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阵地》催泪剧情引共鸣 市民深切缅怀长眠于桂林的音乐家
发布时间:2025-10-06 13:30:11 浏览量:1
位于桂林普陀山北麓灵剑溪畔的张曙烈士墓。 记者张苑 摄
《阵地》视频截图。
□本报记者张苑
一阵阵急促的警报声在桂林上空响起,市民们仓皇奔走、四处躲避。而在城内文昌胡同的一间房内,音乐家张曙正在伏案疾书,他为抗战而作的一首新歌《负伤战士歌》刚刚赶写完成,初稿还需要打磨修改。随着耳边的警报声越来越急促,妻子催促他到防空洞躲避,他却全身心沉浸在写作中,直到敌人的炸弹落在他家屋顶上……他和4岁爱女一起遇难。这一天,是他到达桂林的第九天。
近日,在央视热播剧《阵地》第七集中,张曙之死的剧情让无数观众泪目。炸弹爆炸过后,瓦砾堆中父女相拥的遗体与染血的谱纸形成强烈冲击,屏幕瞬间被“致敬音乐战士”的留言刷屏。剧中,张曙抵达桂林的短短八天时间里,在桂林城的断壁残垣间组织“桂林反轰炸歌咏大会”,数千民众高唱《我们要报仇》的场景,正是历史的真实复刻。该剧播出后,许多市民再次深深缅怀这位用生命在桂林谱写战歌,并长眠于这片美丽山水间的“文化战士”。
张曙的“桂林情缘”,在桂林战斗仅八天
张曙,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歌唱家、二胡演奏家。他是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奠基人,也是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938年12月16日,张曙几经跋涉带着妻子和三个女儿一起抵达桂林。一家人到桂林安顿下来后,张曙全身心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当时的桂林城,经常遭受日军飞机的袭击,空袭警报不时响彻大街小巷,人心惶惶。尽管形势严峻,但张曙仍满怀激情地发动和组织了一次规模浩大的“桂林反轰炸歌咏大会”,雄浑嘹亮的歌声唤起了桂林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斗志。
张曙在桂林仅八天半时间,就创作了《我们要报仇》和《负伤战士歌》两首激情满怀的战歌。在他遇难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为《负伤战士歌》撰词谱曲到深夜。
12月24日,工作到深夜又起了一个大早的张曙怀揣着赶写出的《负伤战士歌》。当天中午1时许,日军飞机又对桂林城开始狂轰滥炸。正在伏案写歌的张曙不愿意去岩洞躲避。他让妻子带走其他两个孩子,自己带着生病的小女儿达真在家里继续创作。他原以为,这一次会像之前多次响警报一样安然无事。谁料,这一天日机的空袭异常猛烈,张曙父女在“炮弹雨”中不幸罹难。在清理张曙遗物时,人们从他身上找到的,是一张写有《负伤战士歌》的稿纸。
当噩耗传来,他身边的亲人朋友痛哭不止。张曙殉难的当天下午,在郭沫若的主持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驻桂林全体人员及桂林文艺界代表数百人参加了张曙庄严而隆重的葬礼。张曙的突然离去,让所有人都感到惋惜。这位心怀家国的音乐家永远留在了桂林这片山水间,一同留下的,还有他笔下的豪迈歌词。
桂林人忆张曙,荧幕内外共情深
“看到张曙抱着女儿留在屋内护乐谱的那段,我眼泪根本止不住。”桂林市民周阿姨的话,道出了无数观众的心声。剧中对音乐家张曙在桂林抗战事迹的还原,尤其是桂林大轰炸中他以身殉国的剧情,迅速在桂林人中引发共鸣。社交平台上,不少市民自发分享自己知道的张曙故事,一些家长特地带着孩子来到张曙墓前缅怀,让这段沉睡的历史在荧幕之外焕发新生。
“以前是听爷爷讲张曙的事迹,现在看了《阵地》,更直观体会到他当年的英勇。”42岁的桂林人陆先生感慨地说。他告诉记者,在看电视剧时,12岁的儿子曾好奇地问张曙的墓在哪里,为了解答儿子的疑问,上个周末陆先生特地带儿子来到位于桂林普陀山北麓的张曙墓前,深深缅怀这位抗战英雄。
如今,在张曙父女长眠的灵剑溪畔,充满了人间烟火味,熙攘的市场里,人们迈着从容的脚步。张曙墓被人们精心管理和保护,它庄严肃穆,与周围的繁华景象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