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改革中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策略研究

更新时间:2025-02-08 13:33  浏览量:2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地区的民族都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将其融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改革中,可以丰富音乐课程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促使民族音乐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特点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中民族音乐文化内容的教学,不仅要讲解基础的知识技能,还要注重以下几个民族音乐文化内容的独有特点。首先,传承性。民族音乐文化进入校园,是发扬、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渠道。学校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使其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紧迫性、必要性,在思想观念上更加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其次,文化性。民族音乐有着显著的文化属性。在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中融入民族音乐,更应该基于大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解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最后,地域性。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通常来自于各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其形成、发展过程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也是其与其他音乐文化有着本质上区别的重要标志。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改革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审美内涵、人文价值的独特性,对民族音乐构建整体认知,丰富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体验。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改革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改革过程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丰富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很多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以西方的音乐鉴赏为主,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资源多为西方乐器、西方经典音乐作品,导致公共音乐教育呈现出显著的西方化倾向,学生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反而缺乏必要的鉴赏能力。因此,在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改革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能够丰富音乐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提高其对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及音乐素养,培养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提升其文化自信。其次,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我国很多民族音乐作品流传了数百年,音乐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及人文内涵,从唐诗宋词到民间音乐,均是我国民族文化独特审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社会的审美及价值观体现。在公共音乐课程改革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与感悟,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可使其欣赏优秀民族音乐中体现出来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艺术之美。学生通过与音乐的共鸣,可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进一步完善其人格发展,不断提升其审美修养。最后,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音乐不仅仅是艺术与文化的载体,更是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民族音乐同样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工具,在高校公共课程改革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能够丰富大学生的音乐体验,加深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课堂上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改革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在实际教学改革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提升公共音乐课程改革的有效性。

深入挖掘民族音乐文化,合理编排校本教材。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通常经过了十分悠久的历史沉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及精神,但公共音乐课程的时间却较为有限。因此,要深入挖掘适合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合理编排校本教材。一方面,要注重民族音乐素材的选择。民族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民族歌曲、民族乐器、民间戏曲等,每种形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民间戏曲就包括豫剧、黄梅戏、越剧等;民族乐器又分为打击乐器、弦乐器、吹管乐器等。但校本音乐教材体量较为有限,教材的编排要以公共音乐教学总体章程、具体的课程安排等,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最有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素材融入校本课程中。选材过程中要注重材料的多样性,在校本教材中引入民族音乐的音频、乐器、乐谱等素材,丰富校本教材的内容,扩大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涉猎范围。另一方面,对民族音乐素材进行有机整合。高校音乐教研部门的教师要对收集到的民族音乐素材进行整合,并以不同的教学模块呈现出来。比如,可以按照音乐主题为线索进行整合为自然景色主题的民族音乐,或者展现家国情怀、民族风情等主题的音乐等;以民族风情为例,就可以将蒙古族、维吾尔族、高山族、壮族等不同民族经典的音乐作品融入到教学体系中,以增强教材的系统化特征;还可以按照音乐形式为线索进行整合,比如可以将民族音乐分为民歌、民乐器两个模块,再对每个模块进行细分。对民族音乐素材的整合能够将碎片化的音乐知识构建为一个系统,便于学生的学习,为后续的音乐实践活动提供素材。

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且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本身就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够提高民族音乐元素与公共音乐课程的契合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民族音乐文化展示的直观性。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民族音乐文化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聆听、观看的过程中可形成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认知,更深入地了解其音乐特点、文化特色及精神内涵。还可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向学生展示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历程,深化其文化认同感。其次,以民族音乐文化主题为核心进行音乐讲座。高校公共音乐课堂的授课对象并非仅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其课程目标也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丰富其音乐情感体验。围绕某个文化主题进行讲座式授课,一来可以向学生介绍更多的内容,二来讲座授课具有趣味性、互动性的特点,可以营造更加轻松的课堂氛围。讲座式授课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文化作品,讲课的教师既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民间音乐艺术家,或者校外聘请的专家学者等。再次,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摩。观摩式授课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并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素材,提高其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力、感知力。虽然对于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而言,观摩式授课受限条件较多,但教师可以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条件,比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地民间的节日盛会,与民间艺术进行面对面交流,或者拍摄民间音乐活动主题的短视频等,这些均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真实的文化体验。再次,积极开展丰富的民族音乐校园活动。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改革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校内积极开展丰富的民族音乐活动,比如开展民族音乐歌唱比赛,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音乐才华的机会,而学生准备比赛的过程,也是深入理解民族音乐作品、全面感知民族音乐文化魅力的过程。日常教学管理中,还可以建设民族音乐社团。通过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肩负起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

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合作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成熟,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中,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线上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合作平台。这不仅可以打破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空间局限性,而且便于教师精细化地提炼具有教育价值的文化内容,为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改革提供有效支持。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历史文化研究机构、第三方音乐教育机构、当地中小学等开展合作,由政府教育部门牵头,多方合作共同探讨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合作平台构建方案,聘请民族音乐方面及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开展指导。线上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合作平台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汇集多方力量,各校教师、文化工作者均可以在平台上分享民族音乐教育经验,教师们通过线上交流互相学习、借鉴,探讨教学难题,分享教学经验,可不断提升其自身的教学水平,并通过构建教学共同体推动民族音乐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

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体现出显著的人文内涵,对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高等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渐形成了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但与此同时,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也要认清时代与社会不断变化的现实,与时俱进地对公共音乐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与公共音乐课程的融合,既丰富了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促进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深入挖掘民族音乐文化,合理编排校本教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合作平台,以实现公共音乐课程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共同发展。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人才项中国交响乐的文化价值与民族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1RC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