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跟青春期孩子相处,讲道理是下策,闭嘴远离是中策,上策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10-02 12:01:37  浏览量:1

朋友最近总跟我吐槽:14 岁的儿子像 “炸毛的刺猬”,说 “别总玩手机”,他怼 “你不也刷短视频”;讲 “要好好学习”,他摔门说 “别管我”。朋友试过 “苦口婆心讲道理”,也试过 “忍无可忍闭嘴冷战”,可亲子关系反而越来越僵。其实和青春期孩子相处,“讲道理” 是用家长权威压制孩子的自我意识,“闭嘴远离” 是用逃避放任孩子的叛逆,真正的上策,是走进孩子的 “内心世界”—— 看见他的情绪需求,尊重他的自主空间,用 “柔软的方式” 化解对抗,让他愿意主动靠近你。

青春期孩子的核心需求是 “被当作大人尊重”“有自己的决定权”“情绪被看见”,这 3 个 “上策”,正是围绕这些需求展开,比讲道理、闭嘴更能打动孩子。

青春期孩子的 “叛逆”,大多不是针对 “事情本身”,而是针对 “家长的态度”。比如孩子晚归,家长第一句说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知道我们担心吗”(指责),他会立刻炸毛;但如果先问 “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这么晚回来,我们有点担心”(共情),他反而会愿意解释。

用 “情绪描述” 代替 “批评指责”:孩子抱怨 “今天考试太难了,肯定考砸了”,别讲 “谁让你平时不努力”,而是说 “考试难确实会让人烦躁,换作是我,也会有点沮丧”—— 先接住他的负面情绪,让他觉得 “你懂我”,而不是 “你又要教育我”。邻居家妈妈用这个方法,儿子慢慢愿意跟她聊 “考试的压力”“同学的矛盾”,再也不是之前 “问啥都不说” 的状态。不急于 “解决问题”,先 “倾听感受”:孩子说 “我不想学钢琴了,太无聊”,别立刻反驳 “当初是你自己要学的,怎么能半途而废”,而是问 “是觉得练琴太辛苦,还是觉得没兴趣了?跟妈妈说说你的想法”—— 青春期孩子需要的不是 “你帮他做决定”,而是 “你愿意听他说原因”。我表姐的女儿之前坚持要停掉学了 5 年的钢琴,表姐没反对,只是听她聊 “觉得钢琴曲目太枯燥,想试试画画”,后来孩子主动提出 “每周练 1 次钢琴,其余时间学画画”,反而没了抵触。允许 “暂时的情绪发泄”,不强行 “掰正”:孩子因为和朋友吵架摔东西,别吼 “你发什么疯”,而是递给他一杯水,说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等你冷静下来,想聊的话妈妈随时在”——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强行压制只会让他把情绪憋在心里,默默疏远你;允许他发泄,再慢慢引导,反而能让他感受到 “你是安全的依靠”。

“接住情绪” 不是 “纵容孩子犯错”,而是用 “理解” 打开沟通的大门 —— 当孩子觉得 “你和我站一边”,才会愿意听你说的话,这比任何道理都管用。

青春期孩子最反感 “被控制”,家长说 “你必须这样做”,他会下意识 “我偏不”;但如果给选项,让他觉得 “是我自己做的决定”,反而会主动配合。比如让孩子少玩手机,说 “每天只能玩 1 小时”(命令),他会偷偷多玩;但问 “你觉得每天玩 1.5 小时,还是 2 小时合适?约定好就按这个来”(选择),他会更愿意遵守。

在 “安全边界” 内,让他自主选择:关于学习,别定 “每天必须写 2 小时作业”,而是问 “你计划先写数学,还是先写语文?大概需要多久?”;关于穿搭,别否定 “这衣服太花哨,不好看”,而是说 “这件和那件都挺适合你,你想穿哪件?”—— 在不涉及原则的事情上,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他会慢慢学会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叛逆感也会减少。我同事的儿子之前总跟她争 “穿什么衣服”,后来同事让他自己选,孩子反而会主动问 “妈妈,这件衣服配这条裤子好看吗”,亲子间少了很多争吵。用 “共同约定” 代替 “单方面要求”:针对手机、作息等容易起冲突的问题,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比如 “手机每天睡前交给妈妈,早上再还你,周末可以多玩 1 小时”“晚上 11 点前睡觉,周末可以推迟到 11 点半”—— 规则是 “我们一起定的”,不是 “你强加给我的”,孩子会更有遵守的意愿。我邻居家之前因为手机问题天天吵架,后来和孩子一起约定 “每天完成作业后玩 1.5 小时”,孩子不仅没偷偷玩,还会主动说 “妈妈,我作业写完了,现在可以玩会儿手机吗”。接受 “不完美的选择”,别急于 “纠正”:孩子选择 “先玩再写作业”,结果玩过头没写完,别批评 “我就知道你会这样”,而是说 “这次没写完作业,是不是因为玩得太久了?下次我们可以试试‘先写一部分作业,再玩一会儿,最后把剩下的写完’,你觉得怎么样?”—— 孩子从自己的选择中吸取教训,比你提前提醒 “别玩过头” 更有效,也能让他感受到 “你相信我能调整”,而不是 “你觉得我一定会错”。

把决定权还给孩子,不是 “放任不管”,而是用 “信任” 培养他的自主意识 —— 当孩子觉得 “我能自己做决定”,就不会再用 “叛逆” 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三、上策 3:“做‘并肩的朋友’,不做‘俯视的家长’”—— 用 “平等互动” 拉近距离,用 “共同话题” 打破隔阂

青春期孩子反感的不是 “家长”,而是 “家长的架子”—— 你站在 “我是为你好” 的高处讲道理,他会下意识远离;但你蹲下来,和他聊他喜欢的游戏、明星、动漫,他会慢慢把你当成 “能聊得来的朋友”,很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主动 “了解他的世界”,找 “共同话题”:孩子喜欢玩某款游戏,别否定 “玩游戏没出息”,而是问 “这个游戏怎么玩?你能不能教我?”;孩子喜欢某个明星,别嘲讽 “追星没用”,而是说 “我看你总听他的歌,他的歌哪首最好听?给妈妈推荐一下”—— 主动走进他的兴趣圈,他会觉得 “你愿意了解我喜欢的东西”,而不是 “你只关心我的学习”。我表姐之前跟女儿没话说,后来女儿教她玩一款小游戏,两人经常一起玩,女儿也愿意跟她聊 “学校的事”“同学的趣事”,亲子关系越来越亲密。分享 “你的生活”,不只 “追问他的情况”:和孩子聊天时,别总问 “今天在学校怎么样”“有没有考试”,也跟他分享你的生活,比如 “今天我们公司来了个新同事,特别有趣”“妈妈今天学做了一道新菜,晚上你尝尝”—— 平等的分享能让孩子觉得 “我们是平等的,不是你问我答”,也会让他更愿意主动跟你聊他的事。我朋友之前总追问儿子 “学校的事”,儿子要么不说,要么敷衍,后来朋友开始跟他分享自己的工作日常,儿子慢慢也会说 “今天我们班也发生了一件好玩的事”。不急于 “教育”,多 “倾听和肯定”:孩子跟你聊 “同学间的矛盾”“对某件事的看法”,别立刻说 “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先听他说,再肯定 “你的想法挺有道理的”“你能这么想,说明你很用心”—— 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是 “被认可”,不是 “被指导”,你的肯定会让他觉得 “你尊重我的想法”,也会更愿意跟你沟通。我邻居家孩子之前跟同学吵架,跟妈妈聊的时候,妈妈没说 “你应该让着他”,而是说 “我觉得你当时的感受是对的,换作是我,也会有点生气”,孩子后来主动说 “妈妈,我想明天跟他道歉,其实我也有不对的地方”。

做 “并肩的朋友”,不是 “放弃家长的责任”,而是用 “平等” 的姿态走进孩子的内心 —— 当孩子觉得 “你懂我,还尊重我”,就不会再用 “叛逆” 来对抗你,亲子关系也会变得轻松融洽。

青春期不是 “洪水猛兽”,而是孩子从 “依赖你” 走向 “独立” 的必经阶段。“讲道理” 是用过去的经验束缚他,“闭嘴远离” 是用逃避放弃他,而 “接住情绪、给选择权、做朋友” 这 3 个上策,是用 “理解和尊重” 陪伴他成长 —— 让他知道 “你不是要控制我,而是要和我一起面对成长的问题”。

朋友用这 3 个方法后,和儿子的关系慢慢缓和了:儿子会主动跟她聊 “游戏里的趣事”,也会说 “妈妈,我这次考试没考好,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原因吧”。其实和青春期孩子相处,不需要复杂的技巧,只需要记住:你退一步,放下家长的架子;他进一步,敞开心扉靠近你 —— 这样的亲子关系,才是青春期最好的样子。

你和青春期孩子相处时,有没有遇到过 “讲道理没用,闭嘴也没用” 的情况?后来是怎么解决的?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