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不得丢了她”一宝妈公开承认厌恶10岁女儿,惹众万网友共鸣
发布时间:2025-10-14 17:41:51 浏览量:5
在社交平台充斥着精致生活分享的当下,一则未配图片的朋友圈却意外引发大规模共情。凌晨五点半,用户 “李姐” 发布了一段带着哭腔的文字:“今天看着 10 岁的大女儿磨磨蹭蹭穿衣服,催了第三十二遍还坐在床边发呆,突然就冒出个可怕的念头 —— 要是能把她丢在楼下,我是不是就能喘口气了?” 这段直白到近乎 “残酷” 的表述,没有招来指责,评论区里齐刷刷的 “我懂”,揭开了当代妈妈群体隐藏在 “超人” 标签下的真实困境。
一则朋友圈背后的集体困境
李姐的朋友圈发布后半小时内,评论数突破五十条。一位来自上海的妈妈留言,详细描述了自己上周的经历:“周三陪儿子写作业到凌晨一点,他把‘b’和‘d’混着写,擦了改、改了错,我盯着作业本上歪扭的字母,手指都在抖,差点把本子撕了扔进垃圾桶。最后还是儿子怯生生说‘妈妈别生气’,我才突然反应过来,自己怎么变成这样了。” 文字里的疲惫,隔着屏幕都能清晰感知。
另一位二胎妈妈的分享更显心酸。她提到自己每天像上了发条的陀螺,早上六点半起床给老大做早餐,同时要抱着老二喂奶,老大吃饭时还要盯着他背古诗;送完孩子去公司,午休时间要赶回家给老二喂辅食;晚上下班先接老大放学,回家辅导作业时,老二会抱着她的腿哭闹要抱抱,某天在厨房炒青菜,盯着滋滋作响的油锅,竟然走神想 “要是能消失一天,哪怕就几个小时,让我安安静静坐会儿也好”。这些细碎到极致的日常,拼凑出当代妈妈的生存图景 —— 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被无数小事裹挟着,连喘息都成了奢侈。
这些留言并非个例。评论区里,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妈妈们,纷纷分享着相似的经历:有人因为孩子漏做一项作业,被老师在家长群点名,偷偷躲在卫生间哭;有人带着发烧的孩子去医院,排队时还要用手机给另一个孩子改作文;有人在孩子生日当天,因为没来得及订到热门蛋糕,被孩子埋怨 “妈妈一点都不爱我”,委屈得整晚没睡。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妈妈们难以言说的压力。
当代育儿:从 “吃饱穿暖” 到 “24 小时无休的全职工作”
李姐的困境,折射出当代育儿模式的深刻变化 —— 早已不再是 “让孩子吃饱穿暖” 那么简单。清晨七点,李姐的家里就进入 “战时状态”:她左手抱着 3 岁的老二,右手给孩子换纸尿裤,眼睛还要盯着卫生间里的老大,“快点刷牙,牙膏挤好了,再磨蹭上学要迟到了”;手机放在客厅的茶几上,不断弹出家长群的提示音,班主任刚发布了当天的打卡任务 —— 拍孩子朗读英语课文的视频,要求中午十二点前上传;老大刷牙时把牙膏沫蹭到衣服上,她只能无奈地叹气,从衣柜里再找一件干净校服,嘴里念叨着 “下次小心点,妈妈没时间再洗”。
送完两个孩子去学校,李姐匆忙赶到公司,办公桌上的电脑旁,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签:粉色便签写着 “今晚 7 点线上家长会,提前调静音”,黄色便签标注 “给老大改语文作文,老师说要修改结尾”,蓝色便签提醒 “帮老二做手工灯笼,明天幼儿园要交”。这些便签像一个个无形的任务,压得她喘不过气。午休时间,同事们趴在桌上休息,她却躲在会议室里,打开手机里的作文文档,逐字逐句给老大修改,偶尔还要回复家长群里的消息,生怕错过重要通知。
“比打工人还惨,打工人下班能摸鱼,我下班是换个地方接着‘打卡’。” 这是李姐和身边妈妈们常说的一句话。晚上六点半,李姐回到家,来不及换鞋就接过老大递来的作业本,看到上面的红叉,心脏瞬间揪紧 —— 那道数学题她昨天刚讲过,孩子还是错了。她的声音不自觉提高:“昨天怎么跟你说的?审题要仔细,你看你又漏了条件!” 话刚说完,就看到老大眼圈红了,她又立刻放软语气,耐心讲解。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
更让她焦虑的是家长群里的 “内卷”:有人晒出孩子周末参加奥数班的证书,有人分享孩子弹钢琴的视频,有人说自己带孩子去国外游学…… 这些信息像无形的压力,让她忍不住怀疑:是不是自己对孩子不够用心?是不是应该给孩子报更多兴趣班?这种焦虑,让她连周末都不敢休息,排满了带孩子上兴趣班、参加亲子活动的行程。
管控欲的困境:替孩子走的路,成了他们迈不过的坎
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李姐渐渐发现自己陷入了 “管控” 的怪圈。早上催女儿穿衣服,看到孩子系鞋带慢,她会伸手直接帮孩子系好;辅导作业时,看到儿子写得拖拉,她会搬个凳子坐在旁边盯着,时不时提醒 “快点写,别走神”。可结果却事与愿违 —— 女儿越来越依赖她,甚至分不清衣服的正反;儿子写作业时只要她不在身边,就会偷偷玩橡皮,效率更低。
直到有一次,女儿因为不会系鞋带,在学校被同学嘲笑,回家哭着问 “妈妈你为什么不教我”,李姐才猛然醒悟:自己一直以为的 “帮忙”,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试错和成长的机会。评论区里,一位网友的留言被顶到最上方:“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她迈不过去的坎。” 这句话让很多妈妈感同身受。
一位来自杭州的妈妈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以前总逼儿子练钢琴,每天规定必须练够两小时,儿子不认真就会批评他。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儿子偷偷用小刀抠坏了钢琴键,孩子哭着说 “我讨厌钢琴,也讨厌妈妈”,她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她不再强迫孩子,而是让儿子自己选择兴趣班,没想到儿子主动提出想学画画,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一幅完整的水彩画。
另一位妈妈也提到,以前每天催女儿写作业,母女俩经常吵架,女儿甚至说 “我不想上学了”。后来她试着放手,告诉女儿 “作业是你的事情,你自己安排时间,没写完老师批评也需要你自己承担”。刚开始女儿确实经常漏写,但慢慢的,她自己定了闹钟,每天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再玩,虽然写得慢,但再也不用母女俩为了作业争吵。这些例子,都印证着 “适度放手” 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社会压力与家庭分工:妈妈们的 “孤军奋战”
面对育儿的压力,有人曾给李姐提过 “冷血” 的建议:“既然觉得累,就别管那么多,孩子自己会长大。” 这句话立刻被其他妈妈群怼:“你以为妈妈愿意管?是社会逼得我们不敢不管。” 老师的要求、同学的对比、对孩子未来的担忧,这些都让妈妈们不敢有丝毫松懈。
一位儿科医生妈妈的留言格外清醒:“我现在想通了,养孩子是有限义务,不是无限责任。只要保证她吃饱穿暖,安全长大,剩下的,就交给她自己吧。” 她提到,自己以前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了五六个兴趣班,后来孩子出现失眠、焦虑的症状,她才减少了兴趣班,让孩子有更多时间玩耍。现在孩子虽然成绩不是顶尖,但性格开朗,身体也更健康。
对比国外的育儿模式,这种 “适度放手” 更为常见。李姐的一位朋友定居在加拿大,她经常看到朋友分享的日常:孩子摔倒了,家长不会立刻扶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冬天孩子想穿薄外套出门,家长不会强行加衣服,而是告诉孩子 “冷了可以自己回来加”。这不是家长 “心大”,而是他们明白,“吃苦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只有让孩子经历挫折,才能学会独立。
更让妈妈们心酸的,是家庭分工的失衡。李姐的老公每天下班回家,会陪老二玩十分钟积木,然后就说 “我上班已经够辛苦了,剩下的你来吧”,接着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公婆偶尔会来帮忙做饭、打扫卫生,但涉及到孩子的作业辅导、家长群打卡、兴趣班接送,最后还是得李姐自己负责。就像评论区里一位网友说的:“育儿路上,妈妈是主力,爸爸是辅助,祖辈是客串,最后发现,从头到尾都是妈妈一个人在扛。”
微小的改变:慢慢来,反而会更快
李姐后来删除了那条朋友圈,不是因为后悔发布,而是因为收到了太多陌生人的安慰和建议。有位妈妈私信她:“明天早上别催孩子穿衣服,你把闹钟放在孩子床头,告诉她闹钟响了就自己起床穿衣服,你去给老二冲奶粉,试试这样会不会好一点。”
第二天早上,李姐按照建议做了。她把闹钟调到七点,放在大女儿的枕头边,然后去厨房给老二冲奶粉。等她抱着老二走出厨房时,看到大女儿正坐在床边,笨拙地穿外套,虽然扣子扣错了一颗,头发也乱糟糟的,但确实是自己完成的。那天早上,她们比平时晚出门十分钟,女儿上学迟到了,但晚上放学回家,女儿兴奋地告诉她:“妈妈,今天我自己穿的衣服,老师还夸我厉害呢!”
看着女儿开心的样子,李姐突然觉得,之前的焦虑好像减轻了一些。她慢慢意识到,妈妈们不需要被歌颂成 “无所不能的超人”,也不需要因为偶尔的崩溃而自责。她们只是需要一点理解 —— 理解她们的疲惫与委屈;一点空间 —— 能让她们暂时放下 “妈妈” 的身份,做回自己;还有一句简单的肯定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养孩子从来不是一场追求速度的比赛,那些看似 “慢” 的尝试,比如让孩子自己系鞋带、自己安排作业时间,反而能让他们更快地成长。就像李姐在后续的分享里提到的:“现在我不再每天盯着孩子的每一件事,反而有了更多时间陪他们聊天、玩游戏,家里的氛围也轻松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