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遍地开花”是好事吗?
发布时间:2025-10-03 11:16:43 浏览量:1
自2023年疫情结束后,线下演出市场进入爆发期,声量、票房逐年上升的同时,还带热了原本为小众圈层定位的音乐节。截至发稿前,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
2023年各类线下演出票房总计119.28亿,音乐类票房达107.87亿,占比90.4%; 音乐节总票房为17.04亿,在音乐类占比15.8%。
2024年各类线下演出票房总计218.86亿,音乐类票房达201.96亿,占比92.3%; 音乐节总票房为15.84亿,在音乐类占比7.8%。
2025年截至9月21日,各类线下演出票房总计223.03亿,音乐类票房达203.99亿,占比91.5%; 音乐节总票房为17.91亿,在音乐类占比8.8%。
由以上数据可知,虽然音乐节在声量上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姿态,但是从票房收益来看,和占据了线下演出市场绝对霸主地位的演唱会,尤其是个人演唱会来说,音乐节还有很大的上浮空间。
不可忽视的还有, 作为线下演出市场的第二票房支撑体,仅从音乐节的自身数据来看,其票房收益在近三年间是处于稳步增长状态的。 尤其是在今年的国庆档小高峰还未正式到来之前,截至目前的2025年音乐节票房收益,已经超过了2023、2024的(音乐节)全年票房,并刷出了新的数字纪录。
以户外为主的音乐节在中国内地已经走过了近26年的发展历程,是时候来梳理一下本土音乐节的方法论了。在坚持传统和追求创新方面,这些音乐节的尝试是否有效?面对外界投射而来的各种目光,是否有新的答案和视角?当流量艺人、跨界艺人出现后,对音乐节又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就此疑问, 娱理工作室 邀请到了资深音乐行业观察及从业者范志辉、资深明星演出经纪人郭永生,资讯博主@音乐节集散地 ,以及有音乐节消费习惯的多位乐迷等,一起进行了相关探讨。
音乐节正在“遍地开花”
音乐节并非疫情后所催生的新兴产物,而是具有年代感和流行文化元素的传统演出项目。比如国内最早的户外音乐节,可追溯至1999年在北京日坛公园举办的“99夏季音乐节”。但是对于80、90后的国内观众来说,2000年创办的迷笛音乐节和2009年创办的草莓音乐节,才是中国乐迷最熟悉的音乐节。
随着2023年线下演出市场的“井喷爆发”,音乐节的一些基础形态也在近三年间完成了一次顺应市场氛围的新变化—— 首先是音乐节举办城市的下沉趋势愈加明显。 以疫情前为例,除迷笛、草莓、麦田等品牌会比较偏爱北京外,上海、深圳、苏州、长沙等一线及以上城市,也是音乐节的主要举办地。贵阳、镇江等二三线城市,由于江浙沪和西南地区的地域性,都曾有过音乐节的举办经验。另外还有创办于2009年的张北音乐节,则以举办地张北中都草原确立音乐节风格,具有较强的在地化属性。
疫情结束后,一些新兴的音乐节品牌自2023年开始崛起,比如势头正劲的银河左岸、葫芦果、泡泡岛等品牌,就在近三年间主要选择了常州、无锡、南通、佛山、厦门、沈阳、福州等二线城市,以及扬州、淮安、宿迁、马鞍山、芜湖、滁州等三线城市为相关音乐节的主要举办地。此外,郴州、鄂州、泸州、徐州、日照、长治、北海、大理、百色、钦州、溧阳等四五线城市及更偏远地区的县市等,也有相关音乐节品牌、项目的举办或官宣。
另据 娱理工作室 相关数据统计, 2025年的音乐节举办城市不仅在内陆、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呈现出了“开枝散叶”的状态,在遥远的西北和边疆地区也有“遍地开花”的趋势 :
今年7月,草莓音乐节开进了乌鲁木齐,并在现场设置了婚姻登记点;8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延续往年传统,开启了本地自有音乐节IP——红原大草原雅克音乐季;曾和银河左岸有过合作的那拉提音乐节,则独自在伊犁开动;还有落地喀什的丝路明珠音乐节,落地巴彦淖尔的莫尼山音乐嘉年华,以及9月将在呼和浩特举办的敕勒川音乐嘉年华,10月将在拉萨举办的喜马拉雅音乐季,在阿拉尔举办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音乐嘉年华等等。
9月中旬,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在《2025年暑期全国演出市场简报》中指出:演唱会、音乐节持续发挥跨城带动效能,打破消费场景壁垒的产品设计渐趋完善。强带动效应也促使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悄然推进。三四线城市凭借场馆升级、政策扶持与文旅资源整合,正成为演艺经济的新蓝海。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的下沉趋势还将继续。
据 娱理工作室 了解,音乐节下沉趋势明显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一线及新、超一线城市举办音乐节的比例在下降;二是三四线及其它县市对于音乐节这类线下演出的需求在猛增。究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全国各地对音乐节相关项目的态度及需求。简言之就是: 项目报批的难易程度,当地政府能够给予的支持力度。
“北京五环内几乎没有音乐节了”
作为国内音乐节最早的发源地,北京仍会得到一些音乐节的偏爱,但地点主要聚焦在非核心城区,比如今年的草莓、说唱巅峰对决·MDSK等音乐节在北京的选址,都选在了六环外的世园公园。亦或者像迷笛音乐节那样,将阵容、规模等都缩小,时间、周期等都拉长,几乎放弃星光度,并选在商场中庭或门口等区域举行。
谈及一线及以上城市音乐节数量减少的问题,资深音乐行业 观察及从业者 范志辉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和报批有关,“相较于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报批更容易一些,他们需要音乐节来刺激消费,通过音乐演出对当地的文旅消费进行反哺。”二是安全问题,追溯起来的话,就是某地多年前发生过安全事故后,“北京五环内几乎就没有音乐节了。”
虽然一线及以上城市的音乐节数量在减少,但周边城市可以进行分流,比如北方的沈阳、石家庄、天津等地,就可以吸引京津冀等地的消费者;而南方的贵阳、海口、镇江等地,则可以吸引西南及东南等地的消费者。从某种程度来说, 一线及以上城市对音乐节的管理态度,也是音乐节能够持续下沉并“遍地开花”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则是 每个城市对于线下演出活动的人数、场地的要求及限制,这就涉及到当地政府的配合及相关支持了。 作为行业观察者,资讯博主@音乐节集散地 分享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某偏远小城,从来没有举办过音乐节,当地领导非常希望能够引入音乐节这类演出,态度很坚决。“我听说这个音乐节从确定阵容、审批到举办,真的就是在20天之内搞定的。”
资深明星演出经纪人郭永生则向 娱理工作室 透露, 一次线下演出走正常流程进行报批所需要的周期,最长是20个工作日,不同国籍的艺人所报批的部门还需区分省厅和市局,“如果首次报批因材料不合格或不完整导致没通过,重新再走这个流程或是补充材料提交的话,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一般来说,每次提交最长处理周期也是20个工作日。”
一些看起来非常适合举办音乐节的城市,如果当地没有需求,报批也会很困难,“不是不配合,而是 这些地方不会把音乐节作为主要营收,更不希望因为这类演出额外增加麻烦。 举个例子,今年的音乐节每天报批人数在2万人左右(去年是3万人左右),但是据我了解,南方某地好像只有8000人。如果按照音乐节常规市场价格,以400元左右一张票来计算的话,该地区一场演出下来票房只有320万元左右,连落地成本都不够,更别说请艺人了。”
据@音乐节集散地 了解,因本地文旅需求和音乐节产生的合作中,包含了“ 当地政府愿意出预算的话,音乐节的主办方就相当于是乙方,需要在预算之内敲定演出阵容,不必承受太大的票房压力。但更多城市主要还是靠引进而来的一些音乐节品牌,当地政府主要是在审批承办、公共区域的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提供协助,由音乐节主办方自负盈亏。 ”
模式不同,能为当地带来的文旅营收也有不同,甚至还会因为地域、交通、演出阵容等关系,一些音乐节虽然在报批上会很顺利,但结果却不会太满意,“我记得有两个音乐节的阵容都不错,一个是在风景区,一个是在度假区,但是地址都太偏了,我觉得能够带动起来的文旅消费是很有限的。”
资深音乐行业观察及从业者范志辉在研究今年的音乐节市场变化时,也有了一个新的发现—— 前几年在文旅消费的拉动下,一些音乐节主要是由当地政府来主导,邀请音乐节品牌主办方来做落地执行,也会给予一些文旅扶持性质的补贴,“今年这个补贴的钱越来越少,一些不够专业、主要是靠这些补贴来落地的音乐节也消失了。”
当音乐节在落地下沉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之时,一些头部音乐节则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2024年,草莓音乐节曾官宣将于2025年在日本举办东京站首演;去年7月,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官宣将在今年举办新加坡站首演,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目前该演出已于9月13日、14日举办完毕,完成了国产音乐节品牌的首次出海之旅。
音乐节阵容从同质化到拼盘化
根据 娱理工作室 相关数据统计,截至本文发稿前,自3月初户外音乐节开始复苏至9月底,2025年全国各地已官宣各类音乐节(含嘉年华、音乐季、市集、派对等具有音乐节属性的室内、户外演出)品牌共计约196个,演出场次共计约597场,其中延期或取消场次约为71场,涉及音乐节品牌约为21个。
从演出形式的角度来看,资深明星演出经纪人郭永生认为叫音乐节也好,叫嘉年华也罢,最终能够被命名,都和实际的演出时间,还有报批有关, 音乐节的举办时间一般是两到三天,也有四到五天的。 “一天音乐节下来,大概是八到十小时,两天需要的演出艺人在二十组到三十组左右。如果只做一天,还要叫音乐节的话,可能报批都过不了,得改名。 ”
虽然在外界看来,现在的音乐节越来越像早年间的“拼盘演出”了,但从演出行业从业者的角度来看,郭永生认为除了个人演唱会外,大部分的线下演出都具有“拼盘”性质:“无论是传统的拼盘,还是现在流行的精品小盘、音乐节,区别不只在于演出模式,更在于运营模式、场地安保成本和周边二销的差异。对于观众来说,这些幕后工作带来的直观感受,就是现场观演体验的不同了。”
但是对于音乐节而言,出现拼盘化标签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行业共识—— 音乐节演出阵容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了 ,“这几年音乐节大爆发,很多艺人都在反复演出,阵容同质化非常明显,一些音乐节选用流量艺人,就是想要打破这种同质化的现象。 市场井喷之后,音乐节的成本水涨船高,主办方有了票房焦虑,邀请一些能带票的流量艺人,也是为了能让音乐节活下来。 我觉得可以理解,但是这样做就是会让音乐节越来越像拼盘。”资深音乐行业观察及从业者范志辉说道。
@音乐节集散地 观察到的现象则在于音乐节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年轻人,一些线下演出的艺人邀请虽然是以拼盘演出的范围来进行的,但是也会取“音乐节”这种更符合年轻人消费习惯的名字,“有个小城举办的音乐节,邀请就是一些主要唱拼盘的老歌手。我发现有些歌手看起来很有流量,但在一些比较小的城市是跑不通的,就得邀请一些具有知名度的资深歌手,还有一些网络歌手,像那艺娜那种整个8月每天都在跑线下演出的。”
拼盘化没问题,反而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各类“音乐节”因票房、流量卷起来之后,主办方的专业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音乐节这类体验消费的根本—— 在谈起流量艺人、跨界艺人的加入对音乐节市场的影响时,多位受访者都表示要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比如这些具有星光度和商业价值的艺人来加盟,其实也是在帮助音乐节打破原有的小众品类标签,试图让音乐节进入更大众的消费圈层,让本身就为商业而生的音乐节变得更加商业,让属于音乐节的市场盘子继续变大。
与此同时, 流量艺人、多方入局、品牌林立的局面下,和音乐节相关的讨论也在慢慢进入大众视野。
岳云鹏、梓渝、蒲熠星亮相银河左岸、奇遇海等音乐节
当音乐节出现“不一样的声音”
今年的某音乐节上,两组艺人先后登台演出,曾引发过超时讨论;某跨界艺人因演出流程等问题,音乐节表演时间被大幅压缩;某音乐节在同一场地安排了多个舞台同时进行演出,却出现了同时开唱的混乱场面。
以上三个因为音乐节演出而引发的热议讨论,到底是粉丝的问题,还是主办方的问题?音乐节演出超时算不算大问题?涉及到流量、跨界艺人的相关争议该如何看待? 就此疑问, 娱理工作室 进行了分别咨询,在乐迷小H看来,在已经排除掉了其他场外因素的情况下,如果艺人不能在音乐节所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表演,这种超时就非常不专业了,不但会影响自己的舞台表现,也会影响后续艺人的演出,“演出经验丰富的资深艺人,大部分都可以做到准时唱完。”
在资深明星演出经纪人郭永生看来,所谓超时不是看宣传用的“仅供参考的演出时间表”,而是要看当天演出的整体报批时间,“音乐节演出一般都是在晚上十点前结束,基本从九点半开始收尾,再晚就是扰民了。”相当于 音乐节主办方更需要关注的是能否在报批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部演出,这里的“超时”指的是不能超过报批时官方允许的演出时间。
一般来说,音乐节中含乐队演出的时间配置基本默认是40分钟表演+20分钟左右的换场,相当于一位艺人(一个乐队)有一小时的时间,说唱艺人的换场时间则会更短一些。由于“现场LIVE” 的演出形式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所以时间上的把控不会那么精准。为了单个艺人(乐队)三五分钟的“演出超时”产生争执,属实没必要,“因为艺人在和主办方签订的时间范围内,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呈现,粉丝没有损失什么。”
至于前序艺人迟到,主办方疑似压缩了后续艺人的演出时间,则需要根据艺人和主办方之间签约的演出合同来界定。从最终的呈现结果来看,某跨界艺人的演出时间被大幅压缩,显而易见是主办方的不专业——因为没有控制好整体流程,无法在报批时间内完成全部演出,从而造成了压轴艺人的演出时长不足。而这就需要当事艺人和主办方根据合同条款来进行相关协商了,外界的纷纷扰扰,实际影响不了什么。
另外一个案例则是:一些音乐节偏好在同一场地进行多舞台同时演出,多组艺人按序交叉登台,结果却出现了多组艺人(乐队)在多个舞台同时开唱的混乱场面。据了解,这样的混乱并非个例,除了现场网友的爆料外,乐迷小D表示他也曾亲历过同样的情况。
谈及类似案例,多位受访者均表示问题可能出在现场导演组的统筹失误,也可能是为了保证后续压轴艺人的演出时间,必须要在前序艺人超时的情况下做出选择。音乐节是体验消费,具有现场感和即时性,多个舞台同时演出的多位艺人(乐队)及现场观众等都会受到影响。理论上来说,主办方可以出具相关说明,对多方进行解释。但是出于审慎考虑,主办方也可以不发声。
因为一旦引发了更大的争议后,主办方和当事艺人都会受到影响。“比如含有该品牌的音乐节项目,或者是含有该艺人的相关演出项目等,后续在当地的报批或将都会受到影响,无法获得报批或报批难度增加。”交流中,多位受访者均提到了前几年在某地举办的某音乐节,因产生的不良影响,音乐节之类的线下演出项目在该地有很高的报批难度。而具体到艺人的话,则会出现含有该艺人的演出项目无法顺利报批,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结语:
相较于“2023年迎来井喷,2024年收紧脚步,2025年回归理性”的业界常规说法,2025年的音乐节市场还有更多元的场景和讨论,除了城市下沉、出走海外两大现象值得关注外,流量艺人、跨界艺人的高频出现,音乐节的在地化趋势等等,似乎都预示着当下的音乐节形态正在进入新的破圈氛围中,业界有在积极寻找从小众喜好进入更大圈层的尝试。而由此所引发的讨论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更多行业探讨、乐迷感受等,敬请期待 娱理工作室 后续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