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炫耀式父母,制造了自卑式孩子

发布时间:2025-10-01 01:06:53  浏览量:2

朋友圈里,总有一些父母忍不住更新孩子的最新动态:

考了全班第一,立刻晒张奖状;钢琴比赛得了二等奖,朋友圈配文“妈妈的骄傲”;孩子写作业磨蹭半天没动笔,也能立刻发个长篇大论,诉苦兼求助。

看起来是分享,其实像现场直播。

搞得孩子的成长,好像一档综艺节目,观众是七大姑八大姨,主持人是亲爹亲妈,孩子本人完全没有决定权。

说难听点,这一幕简直像是在拿孩子当流量密码,换取点赞与安慰。

可问题是,孩子的人生不是脱口秀,成长也不需要镁光灯。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他儿子正闷头写作业,朋友在厨房里边切菜边跟我吐槽:“这孩子啊,数学又退步了,脑子里不知道装的是什么,全天玩手机。”

声音一点没压,完全当孩子是空气。

结果呢?

那孩子本来埋头算题,手一顿,橡皮掉在地上。抬起头,眼神里写满了“果然又在说我”。

那一瞬间,我都能感觉到空气里飘来一股“我不行”的氛围。

孩子心里其实很明白:父母说给别人听的评价,往往比直接说更难受。因为你会怀疑,他们是不是早就背后认定了我没救,只是我还不知道。

一句抱怨,就像在孩子的额头贴上“差生”标签。

你可能只是无心之语,孩子却会当真,然后把这个标签当成身份认同。

另一种极端就是“彩虹屁式输出”。

某些家长逢人就说:我家孩子懂事、聪明、学啥会啥。看似在夸,其实是无形的紧箍咒。

有个学生跟我说,他最怕家长在外面炫耀自己。每次爸妈说“他最厉害”,自己就像被架到舞台中央,观众拿着望远镜盯着看,手心都冒汗。

孩子会想:如果有一天,我没那么厉害了,会不会把他们丢人到社交场合里抬不起头?于是学习变成了一场表演,成功是为了维持父母的脸面,失败则意味着砸了全家的招牌。

说白了,过度的炫耀是把孩子的成长当成父母的业绩。

孩子却背上了“不能掉链子”的包袱,真正的兴趣和探索,被压得一点都不剩。

其实,不管是抱怨还是炫耀,根源都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

你有没有发现?父母一边说孩子成绩下降,愁得夜不能寐;另一边又忍不住到处倾诉,想要别人的安慰或建议。说白了,是在给自己的焦虑找出口。

就像有人炫耀孩子拿奖,其实不是为孩子骄傲,而是想通过“晒娃”证明自己没白当父母。孩子的成就被当成了父母的面子工程。

但问题是,这些话最后都传导到孩子身上。他们会误以为,父母爱自己有条件,要么必须一直优秀,要么注定是个问题制造机。

孩子需要的明明是理解和陪伴,却硬生生被父母的焦虑与虚荣,变成了展览品。

你可能会问,那父母是不是啥都不能说?

当然不是。关键在于说给谁听。

当你非得找人倾诉,可以去健身房跑几圈,或者约朋友喝点酒聊八卦,但请绕过孩子的隐私。孩子的成长,不需要你把“家丑”外扬,也不需要你把“光环”抛到众人头顶。

在很多时候,沉默不是冷漠,而是一种保护。

孩子犯错的时候,你可以私下沟通,而不是拿到众人面前讲得天花乱坠。孩子有进步的时候,你可以真心鼓励,但没必要拉个横幅昭告天下。

孩子需要的,不是无休止的语言轰炸,而是父母那种“我在这儿,不急,你慢慢来”的笃定。

就像有个女孩跟我说过,她最感激的一句话是妈妈在她考砸之后说的:“你难过就难过一会儿吧,反正我还在,你慢慢再走。”

这句话里,没有标签,没有压力,只有安静的托底。

所以,真正聪明的父母,懂得守住沉默。

他们在外人面前很少谈论孩子,不是因为不在乎,而是因为明白:成长是孩子和自己之间的私密事。你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空间,就是给他最好的礼物。

等他长大后回头看,会发现自己多了点勇气,多了点自由,也多了点自信。

因为孩子不是父母的简历,也不是朋友圈的素材库。他们需要的,是在被保护的环境里,安静地试错、探索、摔跤、再爬起来。

父母最体面的做法,就是少说点,尤其是少在外人面前评论孩子。哪怕忍不住要开口,也要学会“留三分”,把最笃定的支持留给孩子,把焦虑和虚荣留给自己消化。

有些东西,沉默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孩子在父母善意的沉默里,才能长出属于自己的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