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午夜琴瑟:老宅里的声音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26 00:59:50  浏览量:1

图侵,删

钟表的指针刚划过午夜十二点,巷尾那栋爬满爬山虎的民国老宅里,又准时飘出了琴瑟和鸣的声音。三弦琴的醇厚裹着古筝的清冽,像一尾冰凉的鱼,从斑驳的木窗缝里游出来,钻进巷口值班保安老张的耳朵里。这已经是本月第七次了,每次声音响起时,老宅的门窗都锁得严丝合缝,院里那棵半枯的老槐树,枝条会随着旋律轻轻晃动,像是有人在树下伴舞。

“又是这声音,邪门得很。”老张裹紧保安服,忍不住朝老宅的方向瞥了一眼。上个月有个年轻记者不信邪,翻围墙进去拍素材,结果刚踩稳地面,相机就突然黑屏,第二天发现相机里多了张模糊的老照片——穿旗袍的女人坐在琴前,指尖悬在琴弦上,背景里的古筝旁,还放着个刻着“苏”字的玉佩。记者吓得把照片删了,再也没踏过这条巷。

住在巷口的林教授倒是不害怕,反而来了兴致。他是市档案馆的研究员,专门研究民国文化,前几天整理资料时,发现这栋老宅的原主人是1937年的昆曲名角苏玉凝,她擅长弹筝,丈夫沈砚之则是三弦琴高手。资料里记载,当年战火逼近时,沈砚之带着乐谱去上海筹备演出,约定三天后回来接苏玉凝,可他再也没回来,苏玉凝也在半个月后消失了,只留下一架古筝和一把三弦琴在老宅里。

图侵,删

“这琴瑟声,说不定和他们有关。”林教授拿着资料找到老张,提出要夜里守着老宅。当天午夜,声音准时响起,林教授顺着声音的方向走,发现声音是从老宅二楼的书房传出来的。他用手电筒照向窗户,玻璃上竟映出两个模糊的人影——一个坐着弹筝,一个站着拨弦,姿势和资料里苏玉凝夫妇的照片一模一样。

更离奇的还在后面。第二天林教授去档案馆查沈砚之的下落,意外发现一份1945年的战俘档案:沈砚之当年去上海时被日军抓去做翻译,因偷偷给抗日队伍传递情报被发现,临刑前还紧紧抱着装乐谱的盒子。而苏玉凝的下落,在一份1950年的居民登记册里有线索——她当年为了躲避战火,去了乡下,1946年回到城里后,一直在老宅附近的小学教音乐,1952年去世前,每天都会去老宅门口站一会儿,手里攥着那个刻着“苏”字的玉佩。

“原来不是鬼神,是念想啊。”林教授拿着档案回到巷口时,正好碰到苏玉凝的孙子沈明。沈明说,奶奶去世前总念叨,想和爷爷再合奏一次《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还说等她走了,要把玉佩放在老宅的琴旁。去年他整理奶奶的遗物时,发现了那架古筝和三弦琴的保养手册,原来这些年,奶奶一直悄悄请人保养老宅里的乐器,就连琴弦的松紧度,都按当年他们合奏时的标准调整。

图侵,删

昨晚午夜,沈明带着玉佩走进了老宅,把它放在古筝旁。奇怪的是,那天夜里,琴瑟声没有响起,只有老槐树上的槐花,轻轻落在了琴上。今天早上,老张发现老宅门口多了一束白菊,卡片上写着:“爷爷奶奶,这次该好好合奏了。”

巷子里的传闻渐渐淡了,没人再觉得琴瑟声荒诞。那些曾让人害怕的声音,不过是一对爱人跨越岁月的约定,是藏在时光里的秘密——有些“怪象”,从来不是鬼神作祟,而是有人用思念,把未完成的故事,轻轻唱了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