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米未10年的内容答案,在《喜人奇妙夜》的每一个舞台里

发布时间:2025-09-28 11:53:08  浏览量:1

作者|莉拉

米未10周年交出的第一份答卷,是在这个初秋炸场回归的《喜人奇妙夜2》(以下称《喜夜2》)。

任何一个5G网速的年轻人,都不可能没被《技能五子棋》“飞沙走石”“力拔山兮”“调离山东”的无厘头片段刷屏。“嘎嘎大笑”成了这季《喜夜》每个舞台片段下的高频词,网友更是把《技能五子棋》魔音贯耳的歌变成控评文案,硬控全网。

观众对《喜夜》的热情肉眼可见,对这档节目天然就抱有期待和信任。

截至今天,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已突破24000,从预热期到正式播出后,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破8亿。这份热度绝非偶然,而是来源于米未在喜剧领域的四年深耕,与《喜夜1》留下的好口碑。

今年6月,《喜夜1》拿下了白玉兰“最佳综艺节目”,改写了行业对网综,对喜剧综艺的价值认知。如今《喜夜2》带着“团长抢人组队”的新赛制、逐梦亚军、某某某等冠军小队的集体回归,以及跨界新面孔的加入,回到观众视野。

它回馈给全行业关注与观众期待的,依旧是那股熟悉的“米未式”韧劲——在坚守与创新的双线叙事里,做好“米未式”内容:

是坚持内容的初心,哪怕在短平快的时代,仍花“慢功夫”打磨剧本,让更多的喜剧类型跨过“看不懂”门槛,用本土化表达拓宽喜剧边界;

是踩准时代需求的敏锐,既扎根现实又覆盖全龄受众,在多元赛道中深耕喜剧的可能性;

更是与观众共生的温度,那些藏在笑点里的共鸣、落在内核上的感动,让喜剧成为治愈生活的力量,延续着米未与观众十年未断的正向连接。

从2014年《奇葩说》撕开观点综艺的缺口,到《乐队的夏天》让独立音乐、《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让多元喜剧内容走进大众视野,再到如今《喜人奇妙夜》定义喜剧综艺的品质标准……米未的10年从不是追风口的“跟风者”。当《喜夜2》的笑声在屏幕内外响起,米未的10年答卷早已说明:真正的内容引领者,从来都在用自我的坚持,与时代做最真诚的对话。

《喜夜2》开更,值得期待的“新料”全在这

张兴朝在《技能五子棋》中使出一招招荒诞招式时,台下的“观众不代表”也各有各的精彩。

张若昀和胡先煦永远笑得前仰后合,用最快速度沉入喜剧世界,让“大脑皮层褶皱舒展开了”。一旁的辛芷蕾,却从一开始调侃“幽默细胞已死”,到不理解但“大为震撼”,再到被作品里逻辑自洽的无厘头设计给征服,加入爆笑行列。

这一幕恰似无数观众与《喜夜》的相遇轨迹:从陌生试探到深度沉浸,从单纯看热闹到感受背后的情绪重量。

到《喜夜2》,这种轨迹会再次重现,如何让新观众“入坑”,更让老观众留住那份期待的同时找到新鲜感?成了米未在创作中不得不面临的命题。

赛制的创新是最直观的新变化。逐梦亚军、某某某、四士同堂、酷酷的天放、胖达人3这五组往季人气选手成为团长。相比起去年,组团被放到了第一轮,初舞台刚结束,团长们就得抢人组队,给足了新老演员交互的“戏”,也增加了初赛的火药味。

“整团淘汰”的赛制也让竞技性、群像感更强,“小队换乘”又让不同风格的团队共创,创造新鲜感。

阵容上,“团长回归”本身就是对观众喜好的回应,他们带着过往作品的光环,托举新的演员。登场的21支小队里,既有思念成吉、双高胎这样的老搭档再来,也有高海宝、泰维这样的新面孔,还有张兴朝、李嘉诚这种前所未见的“怪”组合。

如果说,节目构思和演员是支撑《喜夜》不断生长的血肉,那么《喜夜》不变的“灵魂”还是舞台上的喜剧内容。

从第一期的观众反馈来看,第二季在取材和表达上有了更多尝试,在题材上实现了“现实共鸣”与“脑洞突破”的双向奔赴。

回想第一季,节目中有不少作品都在关注生活的横截面,如同《小品的世界》《回音山谷》,都直指普通人的日常痛点、最真实的情绪,以及生活中的理想与现实。

第二季中仍然有这样洞察。《史密撕再就业》把职场危机藏进荒诞的特工故事里,刘思维和朱美吉的对手戏既有老搭档的默契,又加了新的现实细节 —— 比如面对“岗位调整” 时的强装镇定,笑着笑着就让人想起自己的上班日常。

《空城计》是另一种路数。三国经典被解构,把诸葛亮变成“职场糊弄学大师”。在这个作品里,“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的真相被点破。当代年轻人最信奉的玄学金句——“一切的发生皆有利于我”——被搬到舞台上。“接”一字让老故事有了新温度,新共鸣。

《今天不易出门》则用“吸血鬼”人设讲了一段真实的友情,用最日常的场景,呈现最直接的情感流动,观众哭的同时,也被两人之间的兄弟情打动。

《旧警察故事》用港风警匪片的壳,装着关于正义的内核。剧情一路反转,到结尾雷淞然对着镜中张呈敬礼,没一句台词,却让张若昀看哭。

喜剧和观众的生活在《喜夜》里贴得越来越近的同时,也找到了真正属于年轻人的荒诞吸引力。《技能五子棋》《逃离疯人院》带来了绝对的“抽象”,被网友笑称为“无逻辑无厘头无意义”的“三无”喜剧。

奇招才能制胜,最简单的大笑打破了这两年喜剧一定要有“底”的刻板印象,喜剧也可以像一场“奇怪的噩梦”,迎合着年轻人们寻求单纯情绪价值的需要。

这些被讨论出圈的喜剧舞台,恰是《喜夜2》的第一份见面礼:在这档节目里,喜剧从不是廉价的笑料堆砌,而是能够精准击中情绪需求的能量炸弹,是能照见生活的情绪载体。

但归根结底,仍然是马东曾对娱乐资本论所说的米未的坚持:“做有温度的喜剧。”

米未与《喜人奇妙夜》的重量,不止一座奖杯

在2021年之前,提及“喜剧”,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春晚”“喜剧电影”以及一系列卫视节目的片段。在2021年之后,米未成为了与“喜剧内容”连接最紧密的供应商。4年深耕4季喜剧节目,影响了年轻一代的观众对喜剧的认知。

所以,《喜夜》拿下白玉兰,对观众来说或许并不意外。但对行业和米未来说,《喜人奇妙夜》的重量远不止一座奖杯。

在此之前,网综总被贴上“娱乐有余、质感不足”的标签,喜剧更是在很长时间内被行业窄化为“小品”“相声”的单一形式,只有耍宝逗乐的作用。米未用《喜夜》以及这座奖杯撕开了一道口子,即喜剧能有艺术高度,网综照样能摸到行业最高标准。而这正好印证着制片人领奖时复述的那句“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一句话足以概括米未对内容的坚持。

在整体综艺行业规模收缩的当下,大多数内容公司选择“以量取胜”,用更短的时间和更小的成本搏“性价比”。

米未却仍在坚持一年只做一档节目的“慢”与“专”。米未的选角过程往往能拉到一年以及更长的周期,选角导演会奔波各个城市,找遍大小剧场,选有潜力的新人。

新人会提前很久开启创作模式,从不是“赶工期”的急活。演员和编剧要一起泡在公司,每天打磨剧本、排练试演。从一个突发奇想的idea最终落地成形,《技能五子棋》的编剧与演员用了两年时间。在每一个舞台之后,镜头都会转向米未公司的各种角落,那里总有喜人们创作、排练甚至崩溃的身影。

每一台节目都会经历数次展演的过程,反复面对其他创作者和观众的检验。从初稿到最终上台,要数十次上展演,从观众反馈中反复修改。

这种不追流量、只磨内容的笨功夫,让节目跳出了因题材新意、赛道垂直而“短期爆款”的定式,成了用内容立足的长期精品。

对整个喜剧行业而言,《喜人奇妙夜》更像一座持续运转的“供血站”,精准补上了两个关键缺口。

一方面是打破同质化的困局,给市场给观众源源不断提供新内容。从《史密撕再就业》的职场焦虑到《旧警察故事》的初心坚守,让喜剧从“单纯好笑”变成了能照见生活的艺术作品,而《喜夜》中的作品在节目后也会转化为新的IP,延续到下一季节目中,或是衍生为其他形式的文娱产品。

另一方面是人才断层的难题。过去喜剧市场里,头部演员资源集中,中腰部创作者难有机会,而米未四年里从节目中输送了上百位喜剧人,既有蒋龙、张弛这样转型影视的演员,也有阿捷、翟小明这样成长起来的编剧。

对演员来说,《喜夜》背后的米未更像一个“创作乌托邦”。这里没有权威定论,导演组不会强加想法,作品好不好要靠观众现场打分;也没有身份壁垒,新人能和土豆、吕严这样的资深创作者搭伙,编剧能直接和演员碰撞改剧本,刘天池这样的资深表演导师也能够与新人一同共创。

在这样的环境里,演员的表演力被充分打磨,编剧的创意也能落地生根。

更重要的是,米未从不把演员困在综艺舞台上。它更像一座连接幕后和台前的桥,在影视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给了很多被隐匿在灯光外的演员,被看见的出口。

闫佩伦从节目走出去后,既上了春晚演小品,也在《我的阿勒泰》里贡献了扎实的演技,后续进了《爆水管》等电影项目;张呈靠着舞台积累的“熟脸”度,在社交媒体二次出圈,主演了横屏剧《朱雀堂》;土豆和吕严领衔的网剧《大王别慌张》,拿下了豆瓣7.8的高分。或许在行业里他们仍然不算头部演员,但大家一致感受到“被看见”的欣喜。

在项目中,不论作为编剧还是演员,他们的话语权更大了一些,创作上的想法也更多被聆听。从这个角度来说,需要这档节目的不仅是观众,还有喜剧行业及身在其中的人。

这些走出去的演员,又会以新的身份回到《喜夜》舞台。土豆吕严、蒋龙张弛成了《喜夜2》的团长,带着新人打磨作品;思念成吉带着续作回归,史策、宋木子等演员也会以”老友“的身份回归助演。

这种输出人才到反哺创作的循环,让《喜人奇妙夜》不再是孤立的节目,而成了喜剧行业的 一种正循环“生态”。两季《喜夜》,四年喜剧,米未证明了真正的 IP 重量,从来不是奖杯的光芒,而是它能为行业留些什么、为创作者带些什么——这才是比爆款更长久的价值。

十年耕耘、十年爆款:“米未式内容”如何改写国产综艺

事实证明,米未是喜剧综艺赛道上不可忽视的内容供应者,但喜剧赛道其实只是米未10年赛道开拓过程中的当下阶段。

在两年前,娱乐资本论与创始人马东聊起米未进入喜剧赛道的逻辑时,他就表示过,从一开始米未就确定了至少做三年的目标。往往在第一季节目中途,导演组已经发布了第二季的招募信息。

为了保证内容的固定产出与高质,米未搭建了一个有机的工业化流程,通过创作工作坊、作品提点会、展演反馈,使优质内容保持稳定可持续的输出。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创作者,提供创作自由度,让每个闪光的想法都能得以实现。

不断跨越的垂直赛道,三年以上的赛道深耕,其实就是米未这家公司的内容坚持,他们从不是追风口的玩家,而是用三个关键赛道,一步步改写了国综的版图,让“米未式内容”成了口碑与热度的保证。

2014年《奇葩说》横空出世,标定了“网综元年”,把原本小众的辩论变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场。7年迭代,让“996要不要辞职”“婚恋困扰”这些戳中年轻人的议题,借着节目发酵成亿级讨论的社会热点。它不止让辩论综艺出圈,更让网综摆脱了 “低质娱乐”的标签,证明语言类内容也能有高口碑、高商业价值。

到了 2019 年,《乐队的夏天》又把独立音乐从Livehouse 的角落拉进大众视野。曾经只在小圈子里流传的声音,借着节目收获了百万级播放量。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沉寂的独立音乐市场——拉动线下演出经济,让乐队文化成了新的青年潮流符号。

喜剧赛道的深耕,是米未的又一次突破。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到《喜人奇妙夜》,他们把喜剧从“段子堆砌”做成了“情绪出口”,从培养编剧、导演、演员开始从头做起,更让漫才、sketch 这些形式被观众熟知,重新定义了喜综的高度和厚度,这正是米未“让世界更快乐”使命的落地。

米未的品牌价值从不只是“爆款标签”,而是能穿越行业周期、在娱乐内容不断变化的浪潮中,站稳位置,用内容被观众认知,被市场认可的能力;更有将综艺从内容本身、转化为生态最后成为文化现象的影响力。

更难得的是,米未把每档节目都做成了生态的起点。对于米未来说,过去10年既是不断往前推进的10年,也是逐渐积累筑起内容、生态基底的10年。

每一档节目都为综艺市场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影视产业提供新的IP可能性,例如曾经的《少爷与我》《大王别慌张》等IP都源于节目的孵化。

人才端来说,米未每一档节目都能够为行业输送上百位创作者,同时帮演员打通影视、话剧、综艺的出口。而观众对节目的认知与认可则形成了米未独特的品牌价值。

在这个角度看来,米未是一个由内容、人才、观众共创的品牌。正是在每一个位置都有足够的认知和反馈,米未才是实打实的行业定义者,“米未式内容”才绝不会脱离市场与观众的情绪。

10年下来,经典IP成了底气,人才储备筑了基底,观众认可成了品牌影响力。而这些都是米未上坡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道路。在米未内部,每做完一个项目后,整个公司都会坐下来重新讨论、进行修改。复盘总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在这样孜孜以求的探索、复盘、再前进的过程中,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米未仍会坚持用内容与时代对话,“米未式内容”始终具有独一无二的号召力。

可以预见的是,米未不会只是一个单一的“综艺制作公司”,是集喜剧创作方法论、喜剧人才、喜剧创作土壤为一体的内容公司。“我们希望打破内容的形式边界,跟喜剧相关的事情我们都会去做,成为一家让喜剧人才更高效率创作的内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