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培养热爱而非打造选手
发布时间:2025-09-27 13:33:13 浏览量:1
文 | 吴洪彬
9月11日,教育部2025-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进行公示,根据《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47项竞赛涉及自然科学素养、人文综合素养、艺术体育类三个方面。有细心的老师发现,艺术体育类13个项目中涉及音乐的为零(戏剧或许沾点边)。于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音乐老师觉得失去了用武之地,有的音乐老师则长舒一口气,不用再受比赛焦虑的折磨了。
我赞成中小学不搞全国性的音乐类竞赛,暑假收看综艺节目《喜剧单口季》,好几个脱口秀演员说到“喜剧不是用来比的,而是要带给人欢乐”,我就非常有共鸣:什么时候开始,音乐变成了需要分高低的比赛?其实从音乐创作、表演到教育,它的核心从不是“赢过别人”,而是像呼吸一样自然地表达与共鸣。
一、音乐创作:是“我想要说”,不是“评委想听”。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原创音乐比赛,理由很简单:“为了拿奖,我把写了半年的歌改得面目全非,最后连自己都不想听了。”这恰恰戳中了创作的本质——音乐不是给评委写的答卷,而是创作者的心里话。那些为比赛创作的作品,往往要迎合“正能量主题”“复杂编曲”的标准,结果满是套路:开头必须钢琴铺垫,副歌一定要升调,歌词里总得有“梦想”“远方”——这样的歌就像批量生产的快餐,吃起来没味道,更记不住。
真正的创作从来没有标准答案。鲍勃·迪伦写《答案在风中飘》等作品时,肯定没考虑要去得诺贝尔文学奖,只是把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揉进歌词里,反而成了跨越半个世纪的经典。贝多芬创作交响曲时,也不是为了要超越哪个作曲家、哪部作品,而是乐思长期积累的自然喷发。音乐创作就像写日记,重要的是“我想要表达什么”,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表达什么”,一旦为了比赛改变初衷,创作就成了戴着镣铐跳舞。
二、音乐表演:是“分享感动”,不是“比拼技巧”。
音乐表演不是技巧的竞技场,而是情感的传声筒。很多人看音乐比赛时,总被评委引导着关注“转音是否流畅、气息是否稳定、高音是否震撼”,却忘了问自己“这首歌有没有打动我”。就像有些钢琴家弹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手指在琴键上翻飞自如,可听起来却像机器在演奏,没有一丝贝多芬笔下的温柔与惆怅;而有些街头艺人弹同一首曲子,可能会有错音,却能让人停下脚步,想起小时候妈妈在月光下讲故事的模样。
表演的核心从来不是“比别人弹得好、唱得好”,而是“让听众感受到什么”。就像歌唱家廖昌永说的:“我唱歌时从不想要赢过谁,音乐是心灵的对话,不是擂台比武;歌声要打动人心,不是压倒对手。”当表演变成比赛,歌手会为了“风格”把抒情歌改成摇滚,钢琴家会为了“炫技”把慢板曲弹成快板,最后只剩下空洞的技巧,却丢了音乐最珍贵的人情味。
三、音乐教育:是“培养热爱”,不是“打造选手”。
不少孩子从五六岁开始学钢琴,每天要练2小时,周末还要去参加各种考级和比赛。好不容易拿到了钢琴十级证书后,却说:“我再也不想碰钢琴了,看到琴键就觉得累。”即使这样,家长还到处炫耀孩子的十级证书,认为肯定比八级的强多了。很多家长把音乐教育变成了“比赛预备班”,却忘了教育的初衷是“让孩子爱上音乐”。当教育变成比赛训练,孩子会把音乐当成负担,而不是伙伴,最后即使拿到再多奖杯,也失去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真正的音乐教育,应该像给花浇水一样自然。有些音乐培训机构,从孩子入门开始就灌输“要考满级”“要拿金奖”的观念,把音乐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就像把小鸟关在笼子里训练比赛飞翔,最后小鸟虽然能飞得又快又高,却再也不会为了欣赏风景而飞翔。有些学校,只关注比赛或展演能不能拿奖,而且必须是拿一等奖,觉得只要拿了一等奖,学校的音乐教育就是最厉害的,全然不顾音乐老师和社团学生长期处于比赛的高压状态,平时的课堂教学质量却得不到保障,大部分上不了台的学生的音乐素养难以提高。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在舞台上而不在课堂上,是一种本末倒置。
音乐从来不是赛场,它不该有评委,不该有打分,更不该有输赢。在创作里,它是创作者的心里话;在表演里,它是听众与表演者的情感共鸣;在教育里,它是孩子童年的快乐玩伴。所以,下一次当你想要说某首歌(乐曲)“更好”或“更差”时,不妨先问问自己:这首歌(乐曲)对我意味着什么?它唤起了我怎样的情感?当我们放下比赛思维,才能在音乐里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感受到最纯粹的快乐。最终,我们会发现,最伟大的音乐是那些让我们突然停下脚步、让时间仿佛静止、让眼泪不知不觉滑落的旋律。那些无法被评分、无法被排名、无法被比较的瞬间,才是音乐给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