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陈超——致力于岭南音乐文化协同创研与孵化
更新时间:2024-09-10 18:09 浏览量:36
陈超博士是星海岭南音乐文化协同创研与孵化基地的执行主任,他和另一位负责人温带宝以及团队人员一起长期致力于对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更是通过岭南音乐文化协同创研基地这一平台,寻找到了一条较好地服务和提升岭南音乐文化路径。以下是对他进行的专访:
问:陈博士,你能大体概括一下当前岭南音乐的现状和问题?
陈:岭南音乐有着很好的传统,长期以来孕育了广东音乐、客家音乐、潮汕音乐等不同风格地方音乐,但时代在发展,广东这一作为改革前沿阵地,它在流行音乐、数字音乐所构成的优势却越来越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于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全国与地方、线下与线上等关系中重新审视和确认自己特色和优势,是我们今天要面对的问题。
问:你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岭南音乐文化的创研经历吗?
陈:我出生和工作都在广东,对岭南音乐文化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于是,不管我一直致力于的教学科研、指导实践,还是我原来所兼顾的一些青年群众性团体组织工作,我一直非常关注有关岭南地区音乐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我研究的教育部项目如《20世纪台港离散之歌的审美变迁与诗性品格》,论文如《20世纪30-40年代香港音乐中的“离散”情结》《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音乐”的现代性阐述》等,还有指导学生开展的调研《乡村振兴语境下南粤古驿道非遗歌谣与舞蹈的调查研究》《南粤古驿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歌谣的田野调查研究》等,甚至是我创作的青春歌曲如《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再见,流年》等,都是围绕着岭南音乐文化而展开的。另外,我还曾以学校艺术团团长的身份,带领和指导学生参加了中国大学超级联赛总决赛并获得了季军、第一名,“酷狗”全国高校校际音超联赛的冠军等,我个人也被评为“羊城音乐家”。特别是去年我参与主笔了《广东文艺发展报告》音乐部分的撰写工作,应该说,从研究、创作和实践指导等各个方面共同构筑起了今天我对岭南音乐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问:你作为岭南音乐文化协同创研孵化的执行主任,你如何定位这一基地?
陈:星海音乐学院有着天然的音乐研究和教学优势,那么,如何把这一优势通过跨学科和整合的途径,转化为更好地服务当下地方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助力?这也就决定了岭南音乐文化协同创研孵化基础的功能定位。它需要把大学教学研究与时代前沿文化新态势及青年成长成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教研成果向人才培养层面转化,为岭南音乐的传承及其人才培育发挥积极作用。我自己现在有授课《岭南视听:香港电影中的粤语流行曲》,顾问梁凤莲的小说《赛龙夺锦》被改编为长篇音乐小说,我们还组织师生参评了首届广东青年音乐评论大赛并获优秀组织奖。这些都表明,我们这一基地的建设其效果是积极的。
问:你未来的设想和计划是什么?
陈:结合岭南音乐文化协同创研孵化基础的功能定位,我想与同事们一起,能够对岭南音乐史、岭南音乐与社会经济领域宏观性重要问题进行一些前瞻性研究,加强指导和凝聚创作研究队伍及其相关领域音乐人才,为支撑岭南音乐文化的创作、研究的成果转化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把基地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的创研转化孵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