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音乐节,变天了

发布时间:2025-10-15 19:07:44  浏览量:2

作者 / 米 奇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狮子座

2025年,音乐节彻底变天了。

很多人正进入黄金周29档音乐节后的戒断期,张晚意唱《我们的歌》坚定得像个兵成近期新乐子、梓渝工作室放出15分钟的vlog续上曝光量、曾舜晞音乐节首秀唱粤语歌在手机里扭一周了……

音乐节的舞台中央不再只是摇滚乐队,演员们批量来这里跨界,他们带来的庞大粉丝流量瞬间点燃了票务市场。

主办方阵容也经历了一场变革——近日微博的大眼音乐节正分批官宣阵容,没错,继b站、抖音、腾讯、芒果入局后,新浪也要来音乐节分一杯羹了。

国庆假期后一周,音乐节的热闹还在继续,而这场“变天”带来的不止有狂欢。空前的关注度下,“夜排”内卷、圈层互撕、网暴维权等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

最直观的是,“难听”热搜总是跟表演直拍一起到来,梓渝走红后成了“难听”词条的常客,张予曦的音乐节表演,被观众和网友指出“虽美却真的难听”。艺人跨界参加音乐节,开始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美照吸睛、开嗓翻车,专业度堪忧。

早期乐迷们追寻的那片自由松弛的天地变了,如今乐迷变粉丝,属性不再纯粹,这里也不光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享受舞台,还有抢票的艰难、夜排的疲惫、灯牌盖过舞台灯光的愤怒,更有业内传闻“85%项目亏损”的残酷真相。

音乐节本身,遇上了成长的“阵痛”。

一、顶流人均下沉,音乐节玩上了含金量高的“拼好盘”

2025年音乐节最深刻的变革,在于市场需求与艺人供给之间,完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精准适配。

kk记得,去年鹿晗加盟音乐节时,还引发了“是否过气”的争议,彼时观众对顶流下沉到音乐节的态度大多是质疑:“他已经糊到去音乐节捞金的地步了吗?”

过去的音乐节是乐队和乐迷的双向奔赴,压轴、扛票房的是资深乐队,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演员前来完成舞台首秀、网红负责带动气氛、实力歌手把它作为重要收入来源。

音乐节阵容开启了一种更具星光的“拼好盘”:

赵露思、侯明昊、张晚意、任嘉伦、任素汐、丁禹兮、罗云熙、张予曦、刘端端、于适等演员,陆续开启了自己的音乐节首秀;

张艺兴、梓渝、翟潇闻、黄明昊、黄子韬、喻言、王琳凯、那艺娜等流量爱豆、网络红人,也是音乐节的半壁江山,是音乐节出话题、出神图的顶梁柱;

林俊杰、单依纯、希林娜依·高、李健、华晨宇、薛之谦等歌手,演唱会和音乐节两手抓。

乐队们热门点的都不歇着,有活儿拼命接。二手玫瑰、回春丹、房东的猫、万年青年旅店、夏日入侵企划、DOUDOU等,国庆假期加盟的音乐节都在4档以上,其中二手玫瑰8天唱6场、回春丹6天唱5场。

一个新常态:音乐节上,热门歌手成劳模,演员跨界pk首秀,乐队夹缝生存。

国庆档的音乐节,薛之谦参加7场、黄子弘凡参加6场、陈楚生参加5场,堪称音乐节艺人届的“特种兵”。哦对了,胡夏在拉萨音乐节一手拿着氧气瓶、一手拿着话筒开唱,换气间猛猛吸氧。音乐节搬到高原上,那场的艺人也都挺拼的。

而演员跨界,拼的是神图、是话题、是出圈度。欢网数据显示,曾舜晞、侯明昊、展轩等跨界参加音乐节的艺人,承包首秀相关发文量TOP3。对,这都要比。

内娱人均皆可音乐节,艺人跨界加盟的玩法也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站桩输出”,表演形式、参与姿态都得到了进化:

张艺兴化身成为了音乐节主理人,与林俊杰共创特别舞台;侯明昊、张予曦、梓渝都带来完整的唱跳表演,自带伴舞出场;任嘉伦在舞台上融入少林元素,回归老本行时不忘提升文化内涵;蒋奇明搞了个更文艺的,把自己电影的插曲与片段念白搬上了舞台,营造了沉浸式剧情体验。

有趣的是,今年的音乐节阵容,反而让去年下沉的鹿晗变成了第一个吃音乐节螃蟹的顶流。嘲鹿晗的观众,多数也在逐渐对音乐节上的演员阵容建立“耐受”:

反感期:“把音乐节还给音乐人可以吗?”

让步期:“爱豆可以,演员别来沾边。”

秩序混乱期:“想骂那个名字但不敢。”

二、大厂们在音乐节很想你

音乐节拼盘的艺术,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像梓渝这样迅速走红的艺人,已经参加了8场音乐节表演,更成为多个音乐节拟邀名单上的“遛人”常客,其名字本身就是话题和票房的保证。

而梓渝在台上劝告粉丝不要参与夜排,任嘉伦在音乐节带起粉丝应援红海盛况,也是粉丝群体太过庞大的福祸相依。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音乐节对阵容的包容,脱离了乐队这个单一的领域。

音乐节高成本投入下客流量不足并非秘密,传统的乐队拼盘不能保证票房,而一位自带粉丝盘的演员、爱豆、热门歌手,更有“带票能力”。

国庆档有多个音乐节取消,有些活动无理由悄声下架。kk看了取消的音乐节活动,譬如山东新青年音乐节、张家界大麓青年音乐节,以及月底的LMF音乐节,发现统一的问题是阵容上没有太多有粉丝基础的嘉宾扛票房,其中LMF在取消活动的公告中表示是因“我方客观原因”。

业内朋友告诉kk,取消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卖不出票。

谁带票,谁就上。这背后,本质是主办方用舞台资源置换艺人的带票流量,艺人便用曝光机会置换粉丝的真金白银。

钱啊,钱都不要?

当然要!哪里的钱可赚,资方就往哪去。于是,阵容的颠覆仅是表象,音乐节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了主办方的席位上。

以往迷笛、摩登天空等专业音乐厂牌,才是音乐节的主导力量,后网易云、B站等有音乐属性、圈层文化属性的平台加盟塑造IP,近些年元气森林、蜜雪冰城等消费品牌加盟,也让音乐节经历了后疫情时代的过渡期。

近两年,音乐节主办方品牌跨界步伐迈得更大:

抖音、新浪、腾讯等互联网平台强势入局,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北京广播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新华社等国际和地方传统媒体倾情合作;科技企业中国移动也要参与其中。

主办方从专业厂牌变成了全域玩家,随之而来的,是音乐节的定位和类型也变得更多元:国际交流型、地域文化型、科技沉浸型……

配套服务也全面升级,从大麦、猫眼到抖音、同程旅行,多平台抢票成为标配;城市接驳车、便捷安检等举措,也意在降低参与门槛,最大化吸引人流。

华丽的阵容、便利的服务,糖衣下面皆是生意。主办方举办一场音乐节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传承音乐文化,而是在和艺人供需适配的闭环游戏里,各方都找到自己的价值:

地方政府将其视为城市名片,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带动周边消费6.5亿元,获得央视报道;企业则瞄准品牌营销,中国移动通过 APP 抢票、现场推网加速产品,还邀请自媒体博主拍摄二次传播。

本质上,都是为流量聚拢铺路。

深谙互联网传播学的新主办方玩家们,更是将音乐节完成了从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到内容再生产的新叙事,譬如大眼音乐节铺垫许久,官宣时玩的是剧宣的路子,通过“预测局”线索游戏、打码海报等进行悬念式宣发,让网友解码猜测阵容。

这真是,剧宣的风吹到了音乐节,大厂在这里很想你。音乐节在新主办方的操作下悄悄“借壳重生”,愈发变成了贯穿商业生态的整合营销活动,一场大型的流量事件。

三、音乐节文化破圈,每个人却都困在圈子里

这场狂欢下的变天,其实可以看作是整个文娱消费市场进化的缩影。

音乐节正在从专业领域,走向公共领域,正如观众领好了票根,刚刚进入8天音乐节体验。成长的阵痛,也刚刚开始。

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从短期看,流量确实解决了票房焦虑,而从长期来看,这种新变却正在摧毁音乐节的原有生态。

粉丝参与音乐节的投入成本越来越高了。

“是否夜排”变成粉丝观看音乐节的首要考量,时间成本参与重大体验结果。惊人的是,五一档音乐节夜排还只是提前1晚,国庆档的夜排活动,提前至了演出前1周。粉丝扛帐篷冒雨驻扎在现场,靠合影、邻证防插队,有人六天坚守,只为偶像半小时表演。

这场高投入的参与,也如开盲盒一般,有人“累得要死,但演出值得”,有人结束后在偶像开嗓难听的词条里艰难“反黑”,专业度不详,遇黑要逞强。

看一场演出,不仅要关注舞台本身,也要考验站姐出图的速度、偶像舞台出圈的数据。观赏变得不纯粹,快乐被时间成本和劳力成本大大稀释。

饭圈的入侵,也让观赏变成了另一种观众的负担。

应援海盛况的同时,乐迷正在陷入一重困境:热门嘉宾带动的票价升高、巨大人流量参与的分区混乱、应援灯牌盖过舞台灯光……期待的乐队变成镶边,难听的艺人全来跨界,最难评的是艺人表演超时,粉丝做起时长表格用来互撕,将艺术体验割裂。

“以前我还会去音乐节,现在根本不想买票了,当然也快买不起票了。”资深乐迷如是说道。

以往的音乐节,二百多块可以看到不错的阵容。如今即便是部分音乐节票价有回温,譬如汽水音乐节早鸟票单日回到199,但多数阵容不错的票价,单日早鸟普票就达到了300+,正价普票单日超过五百元。

近日刚开票的万点音乐节,单日正价在428元,组票近一千元,VIP毋庸置疑组票超过千元。大眼音乐节未开票,评论区和官群已经透露票价,单日票价在三四百元,VIP票价在五百多元。

而因为多数音乐节阵容分散,想要看到两组或三组嘉宾,上千元票价是基操了。

更致命的是行业粗放扩张下,维权与网暴成常态。太湖湾音乐节被指票价虚高但专业度低,贵阳银河左岸因人流过度拥挤、淋雨观演引发观众不满,南京DNA 音乐节流程混乱遭观众发帖吐槽……音乐节那些亟待完善和优化的流程,在流量入侵下也并没有被解决,反而在流量的聚焦下,更被放大了。

当音乐节从娱乐需求沦为流量生意,每一环都像夜排的观众一样,都成了困在路上的“特种兵”,一旦确认要出发,就再也轻松不下来了。

流量、资本与传统亚文化发生着激烈碰撞,这场变天,是福是祸,尚无定数。

成长的阵痛,已然如此真实而剧烈,又实在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