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您知道成功之“父”在哪里吗?
更新时间:2025-03-27 09:00 浏览量:2
父母教育孩子,我们太习惯于"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教育方式了——给孩子的大多都是挫败、打压,唯恐孩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滋生骄傲情绪,下次退步了。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成功之父又在何处?这个看似玩笑的问题,实则触及了教育心理学中一个被长期忽视了的维度。
现在的家庭教育,大多都还是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父母对失败的重视远超成功。父母会在孩子面前不停地唠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反复中,失败被神圣化,仿佛只有经历足够多的挫折,人才能修成正果。这种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单亲家庭"——成功只有母亲(失败),却不见父亲踪影。
我曾见过一位中年企业家,他在分享成功经验时,花了四十分钟讲述自己如何屡战屡败,最后用五分钟轻描淡写地提及了成功。台下掌声雷动,人们为他的坚韧喝彩。这场景颇具代表性——我们习惯于将失败戏剧化,却将成功平淡化,甚至羞于谈论成功,生怕显得不够谦逊。
这位企业家的这种思维模式追根溯源大概来自他的家庭教育。
现在的家庭教育,成功的“父亲”几乎是缺席的
成功之父是什么?我认为,它就是成功本身。没有体验过成功滋味的人,很难真正走向成功。这如同从未尝过糖的孩子,不会懂得甜为何物。心理学上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往的成功经验。
我认识一位优秀的钢琴教师,她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新学生第一堂课,她不教乐理,不练指法,而是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式弹奏一首完整的小曲。"让他们先尝到成功的甜头,"她解释道,"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体验,他们才会愿意忍受后续枯燥的练习。"这位老师深谙教育之道——成功之“父”必须在场,才能孕育更多的成功。
这位钢琴教师的教育方法是否值得家庭教育借鉴呢?
家庭教育要注重对成功之“父”的基因培养
成功体验如同基因,会植入孩子的精神血脉。小时候解出一道难题的喜悦,第一次独立完成手工作品的骄傲,运动会上获得名次的兴奋,父亲一个赞许的眼神——这些看似微小的成功,构成了一个人面对挑战时的内在底气。相反,一个长期与成功绝缘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在困难面前过早放弃。
我观察过两类孩子:一类是经常获得小成功体验的,他们面对新任务时眼神发亮:"让我试试!"另一类是长期处于挫败中的,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我不行。"这种差异不是天赋使然,而是成功体验积累的结果。前者体内流淌着"成功之父"的基因,后者则缺失了这一关键遗传。
家庭教育中,要平衡成功之“父”与“母”的力量
理想的教育,应该让"成功之父"与"成功之母"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失败教会坚韧,成功则赋予信心;挫折磨练意志,胜利则激发动力。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误区,过分强调让孩子经历失败,却吝啬给予他们成功的体验。家长常常设置高不可攀的标准,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孩子向上。殊不知,持续无法达到的标准只会摧毁孩子自信。智慧的家长懂得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孩子在适度的挑战中积累成功体验。
家庭教育中,如何去寻找成功之“父”?
"成功之父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我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中。我们需要重新发现成功体验的价值,不再将其视为偶然的副产品,而是有意识培养的孩子心理资本。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肯定他们的每一次小胜利——这些都是在邀请"成功之父"参与孩子的成长历程。
举一个小学校长的例子,供家长们借鉴。他改革了学校的评价体系,设立了"进步奖""创意奖""助人奖"等数十种奖项,确保每个学期每个学生至少能获得一项认可。有人质疑这是否太过"廉价",校长的回答令人深思:"孩子们需要的不是廉价的奖品,而是珍贵的成功体验。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闪光的一面。"
成功需要母亲般的失败磨练,也需要父亲般的成功滋养。唯有二者同在,孩子的成长才能完整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