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赋能、科技助力、音乐疗愈升温……2025上海国际乐器展在沪开幕
发布时间:2025-10-22 15:25:16 浏览量:1
10月22日,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开展。本届展会汇聚28个国家及地区近1700家企业,以“器乐共鸣,音创未来”为理念,在非遗技艺融入乐器制造、AI技术赋能音乐创作、音乐疗愈产品推广三大领域呈现显著亮点。记者实地探访展览,记录下传统与现代碰撞、专业与大众交融的行业新动态。
非遗乐器成焦点,高价值藏品受青睐
恰逢“非遗中国年”,本届展会成为非遗技艺与乐器制造深度融合的展示窗口。
走进E2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展位,“丝路乐古今”主题展区的核心位置,两台小叶紫檀木古筝格外引人注目。记者获悉,这是该厂此次展出的“无垠”系列珍藏版古筝,每台定价188万元,创下品牌历年参展乐器的最高价值纪录。
民乐一厂的“无垠”系列珍藏版古筝,劳动报记者颜筱依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古筝琴身以小叶紫檀木为材,纹理如银河旋臂般细腻,其中一台名为“澜”,镶嵌2390颗天然蓝宝石,另一台“赤”则点缀2836颗天然红宝石。“这两台古筝从选材到制作耗时近一年,仅大漆工序就需反复髹涂、阴干,每道工序都由非遗技艺传承人把控。”展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开展前,“赤”已被一位资深民乐收藏爱好者订走,“近年来高价值非遗乐器的市场需求明显增长,购买者多是长期关注民乐收藏的群体,他们不仅看重乐器的演奏性能,更认可其背后的非遗工艺与文化收藏价值。”
在“丝路锦绣”系列展品前,工作人员向观众讲解了“凤仪韶音”古筝的工艺细节:“这款古筝的凤凰纹样采用‘逐花异色’工艺,一根纬线需换9种颜色,仅羽翼部分就耗时21天织造,同时为适配琴弦震动,我们特意调整了锦缎的纹样密度。”现场一位来自浙江的民乐收藏者告诉记者:“我关注非遗乐器多年,这次看到‘锦承五星’古筝还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物纹样,用蜀锦工艺呈现千年文化符号,这样的设计让传统乐器更有收藏价值。”
智能设备革新创作与演奏体验
智能科技与乐器的深度融合,则成为本届展会的“科技亮点”。记者注意到,多款搭载AI技术的乐器产品集中亮相,从音效优化到演奏方式革新,展现出音乐产业的科技活力。
吉他、小提琴……多款AI乐器亮相,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在N5音乐科技展区,广州蓝深科技展出的DONNER唐农HUSH-X PRO无头便携电吉他成为热门展品。记者现场体验发现,该乐器通过内置H-2芯片,可实现7种吉他与箱模音色的快速切换,按下琴身侧面的“音色调节键”,原声吉他音色能瞬间转为管风琴、失真等不同风格,且延迟极低。
展区技术人员介绍:“这款吉他还支持蓝牙连接移动设备,同步编曲软件,目前已有不少街头音乐人和独立音乐人咨询,核心需求就是简化设备携带、提升创作便捷性。”
记者还了解到,展会同期举办的“音乐科技论坛”中,还将邀请行业专家分享AI在乐器音效优化、辅助编曲中的应用案例,如AI通过分析民乐旋律特征生成伴奏片段,为创作者提供灵感支持。
进口乐器拓展情绪消费场景
随着疗愈经济的快速发展,音乐疗愈成为本届展会的新兴热点。今年,展会特设“疗愈主题展区”,汇聚20余家海内外品牌,集中展示颂钵、水晶钵、手碟、疗愈文创等产品。
在E3馆内,卡杜斯音疗带来的进口疗愈乐器备受关注。该品牌展出的调音疗音鼓传承印第安传统工艺,由资深工匠手工打造,独特的调音孔设计可精准调节音调,同时解决潮湿地区鼓皮受潮变音的难题;40余款印尼手工果壳铃则以天然材质为原料,多样音色能适配冥想、瑜伽等不同疗愈场景。
观众正在挑选印尼手工果壳铃,劳动报记者颜筱依摄
展台负责人介绍:“我们的调音疗音鼓采用印第安传统工艺,手工打造的鼓皮配合独特调音孔设计,能精准控制音调,同时解决潮湿环境下鼓皮变音的问题;果壳铃则选用天然棕榈果壳,每个铃的壁厚误差不超过0.3毫米,确保音色纯净。”
展区内还同步开设了10余场“疗愈体验工坊”,观众可现场体验颂钵音疗、手碟演奏等活动,感受音乐对情绪的舒缓作用。工作人员表示,开展首日已有多位观众参与体验,“音乐疗愈正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消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乐器,让更多人感受到音乐的情绪价值。”
此外,本届展台还将同步举办“2025全球音乐智能疗愈论坛”,邀请行业专家围绕音乐疗愈在心理健康、社区康养中的应用展开探讨,推动音疗乐器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为音乐消费开辟“情绪价值”新赛道。
头图为卡杜斯展台的音疗体验,劳动报记者陈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