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被8个“软饭男”寄生是什么体验?“消失”百年,是“一体”夫妻

发布时间:2025-10-13 11:50:13  浏览量:6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14年11月,据《纽约每日新闻》报道,美国的一位科学家首次在深海拍摄到了琵琶鱼的身影,差点被丑“吐”了!

以琵琶鱼的长相,世界最“丑陋”动物榜单必须得有它一席之地,毕竟这样极致的动物打着灯笼都难找。

但琵琶鱼仿佛生怕别人发现不了它的“与众不同”似的,它出门都是自带“小夜灯”,照亮自己的美。

在惊讶于它不一般的相貌的同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很诡异的事情,就是这些被发现的琵琶鱼,无一例外全是雌性,百年来从未发现过雄性的身影,它们就好像“消失”了一样。

可是琵琶鱼并没有灭绝,反而一直在繁殖,种群一直在壮大,还经常被人们捕来做成美食,但它们依旧没混成濒危动物,这就很令人费解了。

“消失”的雄性去哪了呢,难道是丑得无地自容,躲起来了?还是说琵琶鱼压根就没有雄性这个性别,是个海底“女儿国”?

«【·“软饭男”的寄生秘密·】»

在19世纪时科学家们对琵琶鱼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是却自始至终没有发现一只成年雄性身影,偶尔会捕获一些非常小的个体,它们被当做是琵琶鱼幼崽,没有任何违和感。

琵琶鱼的这一奇葩现象让科学家们很困惑,始终未能参透其中的奥秘,直到20世纪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其实雄性琵琶鱼一直都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先后有科学家发现了趴在雌性琵琶鱼身上“啃老”的“小鱼”,它们被误认为是幼崽,但是在解剖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它居然是是个“成年男性”。

一个大胆的猜测产生了,这些趴在雌性身上的“小鱼”就是它们的伴侣。

这些“小鱼”的体型与雌性之间相差甚远,堪称动物界的“最萌身高差”,小小的雄性琵琶鱼最长不过30厘米,多是几厘米长的,而雌性则可以生长到一米半左右,相当于西瓜面前放了个圣女果。

雄性为何会与雌性之间相差这么多呢,它又为什么会“寄生”在雌性身上呢?

其实这是它们独特的交配方式,雄性琵琶鱼是“早恋”的,它们就会从出生开始就在寻找自己的伴侣,一旦遇上雌性,它们就会立马贴上去,是海洋世界最早的“娃娃亲”。

雄性咬住雌性之后他们就会结合在一起,完成夫妻“一体”的结合,自此雄性就开始了它的“软饭”鱼生,同时它的生命也会进入倒计时。

与雌性结合后的雄性琵琶鱼身体就会停止发育,身体部分逐渐被雌性吸收,只有生殖器官还会继续生长直到成熟,在雌性适合生育的时候进入体内完成繁殖,至此雄性琵琶鱼的一生圆满结束。

它们为什么会采用这种繁殖方式呢?

琵琶鱼的游泳速度很慢,再加上深海当中环境漆黑,范围很大,雌性和雄性相遇的几率很小,不确定性因素有很多,比如恰好遇上但雌性不在繁殖期,这样就会浪费掉一次机会。

它们的这种“寄生”关系就是一种很便利的繁殖方式,独门配偶关系堪称是“同居”的终极形式,可以极大地降低繁殖成本。

琵琶鱼的这种繁殖方式被称作是“性别寄生”,这种现象在生物界当中是非常罕见的,雌性的身体居然没有对雄性的“寄生”产生排异反应,这很可能与琵琶鱼身体内缺少某些免疫基因有关系。

不过也有不幸的雄性,它们一生都遇不到一只雌性,那怎么办呢,秉着得不到就自己创造一个的原则。

雄性琵琶鱼在忍受不了孤独寂寞冷的生活时,它们就会来一场蜕变,把自己变成雌性,然后等待其他雄性来找自己。

有研究者曾发现一只雌性琵琶鱼曾同时被8条雄性寄生,这样的接受能力不得不说一句强大。

但是如此受“欢迎”的雌性琵琶鱼并不是貌美如花,反而是丑的出奇,这种怪异的长相有什么必要呢?

«【·“丑八怪”的顶级样貌·】»

琵琶鱼学名叫做鮟鱇,是个很吉利的名字,但是委实跟它的样貌不怎么搭,还有研究表明它和可可爱爱的小河豚还有点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关系。

琵琶鱼是个大家族,有上百种分类,它们主要分布在四大洋中,北冰洋比较少见,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均有琵琶鱼的产业分布,我国常见的琵琶鱼有三种,黄鮟鱇、黑鮟鱇和隐棘拟鮟鱇。

但它们无一例外,都是“丑”名远扬,在这个“看脸”的时代,颜值为负数的琵琶鱼甚至丑得不知道从哪说起,那就从“头”说起。

琵琶鱼的脑袋十分巨大,一张大脸上布满的是一张大嘴,像是张开的血盆大口,里面布满了透明的锋利牙齿,它们的食性很广泛,一些小型鲨鱼也是它们的腹中之物。

而眼睛因为没什么作用已经快要小的看不见了,这种能见度十分低的海洋环境中,视力对它们来说也已经是可有可无的感官了。

在它的背部与尾根的衔接处,长有一排锋利的尖刺,从上面俯视看起来很像一把琵琶,因此它才得名“琵琶鱼”。

这些尖刺是含有毒素的,也是它们保命的一项技能。

琵琶鱼一般生活在水下五百到五千米的深海区域,由于生活环境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所以它们可能也就不太在乎外表,逐渐放飞自我,长出了一副不知道怎么形容的模样。

它的体长一般在四十到一百厘米左右,是个奇形怪状的大鱼,但是这些全部的特点几乎全部来自于对于雌性琵琶鱼的描述,雄性的存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繁衍后代上,它们又是不可或缺的。

«【·打着“灯笼”的垂钓者·】»

它的身材整体比较扁平,要说最突出的就是它的脑袋上长着“变异”的背鳍。

不同于其他鱼类的鱼鳍扁平,是用来帮助潜水的,琵琶鱼的背鳍在进化的过程中变成了一根长长的“天线”,顶端挂着一盏“小灯笼”,在黑暗的海洋环境中显得独树一帜。

在生物学上,琵琶鱼的这一身体器官被叫做“拟饵”,从它的这个名字就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

在深海中,由于环境的原因,很多鱼类都具有趋光性,而行动迟缓的琵琶鱼想要靠追击猎物来填饱肚子的话估计就要灭绝了,于是它们换了个思路,把猎物主动吸引过来。

琵琶鱼每天就在海底里四处游荡,变成了一个“垂钓者”,饿的时候就挂出“灯笼”,将各种食物诱惑过来,它就负责张着嘴等吃就行了。

这么亮的一盏“灯笼”能吸引来具有趋光性的猎物,自然也会因为“灯笼”暴露自己的位置,引来捕食者。

在琵琶鱼感受到危险之后,它们也不会傻傻地等着被吃,它会赶紧把“灯笼”含进嘴里,在黑暗中隐藏踪迹。

这时它们发达的胸鳍就派上用场了,像人的双脚一样有力,可以在海底快速移动,逃离捕食者视线。

那琵琶鱼的“灯笼”是怎么来的呢?它为什么会发光呢?

其实琵琶鱼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它们头顶的“灯笼”是有两种弧菌寄生在里面,弧菌和琵琶鱼共生。

但还有另一种说法,琵琶鱼的“灯笼”里自带“荧光剂”,在空气的作用在会发生氧化作用,进而散发出幽幽的冷光。

琵琶鱼的“灯笼”在深海就像是一盏明灯,因此它还被称作是“电光鱼”。

参考:

央广网《美科学家首次在深海拍摄到珍稀琵琶鱼(图)》,2014-11-26

凤凰网《“连体夫妻鱼”百年之谜获解》,2020-8-15

光明网《【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丑”名远扬的鮟鱇鱼,如何护佑人类“安康”?》,2023-2-8

蝌蚪五线谱《雌性鮟鱇鱼:同时被8个“软饭男”寄生是什么体验?》,20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