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流量明星扎堆音乐节!粉丝冒雨通宵排长队,艺人却耍大牌临时变卦

发布时间:2025-10-08 00:14:04  浏览量:1

国庆假期已经接近尾声,这个假期音乐节异常火爆,有超过30场音乐节轮番上演。

不过,舞台上艺人演唱与观众互动的热闹场景,和舞台下接连出现的争议形成鲜明对比。

场外粉丝为抢前排搭起的帐篷长龙、某艺人临时坐地起价登上热搜引发的讨论、场内因人数过多导致的拥挤吐槽,让“流量艺人是否绑架音乐节”这个话题,成为行业内外热议的焦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非专业音乐领域的艺人出现在音乐节阵容中,像丁禹兮、罗云熙等原本以演员身份活跃的艺人,纷纷跨界登上音乐节舞台,就连暑期档刚凭借影视作品走红三个月的新人梓渝,也快速成为音乐节的常客。

流量艺人密集进入音乐节领域并非偶然,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仅依靠普通艺人搭建阵容的音乐节,往往会面临门票滞销的风险,严重时甚至会因为票房惨淡而被迫取消。

而流量艺人凭借多年积累的庞大粉丝基础,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关注,快速拉动门票销售,因此成为不少资金有限、经验不足的主办方眼中的“救场稻草”。

但流量艺人的入场也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直观的就是粉丝“夜排”现象的愈演愈烈。

为了能在音乐节VIP区抢占前排位置,近距离看到偶像表演,粉丝们开始提前到场排队,且提前的时间越来越长。

在10月1日举办的南京咪豆音乐节上,因嘉宾阵容包含薛之谦、单依纯等当红艺人,部分乐迷早在9月25日就扛着帐篷赶到场地,即便遇到降雨天气也没有撤离,坚持开启夜排。

10月2日的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宝鸡银杏音乐节,以及10月5日的泸州音乐节场外,同样能看到提前一周就来占位的粉丝,成片的帐篷连成队伍,成了音乐节场外的特殊景观。

更有甚者,还衍生出了“代排”“代跑”这类灰色生意,不想自己熬夜排队的粉丝,可以花钱请人代排,费用通常是一小时20元、一天480元。

等到音乐节开场前安检时,为了能更快冲到舞台前,还有专门的“代跑”服务,让追星逐渐变成了一场“体力与金钱的比拼”。

不过,夜排乱象不能简单归咎于粉丝的狂热,主办方的一些操作也加剧了这一问题。

多位参与过音乐节的消费者反映,部分主办方为了多卖票,存在超售VIP票的情况,原本划定的VIP区面积有限,却卖出了远超容量的门票,导致开场后不得不大幅扩大VIP区范围,有乐迷表示自己参加的一场音乐节,VIP区面积最终被扩大了三倍。

粉丝担心自己购买的VIP票失去“优先观看”的价值,只能通过更早到场夜排的方式,确保自己能占据相对靠前的位置。

还有粉丝分享,自己此前蹲点抢到的VIP正价票,比普通区正价票贵200元,同行的朋友没抢到VIP票,从黄牛手中溢价购买了普通区门票。

结果到了现场才发现,有票贩子收取70元费用,就能把人从普通区带进VIP区,这让高价购买VIP票的粉丝觉得权益受损,进一步加剧了对“前排位置”的焦虑。

而主办方超售门票的背后,是难以承受的成本压力,从表面看,音乐节现场人挤人,似乎盈利丰厚,但实际上多数主办方都在“赔本赚吆喝”。

数据显示,2020年前后,音乐节门票价格虽有四五百元的档位,但100多元的亲民票价仍占据主流。

到了2025年,以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草莓音乐节为例,2018年广州超级草莓音乐节的两日通票售价480元,而2025年同场次的普通区全价单日票已涨至569元,最高档位的门票价格更是达到899元,票价涨幅明显,且档位分化越来越严重。

即便如此,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行业内80%的音乐节都处于不赚钱的状态,只有少数头部厂牌能实现盈利,且利润空间仅在20%~30%。

拆解音乐节的成本结构就能发现,一场大型音乐节的投入远超大众想象。

头部厂牌举办一场大型音乐节,单场成本要达到4500万至4800万元,中部厂牌的成本也需3000万至3600万元,业内普遍认为,低于2800万元的投入,基本无法呈现出像样的演出效果。

在所有成本中,艺人秀费占比最高,不同厂牌的具体占比虽有差异,但普遍达到总成本的70%左右,其中顶流艺人的出场费更是高昂,30分钟的表演费用就能超过400万元,部分热度极高的艺人,出场费甚至可以达到800万元。

此外,场地租赁、安保人员配置、舞美设备搭建、现场运维等环节的开支,近两年也在不断上涨,与前两年相比,整体成本至少增加了40%,高成本让主办方陷入了两难境地。

以一场能容纳4万人的音乐节为例,即便按照500元的票价均数计算,总票房收入也仅为2000万元,远不足以覆盖动辄数千万的成本。

为了摊薄开支,主办方不得不依赖品牌赞助、独家冠名等商务合作来补充资金,但优质的商务资源往往需要有影响力的头部流量艺人吸引。

这就导致确定头部艺人后,舞美设备、场地规格、安保标准都要跟着升级,才能匹配艺人的咖位,进而让成本进一步上涨,形成“成本循环上涨”的死局。

更棘手的是,艺人临时坐地起价的情况也成了行业痛点,此次国庆档的枣林湾音乐节就因此发布声明,引发大量猜测与讨论。

从法律层面来看,若双方就出场费用、演出时间等核心条款达成合意,即便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只要存在微信聊天记录、邮件往来等证据,就能认定合同成立并生效,此时艺人临时加价就可能涉嫌违约。

但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一场音乐节从接触艺人到最终确定出演,中间往往间隔数月,这段时间内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导致艺人在官宣前夕突然提价。

而主办方一旦公开曝光艺人违约行为,后续再想与其他艺人或经纪公司合作就会变得十分困难,相当于变相断了自己的合作后路,因此大多选择默默承受,这也让坐地起价的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当前,音乐节场地向低线城市下沉的趋势愈发明显,鄂州的案例证明,音乐节的价值不止于售票,还能通过与地方文旅资源深度结合,拓展盈利空间与社会价值。

对于行业而言,虽然眼下仍存在诸多乱象,但只要能规范艺人薪酬体系、优化成本结构、完善行业规则,就能逐步摆脱当前的困境,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