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动了!满满回忆杀!这群人也太能整活了!| 请上座
更新时间:2024-10-27 18:25 浏览量:8
当交响乐团演奏
不再只是贝多芬、肖邦
勃拉姆斯和莫扎特
而是奏响了熟悉的游戏OST旋律
你会不会站起高呼“爷青回”?
当金色大厅响彻的不再是
《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而是来自武侠片的《射雕英雄传》主题曲
你是否燃起了“驰骋江湖”的热血?
当一向“高冷”的交响乐
踏入写字大楼,来到户外
穿越城中村
又会有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这一期的《请上座》栏目
邀请到了福田交响乐团团长付晓
福田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周进
一起揭秘交响乐背后的“冷知识”
那么,就先从这7个问题开始吧!
左一:周进;右一:付晓
1
为什么交响乐带来的冲击感更强
跟别的音乐形式相比,交响乐给听众带来的冲击感往往更为直观,在周进看来,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人数足够多。
二是乐器组合丰富。
他表示,交响乐表演方式,少则几十人,加上合唱人数可达100-200人, “从人数上看,它带来的感官就更为震撼”;除此之外,不同的乐器组合带来不同的声音类型,形成了层次感丰富的音乐形式,“对比于其他表演形式, 听众接收到的信息量会更大一些”。
2
如果有乐手“摸鱼”,能听得出来吗?
作为乐团的指挥,周进的脑子里装着各个声部,清楚乐团每一个人的分工。他提到,如果发现其中一个声部错音了,那就是在“混”。
而付晓则用“穿鞋”来形容一场交响乐表演,“因为你足够熟悉身体每一个部位, 当你穿鞋的时候,哪一个脚趾不舒服你是能感受到的。”
3
为什么乐队首席总是第一小提琴手
首席提琴的英文concertmaster,直译就是“音乐会大师”。付晓介绍,在专职指挥出现之前,乐队的首席提琴就是乐队的最高领导。在西方音乐史上,乐队曾经并没有专职指挥,带领大家一起演奏的就是坐在首席位置的第一小提琴手。
付晓打趣道: “小孩学乐器就学小提琴,这样就有机会做首席了。”
4
乐手为什么一定要在台上调音
不能调好了再上台吗?
周进解释,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新的环境使得整体声场发生变化,特别是在新建或者面积大的音乐厅。 通过调音,队员可以进一步适应声场的环境。
二是开场前的后台时刻完全属于队员。有人在练琴,有人在休息,等到音乐会开始前几分钟,乐队首席便会带领大家开始对音,这也 预示着音乐会即将开始,观众们安静下来,久而久之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音乐会礼仪。
5
为什么没人看指挥?
“你觉得没人看,实际上他们非常关注指挥。”付晓表示,从听众的角度,大多乐手都盯着乐谱,似乎无暇顾及忙碌的指挥。
实际上,所有乐手看乐谱外的眼角余光都在指挥的手上。指挥会在节奏突变、情感变换、强弱改变时用手势、表情、身体语言提醒全乐团成员注意,在这些时刻,整个乐团都必须看着指挥,才能找准时间点。
而在乐队演奏中,不同声部的乐手有不同的乐谱,在冗长而复杂的交响乐演奏过程中, 除了要把自己的部分演奏精良,还要和其他声部协作,与指挥眼神沟通.
6
指挥家的语言,普通人看不懂?
周进介绍,目前指挥家的动作是国际通用版本,“一般学过音乐的人都能看得懂‘语汇’, 比如说什么叫做节奏,什么叫做节拍,什么叫旋律支撑部?这些东西在他的手里都可以表现出来。”
他形容指挥是完全基于视觉交流和肢体语言去跟乐队、听众交流。
三拍子演示
两拍子演示
7
怎么去辨别一部好的作品?
“只要触动你的内心,就是好作品”,在周进眼中,作品的好坏取决于听众对节目单的理解和日常对音乐认识的积累。
而付晓则从听众的欣赏层次进行分析:《卡门》是全球上演次数最多歌剧。但是其面世之初,由于与当时的主流审美相悖,这部歌剧首演却门可罗雀,等到大家对音乐的欣赏层次提高了以后,《卡门》终于火了,但遗憾的是,作者比才早已抑郁而终了。
“意识过于超前造成了比才的悲剧。所以这个作品是否好,要取决于各种条件。”
玩跨界?福田支持很“给力”!
在音乐市场有个“思维定式”—— 交响乐离老百姓太远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根据免版税原声音乐提供商Epidemic Sound发布的《互联网之声报告》,古典音乐得到了国外知名社交媒体平台YouTube内容创作者的青睐,其使用量在2022年增长了90%。这一趋势在中国也有所显现,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古典音乐相关内容越来越多,尤其是国内知名视频分享网站哔哩哔哩,近几年的“晚会”都有百人配置的交响乐团出现。
图源:b站
对“古典/交响”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那为什么不“跨界”一下呢?
这个想法早就实现啦,比如:
2024年3月,指挥家叶树涵与贵阳交响乐团合作,呈现了一曲交响乐版的《恋爱ing》,“流行曲+交响乐”的跨界演出瞬间火爆全网,网友直呼:好像谈了场高大上的恋爱。2024年10月,“深圳美术馆×深圳交响乐团国庆音乐展览会”,让深圳美术馆里一整天都流淌着现场演奏的绝美乐声。……
事实上,福田交响乐团早已是“跨界”的一份子。
早在2015年,福田中心区的一座商务楼宇中传来阵阵交响乐声,吸引楼里楼外的人们驻足倾听。原来,这正是福田交响乐团专门为CBD的白领精英们量身定制的“交响乐+写字楼”跨界表演—— 福田CBD午间音乐会。
午间音乐会资料图
众所周知,交响乐团中包括了数十种不同类别的乐器,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但往往给普通人的印象,却是听不懂的“阳春白雪”。
如何让高雅的交响乐深入普通人群,让更多人听得懂、愿意听?
“接地气”便是交响乐亲近大众的捷径。 “怎么接地气?你就得跨界。这是观众最能够接受也最时尚的一种做法。”付晓表示,音乐艺术必须要有一定的受众群,不被众人接受便无法产生社会效应,无法形成长远发展。
在付晓看来,目前跨界有三个方法——
其一,古典曲子时尚化。“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我们把它改编成‘电音+交响’,观众更能接受。你会发现,改编后的曲子有贝多芬的影子,但是更时尚化了。”其二,现代曲子古典化。“我们坚持交响乐创作的民族化方向,既要体现现代曲子的创作技巧,又要赋予古典元素。”第三,将交响乐带到老百姓身边。“利用零碎的时间,就像是午间音乐会,听众就可以从各个维度了解到交响乐。”好的音乐,不应只属于“庙堂之上”,也应在我们的身边奏响。一直以来,福田交响乐团不断创新,用多元形式的表演方式让市民接受并感受交响乐的魅力。
从成立至今,在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的支持下,福田交响乐团走进商圈、写字楼、城中村、公园等地,把交响乐带到福田的每个角落, 真正让老百姓走出家门就感受到高雅艺术。
就在家门口!
独属深圳人的浪漫
在深圳,走出家门就能遇见的并不止于此。
下班后上一堂免费钢琴课;晚上睡不着在“家门口”的图书馆泡一宿;直接在公园草地席地而坐,便可徜徉在古典音乐的优美韵律之中……有网友笑称,深圳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像哆啦A梦的百宝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
2023年,福田区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为59.62万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3846平方米。
在“来,唤醒创意多巴胺”活动中,参与市民共同完成一幅巨型艺术作品;在“来,点茶去”活动中,市民在袅袅茶香中,探索讨论宋韵茶文化……
自2023年福田区启动“星罗棋布”计划以来,分布在福田区每个街道的113家嵌入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通过举办系列惠民活动、主理人联盟大赛等形式,打造出“家门口的文化圈”。
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精品的公共文化服务,对于福田来说,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近年来,福田区先后打造了主题文化馆艺术节、莲花山青年文化节等大型综合品牌活动,以及“当代戏剧双年展”、福田京剧艺术节等单项品牌活动,近300场文创活动贯穿全年。
如今,无数被文化品牌吸引而来的深圳人在福田逛街看展、举办活动、拍照打卡,感受深圳现代文化的氛围,福田的“文艺气息”深深地镌刻在深圳人的生活感受中。
它们所代表的是一张张深圳文化名片,也是福田作为文化中心的证明。
关于交响乐更多的新鲜事儿
一起收看这期的《请上座》吧
漫步福田街头
转角与艺术文化邂逅
看快意拨弦、听歌声悠扬
酣畅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