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桑皮纸“遇上”刀郎音乐艺术——从乐出天山到刀郎归来
发布时间:2025-10-07 08:51:37 浏览量:1
天山脚下,荧光闪烁,千年桑皮纸与刀郎的歌声在乌鲁木齐奥体中心交织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2025年10月4日、5日,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巡回演唱会在这里盛大举行,四场演出近五万张门票全部售罄,来自全国的歌迷甚至包下"九州山歌号"专机奔赴这场艺术之约。
演唱会外场,两幅特别的桑皮纸画作《追梦西部 乐出天山》和《昆仑回响 刀郎归来》吸引了无数的刀迷。两天时间里,有上千名刀迷打卡拍照,只为在这千年古纸前留下纪念的瞬间。手机闪光灯映照在桑皮纸独特的纤维肌理上,现代科技与古老技艺在这个夜晚达成了完美的默契。
千年非遗的当代新生
桑皮纸这项始于汉代、沿丝绸之路传入西域的非遗技艺,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其制作需经历选料、浸泡、捶打、捞纸等三十多道工序,成品具有耐折、防蛀、不怕潮、写字作画历经千年不褪色。2006年,这项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25年,桑皮纸画也被列入非遗名录。
新疆桑皮纸宣传推广大使、非遗桑皮纸画传承人魏宝山,从2024年刀郎成都巡回演唱伊始,便策划筹备“桑皮纸上的刀郎音乐艺术”创作展览活动,并特邀知名画家田夫参与创作。这一创意不仅体现了他对刀郎艺术的热爱,更展现了一位非遗传承人、画家记录时代、推动传统文化创新的文化自觉。
双艺合璧的视觉诗篇
《追梦西部 乐出天山》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三十年前刀郎到新疆追寻音乐梦想的经历。作品巧妙化用“明月出天山”的意境,通过“月”与“乐”的谐音,暗喻刀郎音乐从天山启航、新疆圆梦的艺术历程。画面以天山为背景,大漠戈壁、胡杨红柳为衬,生动刻画了青年刀郎勇往直前的艺术气魄。
《昆仑回响 刀郎归来》则展现了刀郎巡演归来,在新疆举办收官演唱会的圆满时刻。作品将中年刀郎的形象与昆仑山水交融,展现出岁月磨砺后愈加醇厚的艺术情怀。两幅作品充分发挥桑皮纸的材料特性,通过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让桑皮纸天然的淡黄色泽和粗纤维质感,与刀郎音乐中特有的砂砾感形成美妙的艺术共鸣。
非遗创新的实践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刀郎巡回演唱会虽已走过二十多个城市,但唯有在乌鲁木齐站首次出现了与刀郎音乐艺术深度关联的艺术创作、展览活动。这一开创性尝试,展现了非遗与当代音乐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十五年来,魏宝山通过“非遗+”的创新实践,为桑皮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首创的“桑皮纸上的中国画”展览项目,曾邀请国内外上千位知名画家参与创作,在上海、新疆、深圳等地美术馆举办展览。中国美协原副主席何家英对此评价道:“这种纸张的呼吸感,让水墨呈现出独特的时空纵深。”近年来研发的系列桑皮纸衍生文化产品,更让古老技艺以崭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文化传承的时代启示
刀郎自1995年踏上新疆这片土地,便始终致力于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当代创作。从《2002年的第一场雪》到《山歌寥哉》,他的音乐探索始终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文化沃土。而桑皮纸画作则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将这种音乐探索转化为可见的文化记忆。
当演唱会主场外场万人合唱,荧光海点亮整个奥体中心时,桑皮纸画作前的打卡长队构成了另一种深刻的文化仪式。刀迷们通过拍照打卡,亲身参与着这场古老与现代的对话。这些影像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让非遗艺术搭乘数字科技的翅膀飞向更远的天地,生动诠释了文化创新的当代路径。
歌迷的合唱声渐渐消散,但桑皮纸上的刀郎形象依然深情凝视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从《2002年的第一场雪》到《山歌寥哉》,从桑皮纸上的传统纹样到《昆仑回响 刀郎归来》,这条文化传承之路从来不是单向的进程。当古老的纸纤维与刀郎独特的砂砾嗓音相互交织,新疆的广袤天空下,一场千年的艺术对话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相遇,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创新实验,更是文化传承的当代启示。正如魏宝山所说:“每幅作品都是文化种子。”桑皮纸画与刀郎音乐的创造性融合,不仅生动讲述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奇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实践范例。(纸传丹青/文)
田夫绘画、魏宝山创意的全国首幅“刀郎”主题国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