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是一生的功课
发布时间:2025-09-26 23:22:44 浏览量:1
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是一生的功课
——记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张天彤
二○二五年七月,张天彤(右四)带领学生前往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采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一位民间艺人的去世,就意味着一座博物馆的消失。”这句话,如同一记警钟,回荡在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张天彤步履不停的田野之路上。20余年来,她穿越北方的草原、森林、雪原,深入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的偏远村落,奔走于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将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视为坚定的信念与神圣的责任,毅然投身于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她在雪夜中记录达斡尔族老人的低吟,在篝火旁采集鄂温克族的绝唱,在森林中聆听鄂伦春族“赞达仁”的回响,累计收录了上千首濒危曲目,建立了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数据资源库,并积极推动这些深藏于乡野的瑰宝走进高校课堂,走上国家级舞台,进入现代人的生活视野。在张天彤看来,民族音乐是一部流动的史诗,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表达与文化基因。让民族音乐的生命力在更广袤的土地上延续,不仅意味着记录下一个个濒危的音符,更是在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田野拾音:“让每个民族的歌声都被听见”
当许多人选择避暑休闲时,张天彤的田野工作刚刚启程。今年7月,她深入黑龙江省赫哲族聚居村落,记录即将失传的“伊玛堪”说唱和“嫁令阔”曲调;8月,她再次带领学生穿行于大兴安岭深处,辗转多个村镇,采访鄂伦春族非遗音乐代表性传承人。10天时间里,她和学生们抢救性录制了120多首传统歌曲,访问了20多位民间歌手。这样的寒暑期“采风度假”,已成为她生活中雷打不动的节奏。从独自背着行囊和设备穿梭边疆,到如今带领来自多所高校的学生组成规模化团队,张天彤的田野之路已走了20余年。她的足迹遍布达斡尔族的4个方言区、鄂温克族的3个部落、鄂伦春族的5个聚居地、赫哲族的4个分居地,跨越了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广西等20余个省区市。“很多地方去了多少次,连我自己都记不清了”,她笑着说,“这些地方散落着中华民族最珍贵的音乐基因。”
“让每个民族的歌声都被听见。”这句话,张天彤常说,也常在她心间回荡,这是她二十年如一日奔走于田野之间的使命之源。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雪夜,她用心聆听达斡尔族老人用满语吟唱古老的“乌春”;在敖鲁古雅,她沉浸在鄂温克族百岁老人面对篝火轻唱忧伤的《毛敖吉坎》中;在大兴安岭深处,她细细品读鄂伦春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沙哑的“赞达仁”唱述的心声。在张天彤看来,这些没有乐谱、没有文字记载的旋律,“是比青铜更坚硬的史书,是比石碑更永恒的铭刻”。20年间,她采访千余人次,录制上千小时音视频资料,收集大量曲谱、手稿、图片、绝版出版物。在她千万字的调研笔记里,在她常年奔波忙碌的日夜里,每一个音符都被注入了抢救和传承的重量。“这一切,都是为了给这些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留住那些宝贵且不可复制的音乐遗产,还有那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2023年底,张天彤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中国东北无文字少数民族民歌数字化整理及传承机制研究》正式启动,于是,她开始对赫哲族的“嫁令阔”和“伊玛堪”进行闭环调查。“结果令人忧心,赫哲族传统音乐已是濒危中的濒危了。”她决心做一名赫哲族传统音乐的“考古队员”。在未来,锡伯族的民歌与贝伦音乐也等待她的团队去记录。回顾20余年田野之路,张天彤深深体会到音乐理论家赵宋光所说的“田野里的学术生长点”的深意:“它不在论文里,而在草原上,在森林中,在江河里,在广袤的大平原上,更在一代代人的接力里,在每个民族都能为中华文化贡献独特价值的自觉与自信中。”
传承文脉:“民歌是能呼吸的活态文化”
在张天彤看来,民歌绝不应是博物馆中静默的标本,而应是“能呼吸的活态文化”,它应当在传播、教学与创新中焕发生命力。多年来,张天彤心中始终萦绕一个重大问题:“如何让这些珍贵的音乐发挥最大价值?如何把多年采录的传统民歌,既交给国家,又还给民族?”她深知,抢救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让这些音乐真正回归生活,融入文化,实现活态传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张天彤积极推动民间音乐走出田野,通过演出、展览、讲座等多种形式走入大众视野。她向文化和旅游部系统汇报学术理念与实践方案,同时联系人民音乐出版社。在多方支持下,她获批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歌从田野来: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濒危抢救项目——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视频+文字、线上+线下”融合形式推出成果。该项目聚焦演唱、演述、歌舞类音乐,收录了包括鄂温克族百岁驯鹿老人玛力亚·索、鄂伦春族最后的女萨满关扣妮、达斡尔族“乌春”代表性传承人斯芹挂等56位歌手的350首珍贵民歌,以高清视频方式原真保存。“他们最珍贵的歌声,已被我们完整保留并传播。”张天彤如是说。
与此同时,张天彤在校园中开辟出传承的新路径。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她创办了“新山歌社”,希望让学生理解“民歌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依然活跃的文化实践”。她带领学生学唱蒙古族长调、达斡尔族“扎恩达勒”、壮族《敬酒歌》、羌族“郎巴”,以及北京民歌、左权民歌、新化山歌、陕北民歌等,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民歌在教室与舞台上回响,交织成多元一体的中华和声。她还积极推动这些珍贵的民间音乐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多次带领学生在国家大剧院举办民歌讲唱会。当商城民歌、高淳民歌、桑植民歌的老艺人们站在聚光灯下,台下掌声雷动时,张天彤更加确信:传承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民间与学院、田野与舞台之间的双向奔赴。今年教师节,她的事迹入选了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与新京报社联合推出的“我的宝藏老师”系列报道,成为10位首都高校教师代表之一。
通过“教学、展演、出版”三位一体的传承与传播,张天彤让古老的民歌重新成为一种“能呼吸的文化”,在年轻人的传唱中、在大众的聆听中、在文化的对话中持续生长。正如张天彤所说:“文化的根脉,从来不是靠封锁保存的,而是在每一课教学、每一场演唱、每一次倾听中,得以真正延续。”
凝心铸魂:“用音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音乐,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瑰宝,更是联系各民族人民心灵、凝聚共同体情感的文化纽带。张天彤始终坚信,音乐具有跨越语言与地域的共情力量,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搭建沟通的桥梁,在个性中见出共性,于多样中达成认同,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动能。
这一信念,源于田野与讲台之间无数动人的时刻。她依然清晰记得,首次走进中国音乐学院课堂的蒙古族老艺人,手抚马头琴,指尖微微颤抖,声音中带着激动:“我一辈子没进过大学,更从没想过,我们草原上的歌声,也能回荡在这里。”当学生们跟随他的琴声与歌唱轻声相和,老人眼中闪烁的,是一种被理解、被珍视的光芒,是源于文化认同的温暖。那一刻,真切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音乐中共同跳动的情感脉搏。
她的学生中,有来自鄂温克族的姑娘、达斡尔族的小伙儿、在牧区长大的蒙古族青年,也有从山东、江苏、河北来的汉族学生。张天彤带领他们走向田野深处:少数民族学生用母语与老一辈歌者亲切对谈,唤醒深植于血脉的文化记忆;汉族学生肩扛设备,在风雪中跋涉记录,以行动传递跨越民族的珍视与支持。尽管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他们却因音乐相聚、因文化相融,在共同的使命中结为知音同行。
如今,张天彤培养的近20名少数民族学生已成长为音乐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有人正在撰写达斡尔族音乐的博士论文,有人系统性整理北方人口较少民族的民歌遗存,更有学生毕业后返回家乡投身于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教育传播。这些成就背后,是张天彤细致的关怀与坚定的支持。她为因蒙汉语法差异而写作困难的蒙古族学生逐句修改论文,始终小心呵护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情感。
课堂之外,张天彤不断探索音乐在促进民族认同与情感共鸣上的更深层价值。她开发了《民歌中的红色记忆》思政课程,以民歌为载体,讲述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自2019年4月起,她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连续策划推出系列民歌讲唱会,尤其聚焦北方少数民族经典作品。当乌珠穆沁部族古老的长调《宝拉根杭盖》苍茫响起,当达斡尔族民歌《心上人》抒情展开,观众听到的不仅是对草原的礼赞、对大自然的感恩,更是对民族团结的深切讴歌与对中华民族未来的美好憧憬。
“音乐的本质是沟通和共情。”张天彤说,“当我们为一个民族的歌声感动,当我们因一段旋律而相连,文化的共同体便自然生长。”张天彤始终相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依靠政策引导,更源于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而她愿意做那个搭建音乐之桥的人——让每一首民歌都被听见,让多元灿烂的文化声音,共同汇成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和声。
作者:谷疏博,系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