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音乐家沙梅抗日救亡的历史功绩

发布时间:2025-09-27 14:30:51  浏览量:2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5年第3期

音乐家沙梅抗日救亡的历史功绩

肖杰贵 李 政

沙梅,原名郑志、郑沙梅,1909生,四川广安人,我国早期著名音乐家。少年时期,喜爱川剧、民歌等。1926年至1930年,就读北平艺专和上海国立音专。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指导上海、武汉、重庆等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先后组建业余合唱团、歌曲作者协会、中华全国歌咏协会、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新音乐社等抗日救亡宣传团体;指导福建省立民众教育处、汉口业余合唱团、抗敌青年军团、三厅教导剧团、江北中学抗日宣传团、孩子剧团等各地抗日救亡团体的抗日救亡演唱、宣传;创作传扬抗日救亡歌曲,为唤起全国民众抗日救亡,慰劳抗战前方将士、捐物捐钱,支援前方战士奋勇杀敌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组建抗日救亡宣传团体

(一)组建业余合唱团。1931年冬,沙梅和董竹君、谢韵心在上海创办《戏剧与音乐》进步刊物。次年3月,沙梅因散发、存放共产党的宣传品,被法租界当局查获而入狱。三年牢狱生活并未磨灭其斗志,1935年出狱后,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上海风起云涌的全民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6月,沙梅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吕骥商议办歌咏团体的事,吕骥非常赞成。于是两人立即筹备,联系各自熟识爱好歌唱的朋友,有戏剧界、电影界、音乐界人士数十人参加,在上海左联领导下成立业余合唱团,其宗旨:用歌咏作为组织群众走向抗日救国的武器。由沙梅联系借用一所中学教室开始第一次练习。他们通过演唱,让《自由神》《救亡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一系列新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不断传播开来,许多学生、教师和职业青年纷纷加入,合唱团最多时达数百人。

业余合唱团的作用不仅是传播抗日新歌,同时还成为推动上海群众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核心力量。因为业余合唱团许多成员又是别的群众歌咏团体的负责人或歌咏指挥,如麦新、孟波不但是“民众歌咏会”领导机构干事会成员,还担任两所女工夜校及其他一些歌咏团体的歌咏指导。业余合唱团通过他们联系大批歌咏团体和众多歌咏爱好者,从而成为当时上海歌咏团体的骨干。10月后,业余合唱团和民众歌咏会联合上海其他群众歌咏团体,在四川路精武体育会礼堂等地,多次举行盛大的群众抗日救亡音乐会,演唱聂耳、吕骥、沙梅等创作的抗战歌曲和苏联进步歌曲。对推广上海抗日救亡歌曲及整个抗日救亡歌咏活动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组建歌曲作者协会。1936年初,左翼剧联解散,在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的召唤下,沙梅与吕骥、冼星海、贺绿汀、任光、刘雪庵、张曙、陈子展、龙沐勋、柳倩、任韵等从事抗日救亡歌曲词曲写作的诗人、作家、音乐家,在上海组织成立歌曲作者协会(原名词曲作者联谊会)。在歌曲作者协会的组织下,上海“一二·九”运动前后,创作了一大批新的抗日救亡歌曲,如《五月的鲜花》《救国军歌》《救亡进行曲》《中华民族不会亡》《打回东北去》《保卫国土》《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松花江上》《全国总动员》等,迅速唱遍全国。上海《生活日报》《立报》《光明》《大众生活》和《救亡日报》等报刊,均以相当篇幅刊登抗日救亡歌曲和报道抗日救亡歌咏活动。

歌曲作者协会的音乐家们还分别到各个抗日歌咏团体去教唱、指导、排练抗日救亡歌曲、歌剧。1936年6月7日,在上海公共体育场举行“民众歌咏大会”,其中歌咏队9支,有青年学生、工人和店员数千人参加。各队竞唱《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松花江上》等抗战歌曲。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五周年,成千上万工人和学生高举抗日救国横幅,高唱《打回老家去》《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等歌曲,向老西门城隍庙等地游行。12月27日下午,在协会吕骥、沙梅等人发起和组织下,业余歌咏团联合洪钟合唱团等歌咏团体,在上海市总商会礼堂举行援绥音乐大会,歌咏团不仅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毕业歌》等歌曲,由沙梅作曲并指挥的育英小学女童声小组还演唱了《雪》、山海工学团小学生男声小组演唱了《谁说我们年纪小》等节目,将上海的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推向高潮。

(三)组建中华全国抗战歌咏协会。1938年前后,全国各地的抗战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纷纷聚集到当时被称为“战时首都”的武汉,为团结全国音乐界人士组成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在冼星海、张曙、沙梅等倡议下,1938年1月7日,中华全国抗战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成立大会当天下午及晚上,中华全国抗战歌咏协会在光明电影院接连组织演出两场抗日歌咏会。入场券贰角,并售部分“五元荣誉券”。卖票全部收入悉数捐助“冀北人民抗日自卫游击队”,演出由冼星海、沙梅、刘雪庵、盛家伦、王云阶等主持。参加演出的歌咏队有:青年救国团、武汉合唱团、怒吼歌咏队、孩子剧团、无锡青年抗敌宣传队等20多个团体。同时,沙梅又与张曙共同举办歌咏培训班,为抗战培养了100余名新的音乐工作者。

1938年3月5日,全国歌咏协会为救济武汉被炸难民,邀请武汉合唱团主办音乐演奏、歌咏大会,将演出收入捐献给难民。4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由中共副主席周恩来直接领导,郭沫若任厅长。冼星海、张曙、沙梅加入三厅,负责抗战音乐的组织领导工作。他们在武汉举办“抗战扩大宣传周”“七七抗战周年纪念”“抗战献金音乐大会”等群众性歌咏活动。特别是为庆祝台儿庄大捷,在冼星海、张曙、沙梅的组织下,武汉举行了数十万人参加的群众抗战歌咏火炬游行,盛况空前。同时,还开展了“抗战歌曲播送会”“九一八纪念音乐会”等大型歌咏活动,有效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同年下半年,第三厅内迁重庆后,冼星海去了延安,张曙在前线牺牲,剩下沙梅全面主持音乐科工作,并负责战时音乐组织工作,期间,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重庆音乐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并不断扩大,为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掀起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组建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1938年2月28日,以“团结全国电影界人士,发展电影文化,从事抗战工作”为宗旨,沙梅参与组建的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在汉口举行成立大会,沙梅任理事,参与抗战电影的音乐创作。3月31日,该会创办《抗战电影》、出版《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专辑》、制作《满江红》《打回东北去》(沙梅词曲)《长城谣》《马儿好》《募寒衣》等抗战歌曲集7集,与电影配合在全国放映。用电影宣传抗日救亡,慰劳和鼓舞前方将士抗战斗志。

1939年到1940年间,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和中国电影制片厂迁移到重庆后,拍摄了一大批宣传抗日的影片。有正面描写长沙军民英勇抗战的《胜利进行曲》、反映军民团结合作抗战的《好丈夫》;也有日本战俘参加演出自身经历的《东亚之光》、描写叛逆分子觉醒的《火的洗礼》;还有以抗敌宣传队工作为题材的《青年中国》、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滔天罪行的《日本间谍》、记录少数民族支援抗战的纪录片《民族万岁》;以及少数民族同胞同仇敌忾、一致抗日的《塞上风云》等。中央电影制片厂还完成了《孤城喋血》《中华儿女》《长空万里》3部抗战影片在全国发行放映。

(五)组建新音乐社。1939年10月15日,在南方局周恩来亲自领导下,沙梅与李凌、赵泯、林路、赵沨等人“以团结国民党统治区音乐工作者,推动新音乐运动的发展”为宗旨,在重庆组建新音乐社。此后,分散在桂林、昆明、柳州、长沙、上海、广州、香港和侨居仰光、新加坡等地的部分音乐工作者以分社的名义、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音乐”为目标展开活动,成员发展到2000余人。

1940年1月,新音乐社创办《新音乐》月刊,之后以总社和各分社的名义出版《新音乐》地方版及音乐期刊10多种、歌集20多部、音乐丛书30多套。在重庆《新华日报》、桂林《救亡日报》、上海《时代日报》、香港《星岛日报》《华侨日报》《华商报》开辟音乐专栏,向读者推介进步抗日音乐作品、普及音乐理论和音乐基础知识,交流各地抗日音乐运动的情况与经验。同时,新音乐社还在重庆组织歌咏团体,举办音乐演出,开展群众歌咏活动,以函授教育的方式辅导各地音乐工作者进修音乐。12月15日,该社领导重庆业余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在重庆国泰大戏院公演,周恩来带领进步人士和文化界名流亲赴现场观看。演出时,礼堂爆满,观众掌声雷动,气氛特别热烈,充分表达了广大群众团结抗战的强烈愿望。演出结束,周恩来特别来到后台,向全体演员表示祝贺。这次《黄河大合唱》在重庆的公演,不仅为抗战大后方的新音乐运动注入了活力,也推动了重庆乃至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

二、指导各地抗日救亡团体

(一)指导福建省立民众教育处。1937年7月17日,福建省立民众教育处处长王衍康邀请沙梅、杜枝、王绍清、施寄塞、吴英年、陈新民、凤子、郑秋子、姚少沧等一批文艺工作者到福州,与业余剧团姚勇来、魏然等人组成省立民众教育处实验小剧团,指导福建的抗战戏剧排练。8月21日,福建省立民众教育处实验小剧团举行首次大规模的抗战戏剧公演,演出《谁是仇敌》《王的恶梦》等剧目,引起巨大反响。此后,该团又多次举行公演。同年秋,福州民众抗敌歌咏团成立,下设歌咏、宣传、剧务、服务等部门,沙梅、郑璇孚、郑贞、施晨鹄等先后任歌咏部指导员,指导演唱抗日救亡歌曲。12月5日,沙梅主持福建省立民众教育处在东街文艺剧场举行抗敌演奏会,蔡继琨、邓锦屏、徐光荣等任指挥,参加演奏的有省立民众教育处、文化界救亡歌咏团及华南女子学院、英华中学、协和学院等8个团体,观众达2000余人。会后,全体演奏人员高唱《义勇军进行曲》。1938年1月2日,省立民众教育处在公共体育场主办露天歌咏会,参加学生2000余人,齐唱《赶走东洋兵》《中华民族不会亡》《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会毕举行游行,在福州掀起抗日救亡歌咏热潮。

(二)指导汉口业余歌咏团。1937年11月,武汉群众自发成立汉口业余歌咏团,旨在通过歌咏活动唤起民众抗战热情,借用保安公益会住地练唱救亡歌曲,先后有工人、职员、中学生、小学教员等200余人参加。1938年6月,沙梅回武汉与冼星海、贺绿汀、刘雪庵等人先后赴汉口业余歌咏团,教授、指导排练冼星海创作的《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保卫大武汉》,沙梅创作的《打回东北去》《抗战的烈火》《我们的家乡》等抗日救亡歌曲。7月18日,抗战建国献金音乐大会在武汉光明电影院举行,十几个歌咏团队、1000余人参加。郭沫若致开幕词:“要保持精诚团结的精神,把所有的一切力量贡献给抗战建国,才能保证抗战的胜利。”音乐会内容分各省民歌、唱《国际歌》、抗战歌曲三部分。新安旅行团、孩子剧团等演唱《新凤阳歌》《新莲花落》《送郎上前线》等民歌;汉口业余歌咏团、三八歌咏队、青年歌咏队演唱《保卫大武汉》《在太行山上》《祖国的孩子们》《打回东北去》等抗日救亡歌曲;武汉合唱团演唱《旗正飘飘》《歌八百壮士》等。音乐会结束时,冼星海指挥全体演职人员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同年秋,业余歌咏团26名成员自筹经费前往广州、香港等地开展抗日歌咏宣传活动,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巡回演出一年,揭露日军暴行,募得捐款200余万元支援抗战。

(三)指导抗敌青年军团。1937年12月,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根据进步人士王深林的建议,为培养抗战青年干部,在徐州建立第五战区抗战青年干部训练团,招收平、津、苏、鲁、豫、皖等省、市青年学员3000余人。1938年1月,日军逼近徐州,李宗仁令该团迁往河南潢川,途中继续扩大招生,学员达5000人,并更名为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李宗仁亲任团长。抗敌青年军团训练突出抗日救国和民族解放重点,学员分政治大队、军事大队、女生大队、艺术大队,其中艺术大队以戏曲、绘画、音乐等为主要科目。3月,抗敌青年军团聘请万籁天负责戏曲、沙梅负责音乐教学,陈荒煤、洪深、田汉、沙梅等还为学员教唱已收集的40余首抗日救亡歌曲,如《救亡进行曲》《打回东北去》《大刀进行曲》《全民抗战》《中国不会亡》等。各队学员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用戏剧、歌唱、绘画、板报等文艺形式,在潢川城乡向群众宣传,激发群众抗日热情。4月底,抗敌青年军团结业,组成实习队,被派往苏鲁豫皖开展抗日宣传;军事大队和艺术大队留下继续训练至6月底结业;艺术大队100余人组成抗敌剧团随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政治部行动,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其余人员随十四师开赴湖北参加保卫武汉的战斗。

(四)指导三厅教导剧团。1939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重庆巴县土主场成立三厅教导剧团,三厅艺术科科长洪深兼任团长,招收第一期学员30余人。课程设置戏剧概论、表演艺术、舞美、音乐等。石凌鹤、陈白尘、沙梅、李广才等任教官,沙梅主要教授音乐,教唱抗日歌曲,并为创作的戏剧作曲。共办两期,培训学员60余人。8月,第一期训练班结业前到各地进行抗战宣传。从重庆出发,徒步经青木关、北碚、合川、潼南、遂宁、乐至、简阳、成都等地巡回公演,历时两个月。主要是开展抗战歌咏演唱、演剧及文字、口头宣传活动。演唱《松花江上》《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抗战歌曲,表演抗战街头剧、活报剧、话剧《包得行》《爱与仇》《寄生草》等70余场,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第一期结业后有10人被委派到成都行辕政治部担任戏剧干事,筹建“抗敌剧团”。1940年9月,国民党政府改组政治部第三厅,教导剧团遂告结束。

(五)指导学生抗日宣传团。1939年上学期,江北中学教导主任蒋昭麟,在江北中学组织以学生为主的抗日宣传团,蒋昭麟任团长,学生雷隐负责文艺宣传、李厚荣负责后勤。为开展抗日宣传,团长蒋昭麟请来艺术家陈波儿、作曲家沙梅等来江北中学教唱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辅导大幕剧《三江好》,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战曲目。师生们购买《解放》《全民抗战》等书籍,把抗日业余宣传当主要任务来完成。开始是在附近的大夏中学和青年会中学等学校演出,后来抗日宣传团的同学还停课到工厂、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演出,并将宣传范围扩大到全县。先后到悦来场、鸳鸯场、礼嘉场、水土场、两路场等乡场及煤矿、工厂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宣传方式有演讲、写标语、唱歌、演街头剧等,如演唱歌曲《大刀进行曲》、表演大幕剧《三江好》和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对激励全县群众投入抗日救亡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六)指导孩子剧团。1939年《黄河大合唱》诞生于延安,1940年初,李凌、赵沨、沙梅等人在重庆创办大众化音乐《新音乐》杂志,每期陆续刊登《黄河大合唱》乐谱,重庆市民相互学习传唱。重庆孩子剧团住在郊区,沙梅在三厅郭沫若领导下,指导孩子剧团演唱《太行山上》《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等抗战歌曲,并请音乐家冼星海教授乐理、视唱、指挥,音乐家赵啓海教授识谱和声乐等。为了演出效果,舞蹈家吴晓邦还编排了演唱《黄河怨》的舞蹈背景。1940年下半年,孩子剧团在重庆歌乐山下金刚坡国民政府政治部总务厅大草坪的土台上,唱响《黄河大合唱》。剧团没有正式乐队,就用二胡、口琴、笛子、锣、鼓、汽油桶等伴奏,凭着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高昂的抗日热情大胆演唱,听众反映很好,这是中国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12月28日,重庆抗建堂举行反法西斯侵略文艺演出,孩子剧团再次演唱《黄河大合唱》,引领重庆人民掀起了歌唱《黄河大合唱》和抗日救亡歌咏高潮。

1941年,沙梅转入音乐教育界,从事培养抗日救亡音乐工作者。先后在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任教。1943年,到重庆江津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任教至1945年抗战胜利,为传授音乐、宣传抗日身先垂范,为国家培养抗日宣传人才作出不朽贡献。

三、创作传扬抗日救亡歌曲

(一)创作抗日救亡歌曲和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沙梅为抗日救国,组织、指导全国各地掀起抗日救亡歌咏热潮,创作大量题材、风格各异的宣传抗日救亡音乐作品,有合唱、独唱、电影音乐和器乐作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中《中国不能亡》《打回东北去》《五卅纪念歌》《岂有这样的人我不爱他》《祖国之恋》《出征歌》《还我河山》《抗战的烈火》《我们的家乡》等几十首抗日救亡歌曲广泛流传、影响深远。他创作的歌曲《打回东北去》,不仅在全国传唱,而且中国电影制片厂还配合抗战影片《热血忠魂》,作为故事影片《联华交响曲》影片插曲,在全国放映。其歌词如下:

打回东北去!打回东北去!

打走日本帝国主义,东北地方是我们的。

他杀死我们同胞,他强占我们土地。

东北同胞快起来,我们不做亡国奴隶。

打回东北去!打回东北去!

同时,沙梅先后在《立报》《光明》《生活知识》《新华日报》《抗战艺术》等进步报刊上,发表《新型音乐的体认》《说音乐大众化》《国难时期作曲家的任务》《说音乐批评》《对抗战歌咏运动的意见》等十几篇抗战乐评。1938年3月6日,《新华日报》发表《对抗战歌咏运动的意见》专刊,动员音乐家们用音乐和歌声投入抗日救亡战斗。

(二)传扬抗日救亡歌曲。1944年6月5日至6日,中央歌剧舞剧院在重庆抗建堂举行沙梅作品音乐会,演奏《嘉陵江船夫曲》《祖国之恋》等抗战音乐名曲。1945年5月21日,由国立音乐院实验管弦乐团担任伴奏,沙梅作曲兼导演的新型歌剧《红梅》在重庆抗建堂演出,《新华日报》5月22日头版进行宣传报道。1946年,《沙梅歌曲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收录《打回东北去》《祖国之恋》等抗战歌曲,在各地书店销售。1949年,沙梅上海音专同学、时任华西大学音乐系主任郎毓秀演唱沙梅创作的舞台剧《雪地春花》插曲《岂有这样的人我不爱他》抗战歌曲,并应邀到上海灌制唱片,在各地发行传唱。同年,沙梅回上海后,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歌剧系主任。上海新群众音乐出版社收录沙梅部分抗战歌曲,出版《沙梅曲集:独唱曲·第一集》,在上海等地传唱。7月28日,沙梅出席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被推为筹备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沙梅历任上海歌剧院艺委会副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上海歌剧院顾问等职。1953年,上海新音乐出版社出版《沙梅独唱歌曲》集,《打铁歌》《岂有这样的人我不爱他》《灿烂的明天》等抗战歌曲向全国发行。1982年,沙梅探索以“歌、戏、人”三者有机结合的中国式纯歌剧抗战文学剧本《岂有这样的人我不爱他》发表于《戏剧与电影》第7号增刊上。1985年4月,上海市文联、市文化局等单位,联合举办《沙梅创作生活55周年作品音乐会》,演唱他创作的《祖国之恋》《红军飞渡娄山歌》等抗战歌曲和革命歌曲。同年,沙梅还创作《第一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等器乐作品。1989年,沙梅完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剧《送你一朵玫瑰花》文学本及总谱。1993年6月30日,沙梅在上海病故。

沙梅虽然走了,但他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仍在全国传唱。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广州花城出版社音乐出版中心收集、编辑出版《中国抗战经典歌曲集(典藏版)》,收录了沙梅创作的歌曲《打回东北去》,在全国发行、传扬。

参考文献:

1.广安市广安区志编纂委员会:《广安市广安区志》,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年,第979-980页。

2.广安市广安区委党史研究中心:《广安区革命老区发展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21年,第242—244页。

3.郑大华:《论抗战歌曲对“中华民族”的书写》,《抗日战争研究》,2023年第1期,第9—20页。

4.李定国:《沙梅的音乐魂·川剧情》,《上海风采》,2022年第4期,第15—20页。

5. 魏艳:《吕骥与救亡歌咏运动》,《人民音乐》,2005年第8期,第6—10页。

6.曾昭正:《和星海共同战斗的日子》,《武汉文史资料》,2012年第7期,第6—15页。

7.沈洁:《85年前申城的民众音乐大会,唱响了同仇敌忾的抗日战歌》,《党史镜报》,2021年7月13日第3版。

8.李前宽:《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的文化精神和现实意义》,中国台湾网,2012年10月26日。

9.王耿、胡实:《艺术|心向延安心向党,半生交响一生情》,文旅中国,2022年5月14日。

10.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福州革命史大事记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官网,2021年3月1日。

11.刘亚青:《民族解放的急先锋:抗敌青年军团》,江苏档案信息网,2024年8月15日。

12.《重庆抗战时期,开创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抗日战争纪念网,2019年10月22日。

13.吴伟:《重庆抗战音乐活动述论》,抗日战争纪念网,2022年11月21日。

14.雷隐:《江北中学的抗日救亡活动》,江北网络广播电视台官网,2021年3月10日。

15.丁静 、丁卫星:《第一次唱响〈 黄河大合唱〉》,中国艺术网,2019年8月30日。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作者:肖杰贵(中国共产党广安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李 政(中共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特聘研究员、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