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新书丨《技术之耳:钢琴声音的还原与再造》
发布时间:2025-10-17 04:06:28 浏览量:1
“这项研究很有难度,因此看到它最终取得如此出色的成果,我感到非常高兴。徐秋石的成就、敬业精神与坚定投入杰出非凡,令人惊叹。徐秋石的成功,实至名归。”
——特里弗·平齐,STS重要学者、声音研究领军人物、康奈尔大学杰出教授
《技术之耳:钢琴声音的还原与再造》
徐秋石
出版时间: 2025年10 月
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定价:8 8.00元
ISBN :978-7-5217-7848-9
挖掘声音背后的隐性力量,揭示技术与艺术、文化、社会之间被忽视的联结与互构。
钢琴,这一曾被视为高雅艺术象征的乐器,早已悄然走出音乐厅,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通过手机、电视、唱机等技术设备,我们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钢琴声音的魅力。但你是否思考过,你听到的钢琴声音是真实的钢琴的声音吗?
从STS视角来看,钢琴是一种嵌入社会、技术、文化和历史的复杂的物质人工物,而技术设备中传出的钢琴声音则是一种技术物,一种在录音室中经由声音技术生产和建构而成的人工制品。
从古钢琴到现代钢琴,再到电钢琴,钢琴的演变呈现了技术变革与艺术变革的社会过程。同样,录音室、录音技术以及声音制作技术也经历了重大变革,从机械到电子,从模拟到数字,声音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聆听世界的方式。录音,已不仅是声音的记录,更是一种声音艺术的再创作。
当钢琴与声音技术碰撞在一起,生产和构建出来的钢琴声音蕴含着怎样的特征?从钢琴声音的视角来看,技术、社会、文化与艺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联结是如何发生、展现的?钢琴声音这一普遍为大众熟悉的人工物背后,又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声音技术如何影响钢琴艺术的流变,重塑我们的听觉文化?
本研究将拨开迷雾,层层深入,揭示被忽视的隐性技术及其使用者的强大力量,为声音带来全新的理解和阐释方案。
1
作者简介
徐秋石
科技哲学博士,声音研究学者,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STS)学者,声音策展人。现任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助理教授。当下主要研究议题包括:声音技术与声音艺术,乐器声音,声音、身体与医学,噪声与环境,AI声音,技术哲学与设计哲学,以及鸟的研究与设计。
徐博士致力于探索和推动声音研究这一新兴的跨学科领域,现担任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声音研究百科全书》全球主编之一。她主张做有趣、有品味、有人文情怀、有现实关照的研究,同时注重非学术文本的书写,关注大众文化和社会生活。
2
学者推荐
学者推荐
这项研究很有难度,因此看到它最终取得如此出色的成果,我感到非常高兴。徐秋石的成就、敬业精神与坚定投入杰出非凡,令人惊叹。我相信她一定收获了无数赞誉,我只希望自己没有辜负她对我作为导师所寄予的信任与期望。徐秋石的成功,实至名归。
——特里弗·平齐
STS重要学者、声音研究领军人物、康奈尔大学STS系杰出教授
徐秋石的《技术之耳:钢琴声音的还原与再造》以钢琴和琴声为对象,借鉴科学知识社会学、技术的社会建构等理论,运用物质文化史和人类学田野考察方法,通过钢琴声音的还原与再造,揭示了琴声这一人工物的生产过程中,声音这一物理现象是如何与技术、社会、文化、艺术等因素相互影响的,体现了中国年轻一代学者在这一全新领域的探索与可喜成绩。
——刘钝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这是中国STS声音研究的开拓性著作。以深厚的田野工作为基础,建构了一个连通钢琴物质性、声音技术和听觉范式的理论框架。所揭示的现象和提出的结论,对某些惯常观念构成了颠覆。这部著作将超越科学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等STS的专业领域,走向宽阔的人文世界,对大众观念和社会意识产生长远影响。
——田松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
3
精彩书摘
你听到的钢琴是钢琴吗?
《你听到的钢琴是钢琴吗?》是我在中信出版集团《信睿周报》上刊发的一篇文章,该题名也是我在讲座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题目。你以为你听到的是钢琴的声音,但实际上,或许你从未听到过真实的钢琴的声音。钢琴到底是什么?钢琴声音是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究竟是什么?
由于声音技术的高度发展,声音变成了一种商品,且更多地以商品的形式面向大众。声音制品是一种人工物,一种在录音室内经由声音技术加工的人工物。本研究将讨论范围限定于经过录音室加工和制作的钢琴声音,现场演出的钢琴的声音不在本研究的讨论范围之内。
这种在录音室中生产出来的钢琴声音是一种非物质人工物,在现代声音技术的使用中以数字文件的形式存在,最终直接以数字文件的形式被使用,或者嵌入某一种物质载体,比如光盘、黑胶唱片等。本研究仅讨论作为非物质人工物的钢琴声音的生产和建构,之后的使用不在本研究的讨论范围之内。
本研究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钢琴声音,作为一种人工物,是如何在录音室中被生产和建构出来的?其声音的社会物质性中所蕴含的社会的、技术的、文化的和历史的整体配置是怎样的?
具体而言,上述问题可以通过两个层面予以分析和解答。
第一层面,根本问题是:
根据对声音的传统理解,人们以为自己听到的钢琴声音是什么?而实际上,钢琴声音是如何在录音室内被生产出来的?
都有哪些力量参与到钢琴声音的建构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及其他因素发挥了什么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哪些技术力量是显性的、为大众所认知的,哪些技术力量是隐性的、被忽视的、被边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发挥了什么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最后,从对钢琴声音的解构和剖析中看,是否存在一个真实的可被听到或被技术拾取的声音?这种经由声音技术加工的、作为人工物的钢琴声音与人们传统理解中的声音有什么差别?
第二层面,挖掘第一层面所引发的问题:
究竟,钢琴是什么?随着钢琴技术的变化,钢琴艺术本身,从内涵、形式,到内容,是如何演变的?
录音技术是什么?声音的还原和重现是否可能?如何理解声音技术的使用者--声音工程师的角色?录音作为一种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如何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随着声音技术的发展变革,面向大众的钢琴声音已经不再能与声音技术分开,那么,声音技术对钢琴艺术发挥了什么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声音技术对于声音工程师、钢琴家、作曲家的行为规训是如何发生和演变的?进而,对大众听觉文化的规训是如何发生和演变的?这种听觉文化的改变又反过来对钢琴艺术和声音技术产生了什么影响?
最后,从上述问题看,如何理解声音技术与艺术、社会和文化的复杂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