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知名音乐人、孙燕姿恩师李偲菘在北京突发脑出血,别盲目“秋冻”

发布时间:2025-10-24 11:54:31  浏览量:1

你一定听过《天黑黑》《王妃》《那女孩对我说》这些华语金曲,但或许不知道,它们都出自同一位音乐大师李偲菘之手。

这位发掘并培养了孙燕姿的乐坛泰斗,一个月前在北京突发脑出血,经紧急手术才脱离危险。

突发脑出血不是个案,在临床上,这是极具危险性的神经系统急症之一。即使没有明显基础疾病的人,也可能在特定环境因素刺激下突发出血。

特别在气温骤降的秋冬交替时节,很多人一边在执行“秋冻养生”,一边却对潜藏的脑血管风险一无所知。

其实,临床上所说的脑出血,大多指的是非创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出血位置常见于脑深部区域,比如基底节区、丘脑、脑干。这类疾病往往突发,无征兆,但在发作前其实身体已经出现许多内部改变。

血压不稳定、血管结构异常、血液黏稠度升高等,都会对脑内小血管造成持续损伤。

但是,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脑出血的危险并不全来源于高血压或者年龄。

有一类病变叫做脑小血管病,表现为脑内微小动脉的慢性损伤。这类病变不会引发明显症状,但可以通过影像学如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其“痕迹”。

比如白质高信号、腔隙性梗死、小出血灶,这些看起来“偶然”的影像学改变,实则是脑出血的“前哨站”。

一项发表于《中华神经科杂志》的研究指出,中国6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3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小血管病变。

这些人群在气温剧烈变化时,血压调节能力受限,脑内血管更容易受到损伤,尤其在情绪激动、屏气用力、睡眠障碍后,脑出血的风险显著升高。

所以,对于无明显症状但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病史的人来说,应当定期接受头颅MRI或MRA检查。

除了通过定期检查提前防范,脑出血的发生也有明显的时间特点。

在很多急诊案例中,脑出血多发生在清晨。很多患者前一天看似一切正常,甚至在睡梦中发病。这种现象与夜间血压升高密切相关。

临床称之为“非杓型血压”,即夜间血压不降反升,或者昼夜节律紊乱。

夜间高血压与脑出血之间的联系已有诸多研究支持。中国高血压联盟数据显示,夜间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比白天高血压更高近60%。

这是因为夜间人体处于副交感神经占主导地位,血管相对舒张,此时血压若未能适当下降,表明调节系统失衡。

此类人群在凌晨交感神经活动回升时,血压就容易急剧升高,诱发血管破裂。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是目前识别这类风险的有效工具。与普通诊室测压不同,它能提供完整的血压波动曲线,识别是否存在夜间异常升高现象。

临床上也会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服用时间,比如在晚上加用长效降压药,或者采用两次分服策略,以平稳控制血压波动。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和外界因素,也可能影响血压稳定诱发风险。

很多人听说“秋冻”可以锻炼抵抗力,其实这个说法只适用于身体健康、调节功能完好的人。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患者,都不宜贸然减少保暖措施。

因为气温变化会直接影响外周血管张力,造成中心血压波动,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不宜“秋冻”的群体,还包括以下几类: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哮喘;有胃肠病史的人,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关节病变者,特别是类风湿和老年性骨关节炎患者;虚寒体质者,表现为手脚冰凉、怕冷、乏力。

对于这些人,更需要根据体感适时增减衣物。

人体并不是通过挨冻提升免疫力,相反,长期受寒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控制更难,容易引发局部组织缺血甚至坏死。

建议采用分层穿衣法,便于在不同环境中灵活调整衣物厚度,既保温又不闷热。

虽然发作快,但脑出血往往在几小时或几天前就有轻微信号。常见的表现包括:突发性剧烈头痛、一侧肢体麻木、言语障碍、视力模糊、站立不稳等。

很多患者以为只是“睡姿不对”或“疲劳过度”,未能及时就医。

尤其是高龄者或独居老人,一旦有嗜睡、反应迟钝、食欲下降等表现,应引起家属重视。这些都可能是神经系统功能受到影响的早期表现。

如果发现有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并接受头颅CT或MRI检查。切忌自行用药,避免延误诊断。

除了警惕这些早期症状并及时就医,预防脑出血更要从日常习惯入手。例如,吸烟、酗酒、熬夜、不规律饮食都会加重血管负担。

尤其是长期高盐饮食,不仅容易升高血压,还会加重血管壁钙化,使其更脆弱。

此外,便秘也是被很多人忽视的高风险因素。

用力排便时腹内压力上升,会间接引发血压飙升。建议多摄入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避免长时间久坐,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通便药物。

在气候变化时,更应避免剧烈运动。

比如冬季清晨不宜立即出门晨跑,尤其是血压波动明显者,应在室温适宜、身体热身后再进行轻度活动。

而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对于中老年人群或高危人群来说就非常关键了。

推荐检查项目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头颅MRI或CT、颈动脉超声、心电图等。通过这些检查,就可以发现潜在的血管病变。

医学研究早已表明,脑出血一旦发生,其致残率高达60%以上。

因此,不应把希望寄托于发病后救治,而应着眼于源头控制,从现在开始,把可控的风险尽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无论是中青年,还是老年群体,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生活方式。

参考资料: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控工程委员会;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202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年第55卷第3期;

《中国24小时动态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中国高血压联盟,2021;

《秋季养生应科学应对气温变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2023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