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人间事|谭盾:保护传统即创造未来

发布时间:2025-10-20 15:53:34  浏览量:1

复原的古乐器在博物馆展出 《消失的藏经洞》化身为“活态博物馆” 让敦煌遗音跨越时空回响

谭盾:保护传统即创造未来

伫立在敦煌藏经洞前,著名音乐家谭盾仿佛立于一道穿越时空的门前。踏入洞中,千年之前消逝的文明画卷,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四壁的古老壁画与沉睡千年的唐代乐器、乐谱,无不令人惊叹。祖先留下的每一件乐器,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若这些乐器失传,那些故事岂不随之湮没?历史的篇章,岂不就此断裂?”谭盾感叹道,“如果能将这些乐器一一复原,重新奏响,再与古老的舞谱、乐谱相和,祖先未说完的故事便能继续传唱下去。”

作为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丝路”大展的重要延伸活动,谭盾音乐会《消失的藏经洞》于10月6日与7日在美高梅“百宝箱”上演。演出结束后,谭盾表示很荣幸能再度与美高梅携手,继《敦煌·慈悲颂》之后,继续以音乐探寻敦煌文化的深层意蕴。《消失的藏经洞》是他多年来对敦煌壁画所绘古乐器、藏经洞中所藏古乐谱与古舞谱的研究与思考的结晶。“此次在澳门首演具有特殊意义,因为澳门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是这段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站。无论是保利美高梅博物馆正在展出我所复原的古丝路乐器,还是这场奏响千年遗音的音乐会,都是我们共同献给丝路精神的一份礼物,也希望借此引发更多人对文化如何在历史洪流中消逝、重生并再度闪耀的思考。”

让音乐从壁画上走下来

谭盾一直以传递世界和平、绿色环保视为音乐家的修行,他的艺术和音乐对世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并赢得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艺术大奖,其中包括威尼斯双年展艺术终身成就金狮奖、格莱美奖、奥斯卡奖、德国巴赫奖、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俄国的肖斯塔科维奇大奖、美国格文美尔大奖、第50届伊斯坦布尔国际音乐节终身成就奖等。其音乐作品包括电影《卧虎藏龙》《英雄》《夜宴》配乐,以及《敦煌·慈悲颂》《秦始皇》《女书》等,他的音乐跨越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多媒体与表演艺术的众多界限。

2012年,谭盾第一次去敦煌,对敦煌可谓“一眼万年”,他曾经说:“当我第一次走进莫高窟,在洞窟里待了6个小时,等我出来时,我感觉我怀孕了。”敦煌壁画深深地打动了谭盾,“我仿佛从画中听到了美妙的声音,这让我有了一种冲动,想把这些壁画用交响乐演奏出来,带去全世界。”从此,谭盾开始致力于对敦煌壁画乐器、古谱进行复原研究。

一年冬日,谭盾再一次踏足敦煌。在榆林窟第十窟前,一位先生上前请求与其合影。合影时谭盾随口问起对方的职业,那人答说,自己是名画工,已在敦煌工作了27年。“那时我冷得发颤,可他的话却让我心生暖意。我问他正在修复哪幅壁画,他说:‘你随我来。’”原来他修复的正是榆林窟第十窟中的一幅,而那画上的奚琴,恰是如今二胡的前身。

谭盾说就是从这个乐器开始,他开始了古乐器恢复工作。在此次的“丝路”大展中,就展出了谭盾多年研究复原的古丝路乐器,包括凤首箜篌、五弦琵琶、反弹葫芦琵琶等。

谈到尺八、筚篥、笙、凤首箜篌这些敦煌壁画上出现的乐器,谭盾娓娓道来。这些年来,谭盾带领音乐家团队研究敦煌音乐、舞蹈、古乐谱、古舞谱藏卷,多次参访法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博物馆等,研究越深入,谭盾越感到时间不够用。“音乐有着跨越时空的力量。当我看到敦煌壁画中记载的4000多件乐器、3000多名乐伎以及500多个古乐队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古人没有录音机和手机,但他们把乐器和故事都画在了敦煌壁画里,告诉我们这些乐器不能在我们手上断代,这么多乐器,复原的工作,在我有生之年几乎不可能完成。”

《消失的藏经洞》中,展示了反弹葫芦琵琶、凤首箜篌、五弦琵琶、笙等复原的古乐器,而在此次“丝路”展览中,也展出了凤首箜篌、五弦琵琶、反弹葫芦琵琶等乐器。

唐代没有胶水,也没有铁钉,五弦琵琶需由整块木材雕琢而成。此次展出的五弦琵琶,由泉州匠人耗费整整一年制作完成。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伎乐天,往往呈现“身若惊鸿、袖若流霞”之姿。然而现实中,因琵琶本身沉重,极少有演员能真正完成反弹琵琶的演奏。如今舞台上所见的表演,舞者手持的实为模型,并非真实弹奏。

为复原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谭盾多方探究后注意到其形似葫芦,遂萌生以葫芦制琴的构想。因常见葫芦尺寸不足,他特赴云南培育大葫芦。“专家指导我们每日清晨施有机肥,仅一周便见成效,葫芦迅速长大。”最终收获的大葫芦被一分为二,交由上海六位老师傅钻研一年,制得两把琵琶:一把重0.9斤,另一把为一斤。

反弹琵琶的弦也不是普通的弦,谭盾在日本奈良调研古乐器时,发现了一个小渔村,据说村民的祖先正是唐朝时从长安远渡而来。他们制作的弦非同一般——以黄丝为材,裹着特制树胶,坚韧不易断。谭盾曾问,黄色能否改为无色?他们坚定地摇头:“在唐代,弦皆是黄色。这黄色象征着佛陀的智慧与觉悟。每一根弦,都是心弦,连接着人与佛的对话。”

在复原凤首箜篌的过程中,谭盾深切体会到科技的力量。他回忆说起初是与深圳的老师傅合作,但老师傅坦言难以完成,于是转而邀请了两位来自中国澳门和中国香港的年轻匠人。“他们先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模型,老师傅再依据模型进行实物制作。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拥抱科技,才能让传统重现生机。”

复原这些古乐器,花了很多年,谭盾走了很多地方,“像笙就是河北的师傅制作的,筚篥是苏州师傅做的,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师傅已经不在了。”

因为是长沙人 所以翻译、配器的第一部敦煌古乐是《长沙女引》

《长沙女引》,即《柘枝引》,是谭盾翻译、配器的第一部敦煌古乐。《柘枝引》是唐代著名的琵琶独奏曲目,原歌词已失传。该曲据任二北等学者考证可能与韦应物之女流落长沙成为柘枝妓的典故相关,故又名为《长沙女引》。

敦煌遗谱《长沙女引》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伯希和藏品部,采用唐代燕乐半字谱记写,谱面未标注节奏符号,谭盾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研究时重新发现。谭盾回忆说当他走进法国国家图书馆,打开25首敦煌古谱时,看到的第一首就是《长沙女引》,“长沙是我的家乡,所以我很好奇并开始翻译,试图通过这些音符回到多年前的故乡。”

林三谦翻译的《长沙女引》对谭盾影响很大,“我就是根据敦煌的乐谱,还有林三谦最早的翻译重新翻译。那个时候的乐谱有音有句法,但是没有节奏,节奏哪里来?我们一般是根据唐诗、舞蹈等重新规范。对于我现在的这个翻译,我客观地说应该有70%是准确的。”

除了《长沙女引》,《消失的藏经洞》还有一曲是《如意娘》。这首曲子源自武则天早年创作的乐府诗《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在日本的博物馆里读到武则天为这首乐府诗谱写的古谱时,谭盾深感震撼:“这是一首爱情的挽歌,寄托了年轻的如意娘对爱的思念,而音乐中更透出了丝丝的哀怨和无尽的等待。”

《如意娘》的演绎需依赖壁画复原的乐器,谭盾通过复原敦煌壁画中的古乐器,如五弦琵琶、奚琴等,重现了盛唐音乐风貌。五弦琵琶是谭盾根据泉州的南音琵琶与敦煌壁画中的琵琶造型相结合而成功复制的。在演出时,结合多媒体与AI技术,让观众沉浸在乐曲中,《如意娘》的表演不仅展现了音乐技艺,更承载了唐代“以悲为美”的审美哲学。谭盾向观众解析了唐代乐谱特点及乐器背后的文化意义。

传统乐舞需要当代复兴

把壁画上的乐器演奏出来,问及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技术性的突破和学术突破是什么,谭盾表示最大的问题是乐器可以表演,但不可以演奏,原因有两个:一是物理性的问题,比如琵琶太重了,不能反弹,也不能边弹边跳。而敦煌是乐舞文化,唐乐舞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予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

第二个原因则是人才问题,他认为现在舞蹈人才和音乐人才都很多,但是在音乐和舞蹈领域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乐舞人才很稀缺。“我们当初曾在北京舞蹈学院贴很大的告示,希望学过琵琶或者是弹拨乐器,但又是舞蹈方面的专家和我们联系,结果贴了三天没有一点反应。老师和我说你死心吧,这个很难。”

幸运的是,谭盾最终找到了中国古典舞系学生陈奕宁,谭盾说:“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刚上大学,现在已经考上博士了,她高考时考过了琵琶十级和舞蹈十级,同时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妈妈建议她去音乐学院,爸爸建议她去舞蹈学院。我问她怎么决定去了舞蹈学院,她笑说女儿肯定听爸爸的喽。”

在谭盾看来,传统乐舞的当代复兴,本质是古老艺术基因与现代审美的创造性融合。艺术家通过解码历史符号(如敦煌壁画、古乐谱),结合新技术与跨媒介表达,既还原文化根脉,又赋予其时代生命力。这种创作既回应了文化认同需求,也拓展了当代艺术的表达维度,形成“古为今用”的活态传承,这种走向呼应了全球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使当代艺术在传承中实现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双重突破。

敦煌给我们最大的文化启示就是关于未来

在《消失的藏经洞》 60分钟的演出里,谭盾既是指挥,又是一位讲述人。他用浑厚的嗓音娓娓道来,一件件古乐器、一页页古乐谱、一曲曲古乐和古舞重现了一千多年前的盛唐。

《消失的藏经洞》由谭盾亲自指挥,携手敦煌古乐团演奏多首唐代古曲,包括《长沙女引》《如意娘》《箜篌引》等,并使用反弹葫芦琵琶、唐笙、尺八、奚琴、筚篥、五弦琵琶、凤首箜篌等由敦煌壁画复原的古乐器,结合多媒体视觉与AI技术,打造身临其境的敦煌莫高窟体验。在这场融合历史深度、艺术高度与匠心温度的文化盛宴中,让观众聆听千年前藏经洞的灵魂回响,感受超越艺术表演的文明传承力量。

谭盾表示,《消失的藏经洞》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像一个“活态的博物馆”,“藏经洞里的乐谱、乐器,在我们的面前出生了。我们可以看得见古代,同时也可以从古代的音乐里面听到未来。”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曾问谭盾能不能把敦煌的壁画变成声音,用音乐来讲述敦煌的故事,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谭盾说这是他一生的修行。问他这些年来推动其前行的力量,谭盾表示最大的动力是信仰、慈悲,“敦煌留给我们的遗产远远超越艺术本身,我们在敦煌的壁画里面学到的是未来、创新、传承、世界、宇宙,所以我觉得敦煌是全世界的敦煌,更是未来的敦煌。敦煌给我们最大的文化启示就是关于未来,所以保护传统即创造未来。”

在谭盾看来,敦煌音乐已经不代表敦煌壁画里的那些曲子、乐器,敦煌音乐已经是音乐学上的一个专有的名词,“像敦煌学一样,是一个世界性的人类学的定义。敦煌音乐像一条河流,如果敦煌音乐在我们这里消失了,就是说这个河流在我们的脚下干枯了,那么未来就没有这段故事了,中国的历史就残缺了。这就是为什么保护敦煌音乐非常重要,因为它跟我们的故事、跟我们的历史、跟我们的未来有关。同时在艺术形式上面也非常有意思,把绘画变成声音,把声音当成一个镜子,照射出我们的过去、我们的未来,最终这个过去跟未来,成就我们现在的幸福。”

此次谭盾带来的《消失的藏经洞》是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丝路”大展的重要延伸活动,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2周年之际,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于10月1日推出“丝路”展览,以欧亚大陆丝绸之路沿线历史遗珍为经纬,以东西方文明交流为脉络,透过四大主题单元,汇聚逾200件珍贵展品,再现千年丝路文明交融的壮阔史诗。其中一大亮点聚焦敦煌文明,包括将展示常书鸿、常沙娜等几代敦煌学者的作品,凸显80余年薪火相传的敦煌艺术守护事业;同时展出谭盾历经多年研究所复原的古丝路乐器,与《消失的藏经洞》形成跨媒介的文化对话。

谭盾热情地向大家推荐这个展览,他尤其感兴趣的是有科技含量的部分,比如OLED展柜可以让里面的文物变得“可触摸”“动起来”,乾隆朝铜胎掐丝珐琅羊尊,可以呈现出3D形态,还可放大、缩小,便于欣赏,西晋时期的黄金首饰花树状金饰,参观者与其互动时还能听到哗哗的首饰摇动之声。谭盾说:“虽然展览的展品多是古老的文物,却非常现代,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这是我觉得非常可贵的一点,也是我觉得非常欣慰的。因为我们保护传统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创造未来?这个展览讲着非常好的故事,而你可以透过这些文物和故事,看到中国的历史通过艺术在继续传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张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