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传统音乐节退潮,“技能音乐节”上桌?

发布时间:2025-10-23 19:20:40  浏览量:1

不可否认,以摇滚、民谣为主的传统音乐节正在“退潮”。

曾经作为青年文化的精神图腾,这类音乐节在当下似乎逐渐失去吸引力,不少音乐节因阵容同质化、过度依赖流量偶像等问题陷入“叫座不叫好”的困境,乐迷审美疲劳,主办也盈利艰难。


市场在问,观众在问:当疫情红利消退,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音乐节?在当下,后来者该如何通过内容和体验的创新杀出重围?


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上海杨浦·复兴岛船台 PARK 的工业钢架与霓虹光影之中。


不止于听,“技能音乐节”怎么玩?


在大多数音乐节仍停留在“拼盘式”艺人阵容之时,2025干杯音乐节重新定义了音乐节体验,堪称新时期的“技能音乐节”,好有趣好好玩。


首先是内容编排,干杯音乐节展现出鲜明的策展思维,即通过精心设计的音乐脉络,它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文化展览,拥有清晰的主题与叙事脉络。


10 月 18 日聚焦电子、实验与潮流音乐,从探索声音边界,主打“复古未来主义”。


电子音乐先驱 Kraftwerk 虽因不可抗力缺席,但来自澳大利亚的Glass Beams 献上的中国首演让不少乐迷直呼惊艳,强劲的节奏与神秘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沙丘》般的宇宙异域场景。


此外,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 、鸭打鹅、宠物同谋、朱婧汐Akini Jing、重塑雕像的权利、STOLEN 秘密行动等艺人都以冷峻的工业风、充满爆发力的现场,让当天的“电子实验”主题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10 月 19 日的演出则转向流行、文艺与人文叙事,注重情感共鸣,传递“人文浪漫主义”。


陈绮贞一开口便将现场带入小清新流行的青春记忆,《旅行的意义》《太聪明》等经典曲目引发全场大合唱,退场时还清唱了一小段《鱼》;安溥以《关于我爱你》《艳火》等作品展现细腻的人文思考,温柔的声线与诗意的歌词让工业遗址瞬间充满温度;范晓萱& 100%乐团则将摇滚、电子与实验元素融合,用《管他什么音乐》点燃现场热情;邱比与Chace & the Aces带来的新专辑首演,则共同编织出细腻而浪漫的情感纹理。



当天收获最大声量的,则是作为当日压轴的日本 HIPHOP/R&B女子组合 XG,以极具未来感的舞台设计与精准的唱跳表现,展现了Z世代国际化的偶像美学。当然,王忆灵&携火者、祁紫檀、Nova Heart、DOUDOU、表情银行等音乐人用多元旋律与独特表达,点燃了全场热情。


除了两天个性美学的极致碰撞,干杯音乐节也兼顾了国际新声与本土表达的碰撞。


比如Glass Beams在呈现印度古典音乐与西方摇滚融合的表演前,本土艺术家Howie Lee 与者来女上演了前卫电子韵律与民族嗓音混搭,创造出独特的东方实验声场。而当黄觉与Chace这对意想不到的组合用合成器在Afterparty中混搭出奇妙声场,整个船台PARK仿佛变成了一个通往未来的时空隧道。



音乐演出之外,2025干杯音乐节还有更多极具B站特色的文化体验内容。比如“通用人生・人类观察计划”影像特展、小电视梦境装置、像素宣言核心装置、梦境碎片展等艺术场景,既与音乐节的造梦场景形成互文,也形成了“现实—梦境”的叙事动线,增强了乐迷沉浸感。


同时,还设置了干杯限时随舞空间、时尚补给站等互动内容,覆盖二次元、亚文化的群体需求,构建一个“社区客厅”,让线上B站用户在线下相聚,释放情绪,打破传统音乐节“单一观演”模式。



不得不说,相比去年的第一届干杯音乐节,今年B站的场景选择也非常具有特色,选址于上海杨浦·复兴岛工业遗址。区别于传统绿地、公园场地,依托龙门吊、水泥地等工业遗存,干杯音乐节打造出工业朋克美学氛围,在粗粝的船台结构间,构建出兼具未来感与历史厚度的声场,成为整个音乐节美学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来说,它不再是单一的听歌聚会,而是通过内容策划上的沉浸式设计,鼓励乐迷主动参与到音乐、艺术和互动中,让每位参与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点。



如果真要挑点毛病的话,就是音乐节举办的两天遇上了上海突然降温,加上刮着大风,确实让到场的乐迷遭了一些罪,但这就属于真正的不可抗力了。

流量之外,音乐节如何突围?


传统音乐节的退潮背后,是流量艺人的扎堆入场。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国庆档期间,超过40个品牌、152场音乐节在全国各地落地,其中最突出的趋势便是艺人结构的“大换血”,尤其是新兴品牌更呈现出与传统音乐节不同的运营模式,整体规划更加趋向于“流量拼盘”。根据音乐先声不完全统计,包含长短剧演员、偶像、短视频网红等赛道在内,共计有超过67组流量艺人出演音乐节。


这也意味着,面对内卷加剧、成本上涨、延期取消频发,打流量牌成为众多音乐节谋生存、求发展的选择。


不过,行至第二届的干杯音乐节,并未依循既有套路,而是走出了自己的差异化路径。


其一,内容逻辑的差异化。如上所述,两日演出主题明确,且内容紧凑(10分钟高效换场),10 月 18 日聚焦电子、实验音乐,10 月 19 日侧重流行、文艺,形成了连贯叙事而非随机拼盘,这里不再赘述。


更重要的是,在艺人选择上的大胆和精准。干杯音乐节拒绝了过度依赖流量艺人,更加注重音乐性与艺术性平衡,也能从中挖出差异化内容。比如,邱比与Chace的新专辑首演,以及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 融入南非说唱歌手Tebza Majaivane的特别合作,都体现了内容上的巧思。



同时,阵容定位非常国际化,从未能成行的电子音乐鼻祖Kraftwerk,到刚上过Fuji Rock、中国首演的Glass Beams,再到上过科切拉音乐节的顶流女团XG,从极致复古到时代流行、前沿潮流,无疑体现了主办方的音乐审美,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差异化内容。


其二,社区氛围的精神外化。依托 B 站社区属性,干杯音乐节聚集了高浓度二次元、亚文化群体,通过设置UP 主随舞、干杯梦集、周边互动、艺术装置等内容,强化了乐迷的归属感和精神属性,放大了品牌IP价值,更区别于传统音乐节的纯商业属性。


这种“精神容器”式的设计,让音乐节超越娱乐,成为情绪的释放平台和承载空间。这也是B站做音乐节的先天优势,不需要从零开始塑造自身的品牌内核,依托于社区文化的深耕,更利于培养忠实粉丝群,提升复购率。


其三,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比如针对入场的交通接驳问题,主办方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2号门停车场开设了短驳专线,接送观众往返复兴岛。演出结束后,巴士一公司特别安排20辆免费短驳公交车负责离岛送客;同时,场内设置了 140 个女性友好厕所、免费饮水点、充电站、医疗点,入口处还会提供免费雨衣,以应对上海多变的天气,真正做到了从用户需求出发。



这让我想起,很多艺人在talking环节都会提到干杯音乐节的slogan——“每一种热爱都值得干杯”。


而干杯音乐节的落地与成功,其实内在逻辑与B站其他线下文化活动(如BML、BW等)一致,都是年轻人自由表达、情绪释放的内容场景。在这些场景里,年轻人可以找到同类,自由地表达热爱,释放真实的情绪,这种由社区驱动的归属感,是任何单纯依靠商业逻辑构建的音乐节都无法比拟的。



当然,干杯音乐节的不断进化,以及在构建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沉浸式体验的探索,也为正处于转型阵痛期的中国音乐节产业提供了行业启示。它证明,差异化不是空谈,也不能只靠流量,而是通过内容、场景和文化的多维创新,也能实现突围。


结语


音乐节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喧嚣过后,行业正从“数量竞争”的大水漫灌,回归到“品质竞争”的精耕细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在这个周期里,过去那种“大而全”的模式或许仍将继续存在,但未来还有更多机会的,将是更具活力的“专而精”、“垂类+场景+文化”的新模式。



而2025干杯音乐节的探索,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转型方向,即通过打造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内核的“超级体验场景”,服务于精准的目标人群,建立起强大的品牌护城河。


我们也相信,成功的音乐节品牌将是一个文化IP,它不仅提供音乐,更提供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或许,这会是后来者突围的关键,也是国内音乐节市场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