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魏中华:钢琴是我的“战友与灵魂挚友”

发布时间:2025-09-27 10:05:32  浏览量:1

星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以下简称“星海附中”)的琴房楼内,午后的阳光穿过琴房窗户,在钢琴的黑亮琴盖上投下细碎的光影。17岁的魏中华刚结束一段练习,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余韵还在空气中盘旋,他靠在琴凳上稍作歇息。

他的指导教师、星海附中钢琴学科副主任孙鹏杰曾对其断言:“最近几年我逐渐确定他有成为钢琴家的潜质,尤其在思想上,他开始展现艺术家的特质。”

这份评价并非空言,少年的实力早已于国际赛场得到印证——在去年举行的第11届德国魏玛-拜罗伊特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中,魏中华以最小参赛者的身份,一举摘得这项成人赛事桂冠;在不久前落幕的第65届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中,他获得了第四名、“资深观众奖”及“最佳现代作品演奏奖”。

此刻,歇息的他,并无一丝年少成名的浮躁,他的指尖似无意识地轻划琴键边缘,像正在与这位陪伴十二载的“老战友”无声对话。

魏中华坦言钢琴和他有着“战友与灵魂挚友”般的默契

顺其自然的坚持:从“乱玩”到专业

魏中华与钢琴的缘分始于家庭日常。母亲是钢琴教师,家中常备钢琴,3岁多他便有了“乱玩”的机会——那些不成调的指尖触碰,是兴趣的原始萌芽。“妈妈看我总围着琴转,就想着找个好老师好好带带我。”5岁半那年,他正式拜入孙鹏杰门下,这场追随成了他琴路的起点,迄今已逾11年。

孙鹏杰对初见魏中华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这孩子机灵又活泼,个性特别率真,学东西还快得惊人,头一两年就完成了其他学生要五年才能吃透的内容。”而在魏中华自己的记忆里,童年练琴更像一场“顺其自然的坚持”。小学时,他每天放学后雷打不动练两小时,从基础音阶到简单曲谱,重复训练难免有枯燥时刻,但父母与老师的“非强迫式引导”,让他少了许多心理负担。“他们从不说‘必须弹好’,就是这种宽松的氛围,让我能沉下心来慢慢练。”魏中华告诉记者。

六年级的夏天,母亲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建议——“既然弹得不错,不如试试走专业路?”——成了他琴路的关键转折点。那时他已陆续参加过不少国内小型比赛,虽还说不清“职业钢琴家”的具体含义,但他早已适应了“专业”节奏。凭借扎实的基础,他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入星海附中,初一便正式踏入了音乐学习的专业殿堂。

进入附中后,练琴强度随年级逐步提升,到了高中,每天的练习时长已增至4小时。谈及“天赋与努力”,魏中华有着清醒认知:“一半一半吧,灵感偶尔会有,但必须靠反复练习才能落地,根本没有‘不用练就能成’的捷径。”这种踏实与通透,正是孙鹏杰眼中“演奏家潜质”的早期显现:“他技术扎实、背谱快、心理素质稳,在每个年龄阶段对音乐的理解都很到位,根本不用我额外解析曲子的深意。”

在星海附中的校园,魏中华已度过近五年时光。他格外偏爱这里的氛围:“从初中到高中,同学能相伴六年,大家都是学音乐的,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很容易交心。”乐理、试唱练耳等课程默默夯实着他的基础,学校对比赛、演出的全力支持,更让他能安心练琴。课余时,他会拍生活短视频、读书或爬山逛街,这些爱好滋养着他的音乐表达。

师者如灯:近十二年相伴的引导与支撑

在魏中华的12年琴路里,孙鹏杰早已不只是技术导师,更成了他的“心灵锚点”。这位与他合作超11年的老师,用“严慈相济”的方式,一路见证他从懵懂琴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青年演奏家。

孙鹏杰的“严”全落在对专业的极致追求上。魏中华至今记得学琴初期的那次“震动”:因为偷懒没好好练琴,老师当场发了脾气,掀翻了琴凳。“那是我第一次见老师发这么大脾气,当场就吓傻了,但也一下子记住了——练琴容不得半点敷衍。”这种直白的鞭策,此后一直“在场”。

面对魏中华青春期的迷茫,孙鹏杰的引导透着“润物无声”的智慧。初中时,魏中华曾陷入练琴“麻木期”,觉得每天弹琴像“打卡上班”,提不起劲。孙鹏杰却不把这当作“瓶颈”,只说是“每个学琴孩子都会经历的正常过程”。他从不给具体的“解决方案”,反而常和魏中华唠家常——从生活琐事聊到思想认知,甚至延伸到脑科学话题,用闲聊帮他梳理内心混沌。在布索尼钢琴比赛备赛时,魏中华又撞上“情绪表达不足”的坎儿,觉得弹什么都“少了点灵魂”,“孙鹏杰式”的沟通同样帮他破了局。魏中华回忆,那时“上课先弹,弹完老师就指出问题,然后一起聊最近的经历和思考,慢慢就找到了情绪出口”。

为帮助年少的他读懂《B小调钢琴奏鸣曲》这类蕴含生命深刻体验的作品,孙鹏杰还想出了“跨领域补充”的办法:“他年纪小,阅历不够,就让他多读书、看电影,先了解哲学家的思想体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能读懂乐曲深意。”这招果然奏效,魏中华如今弹起这首曲子,仍能不断有突破:“每每重练都会推翻之前的处理,老师说这就是‘常弹常新’的道理。”

在孙鹏杰眼中,魏中华最可贵的品质——不是“快”,而是“敢”:“他能准确认出什么是好的,还愿意为了进步‘拆掉’之前的成果,愿意向别人学习,这种劲头太难得。”

魏中华(左)和他的老师孙鹏杰

赛场与未来:在沉淀中奔赴热爱

登上第65届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的领奖台,成了魏中华近期最耀眼的成长印记。作为决赛选手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他坦言“进入前六是意外惊喜”。这场比赛早在一两年前就被列入其计划,对他而言,这不是“冲奖目标”,而是“从青少年赛事向成人赛事进阶的阶梯”,核心是“逼自己迸发出新的感悟”。

备赛路上,他前后准备了十首左右曲目,涵盖独奏、室内乐等类型,“加班加点”练习。站上赛场,他也比以往多了份“观察的自觉”。从前比赛只盯着自己的琴谱,这次却特意去听了第一轮前三名选手的演奏,三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让他瞬间对赛场氛围有了清晰认知,也快速调整了自己的演奏策略。这种“以赛学习”的心态,正是去年“李斯特比赛”攒下的经验——彼时16岁的他作为最小参赛者,也真切体会到“上台一次发现的问题,比闷头练琴数月都清晰”。

评委的点评更是给他指了条“进阶路”:国际知名钢琴家陈必先建议他“在台上更鲜明展现个人风范”,其他评委则提醒他“多读书、多交朋友、多体验生活,攒够阅历才能撑得起作品”……这些话正击中他的“软肋”——他自己也坦言,目前的演奏风格偏理性、沉稳,“个人特色还得慢慢磨”。

谈及未来,17岁的魏中华目标清晰、步履从容:近期全力备战中国音乐金钟奖,未来五年计划冲击更多国际大赛、开启巡演之路,而成为钢琴演奏家是他始终笃定的终极目标。“现在还在憧憬阶段,最重要的是多弹、多沉淀。”他的话语里,有超越年龄的沉稳。

17岁的魏中华,至今仍珍藏着8岁那年的巴赫钢琴谱——扉页上写满稚嫩涂鸦。在他眼中,音乐从来都是这样一片色彩斑斓的天空。而他与钢琴的联结,也早已从幼年时视其为“工具”的疏离,沉淀为如今像“战友与灵魂挚友”般的默契:“在舞台上互相支撑着,呈现音乐;演奏时,实现着心灵最深处的沟通。”

夕阳为琴房镀上一层暖光,魏中华轻轻合上琴谱。他心中了然,琴路十二载不过是序章,指尖磨出的痕迹、师者相伴的光阴、赛场淬炼的沉淀,最终将交织成通往热爱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