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着情歌去大理|白族三弦:“一张民族的声音名片”——专访中央音乐学院谈龙建教授
更新时间:2024-10-09 19:08 浏览量:20
近期,大理白族自治州发布民族音乐纪录片《月亮街》,娓娓道出了大理鹤庆的民间艺人张树先和杨继花夫妇的真实故事,鹤庆“田埂调”、龙头小三弦等民间音乐艺术也引发了大量的关注与讨论。
民族音乐纪录片《月亮街》截图
早在2008年,张树先就受中央音乐学院邀请,赴北京参加了首届国际三弦音乐周活动。活动期间,张树先分4个部分用如泣如诉的龙头三弦和历尽沧桑的歌声展示了鹤庆甸北田埂调的风韵,其中,《山乡情歌》《镇康小姑娘》以及《鹤庆甸北田埂调》联奏赢得了满堂彩;和爱人的情歌对唱更把鹤庆甸北田埂调的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三弦专家及听众的高度赞誉。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三弦教师、博士生导师谈龙建老师把张树先的龙头小三弦称为“国宝”。
张树先、杨继花夫妇
恰逢《月亮街》在网络热传之时,谈龙建教授受邀来到大理,就鹤庆龙头小三弦、田埂调等作了分享。
“三弦这件乐器之所以能传播千年、流传至今,主要是在于它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也恰恰是由于我们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喜欢它,把它运用于不同的乐种、曲种、剧种、歌种,在云南的很多民族中都有三弦这件乐器,三弦是一个家族,是中华民族创造的财富,它的魅力应该让世界知道。”
“三弦在云南的各个民族里都是一张声音名片,我特别希望能把这个声音名片集中起来作为云南省的一张声音名片。”
民族音乐纪录片《月亮街》截图
“白族的三弦具有很大的优势,一个民族就有这么多的种类,有剑川调——剑川调是一种弹唱形式;有大本曲——大本曲是一种说唱的艺术;还有鹤庆的龙头小三弦这种器乐化程度较高的演奏。”
“技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音乐语言,白族三弦通过独特的演奏技法实现对白族独有风格的表达,要学习白族三弦必须按照它的技法来,才有这种‘味道’。”
民族音乐纪录片《月亮街》截图 鹤庆龙头小三弦的金属指板
“滑音这个技法对于三弦来说是一个独特的、其他乐器很难达到的技法。从乐器构造来说,龙头小三弦的金属指板能把每一个滑音展现出来。”
“同时,技法、音乐语言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艺术风格,滑音在不同乐种、不同音乐语言中的变化是非常细微的,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鹤庆田埂调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民族音乐纪录片《月亮街》截图
“在弹法上,鹤庆的白族三弦艺人张树先的弹奏已经达到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状态,他可以随手拿个树枝或其他东西充当拨片弹奏,同时,他的左手技法更为突出,滑音与滑音之间的所有音的过程他都有,这个过程的幅度、快慢、上下很有奥妙。”
“很多年前,我们在大理采访了大本曲的艺人和弹三弦的艺人。这次到大理,我们又采访了很多弹龙头三弦的艺人,我感到现在的普及、传承工作比以前要好。云南有不同曲种、乐种,应该提倡音乐学家、民族学研究者来做全面的、深入的评估和调查。”
2013年,白族作家又凡(左一)与歌手汪峰(左三)拜访张树先老人
鹤庆姑娘赵钰宁从200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起至2021年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这13年期间一直跟随谈龙建教授和张柳萌副教授学习专业三弦的演奏艺术,现在是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
赵钰宁(右)与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张柳萌
她说:“自201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起,我就遵从谈龙建教授的建议,开始关注、研究、学习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在研究初期,张树先老师演奏的《鹤庆甸北田埂调》所具有的极高的音乐价值和学术价值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赵钰宁(右)与谈龙建教授
向张树先学习《鹤庆田埂调》作为赵钰宁硕士学习阶段从事白族三弦音乐艺术的田野考察和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她硕士毕业论文《云南大理白族三弦调查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她学位音乐会的独奏曲目之一。她说:“自2019年开始,我就开始向张树先老师学习《鹤庆甸北田埂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会反复听张老师的演奏录音,然后去模仿弹奏,请张老师听过后进行指点。张老师也是我拜师的第一位民间艺人,是我研究、学习白族三弦和其他云南少数民族三弦的起点。”
赵钰宁表示,学习田埂调时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找到它的韵味,“张老师告诉我,弹奏田埂调有一种像说话一样的韵味,因为我不会说白族话,所以学起来需要努力去接近白族人说话的音调。”
“田埂调还有即兴的特征,张老师弹奏的田埂调丰富多变,极具个人风格,我很难完全一致地弹出来。张老师也表示我不需要弹得和他一样,我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于是我就从他弹奏给我的田埂调中,把我喜欢的部分提取出来,组成我自己的独奏版《田埂调》。”赵钰宁说。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段苏航 秦蒙琳 李丽 李文诗 石瑛 张顺鋆
责任编辑 郭毅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