力的指挥语言,深入诠释音乐的内在精神。他以激情而精准的现场示范,将乐曲中的色彩变化、戏剧张力与情感层次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引导学员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语境与时代精神,同时启发学员的“领导力”,经常将音乐与其他文化比较看待,其授课总能让学员们“打卡”新的视域。
金野在不同领域均展现出优秀的教学能力,为学员们提供了具有实际价值的指导。他在教学中能清晰地阐述每一部作品的创作结构与历史背景,无论是百老汇音乐的创作手法,还是民族管弦乐作品的曲牌连缀体结构,他都娓娓道来。他的教学善于从现象洞察本质:不仅关注指挥动作本身,更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意识甚至潜意识层次,精准指出学员问题的根源。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与全局性的审视视角,尤其值得容易陷入情绪与惯性冲动的青年指挥学习者借鉴与省思。
袁丁在歌剧指挥教学中,能够精准把握不同风格作品的音乐特质与戏剧张力,展现出深厚的艺术洞察力。他始终强调,指挥歌剧序曲必须建立在对全剧情节、音乐结构与人物命运的深刻理解之上,绝不能孤立处理。“学习歌剧,必须要学习语言。”袁丁对多国语言的熟谙及其文化背景的洞察,进一步拓宽了学员的艺术视野。示范时,他从容说道:“看见了吗?我几乎什么也没做,但乐团一切就绪。”举重若轻的教学,不仅传授技巧,更启发学生理解音乐内在的推动力与指挥家的精神凝聚力。
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指挥教研室主任胡彪和全体钢琴艺术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和民族乐团的全力配合,国家大剧院男高音歌唱家扣京、中央歌剧院男中音歌唱家王艺清,以及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学生们的倾力加盟,都为此次培训提供了坚实保障。
六十天,学员们刻苦努力,锐意进取,面对全程三十余部繁重的作品量,挑灯夜战,几乎每天都有学员在酒店大堂读谱到凌晨两三点。三场成果音乐会的举办是他们努力与汗水的见证。
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分享道:“最大的收获在于学到了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准备作品,更领悟到艺术成就的长期积累在于博览群书与广博知识的沉淀。” “拥有工作经验后再回归课堂,我的学习视角与吸收能力已截然不同,更能抓住精髓。” “在六十天里接触并研习如此庞大的曲目量,亲身体验乐团工作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宝贵经历。”亦有学员认为:“于我这样曾在海外学习的人来说,本项目是国家艺术基金和国音提供的绝佳平台,让我与国内最前沿的教育实践接轨,并与来自各地的优秀同行深入交流,深切感受到项目组和老师们殷切希望我们提升的苦心。” “课程内容之充实、曲目安排之全面、模块设计之周详,对指挥技术的提升立竿见影,极大拓展了我的艺术认知。这段微缩却高浓度的指挥专业学习过程,带来了质的飞跃,诚挚感谢所有老师的倾囊相授与生活上的关照。机会难得,收获远超预期,衷心希望此类项目能持续举办,我必将终身学习,一路追随。”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该培训是近年来我国指挥领域举办的大规模、高强度、体系完整的代表性人才培养项目。从课程设计到师资配置,从排练实践到成果展示,项目主体中国音乐学院以专业的标准和负责的态度,投入了扎实而细致的努力,为青年指挥人才铺就了一条通往艺术高峰的坚实之路。这些青年指挥人才将带着六十天的学习成果和音乐理想,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成为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李心草表示,未来中国音乐学院将继续发挥牵头作用,携手国内各大优秀职业乐团,共同推进指挥人才系列培养计划,构建更为系统、可持续的高层次指挥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