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抱琵琶半遮面,收益率能不能秀,打码行不行?私募行业在玩什么“擦边球”?
发布时间:2025-10-17 20:00:15 浏览量:3
不知道投资者最近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理财”产品收益率打码了!
打开某头部代销平台的“高端理财”板块,产品页上写着“6.**%”“7.**%”,首位数后跟着一串星号,有的甚至只有一条隐晦的收益曲线,配上“季季正收益”“历史稳健”的标签。既没写假数据,也没说真收益,这类“半遮半掩”的展示,正在私募行业悄然流行。这种做法,算不算“试探性质”业绩展示?这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
业绩展示的灰色玩法
在私募新规明令禁止私募业绩公开展示的背景下,不少代销机构采取了各种“半遮挡式”展示。
目前业内常见的模糊展示方式是数字打码,只显示收益率的首位数字,例如“6.%”“7.%”,其余部分以星号*代替。
另外收益曲线暗示,不展示具体数字,而用一条上扬的收益曲线来隐晦暗示业绩表现。
更为普遍的是标签包装方法,用“稳健”“季季正收益”等字眼强化投资者心理预期。
更隐蔽的是认证放水,所谓“合格投资者认证”本该提供资产或者收入证明,结果却简化为一个弹窗,点一下“我符合要求”,无需资产核验,就能看到完整业绩。
这种做法看似“聪明”,既能吸引眼球,又貌似没有越线,但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试探式营销。
据调查,券商在私募代销的合规管理上相对严格,一般不会轻易公开完整业绩信息,但在部分银行代销体系以及互联网第三方平台上,仍然存在前述“模糊展示”或“擦边式”业绩展示的情况。
根据规定,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需是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个人要求金融资产达到300万元,或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监管红线:业绩展示不是想秀就能秀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明确指出,除私募管理人、与其签署代销协议的销售机构外,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展示或传递基金净值等业绩信息。
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向非合格投资者提供基金净值等业绩相关信息。
并强调,业绩披露应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原则,不得以误导投资者为目的选择性展示部分业绩;不得展示未经托管人复核过的业绩。
同时,《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也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或销售机构不得通过互联网、讲座、公开媒体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模糊展示,是聪明还是危险?
关于“半遮掩式展示”是否违规,业界存在不同解读。从严格监管来看,这种半遮掩式展示违背了“不得公开展示业绩”的原则,属于违规行为;从行业操作看,若平台仅向已完成合格投资者认证的用户展示,且数据经过复核,则仍处于合规灰区。
但风险在于,这类展示往往被用作营销引流,“6.**%”这样的数字让投资者自动联想到“稳定高收益”,而往往忽略了波动、回撤、亏损等核心风险信息。
对管理人来说,一旦被认定违规,机构可能面临整改、罚款,严重的甚至吊销牌照。
那为什么机构仍对“擦边球”情有独钟?
一方面,监管趋严,营销难度加大,过去私募基金可以用年化收益率、净值曲线等方式宣传推介,如今受到严格限制,机构只能找“替代性表达”,寻求“暗语”沟通的方式。
另一方面,私募行业竞争白热化,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近2万家,产品数量超14万只,面对激烈竞争,不秀业绩就没存在感,难以吸引资金。
“半遮掩式业绩展示”是一种看似聪明、实则危险的“擦边行为”,它既暴露了私募行业在监管收紧下的焦虑,也提醒投资者,真正的稳健不在数字的首位,而在于能否看见真实的风险与波动。
任何灰色手法,终究不是出路,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更透明的披露机制、更理性的投资判断、更精细的监管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