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作曲家刘长远畅谈民族管弦乐发展:让世界聆听东方交响乐
更新时间:2025-03-28 12:01 浏览量:2
天津日报记者 王洋 摄影 姚文生
“作为中国的音乐家,我们能不能创造自己的音乐文化,为世界音乐增添光彩……”26日,当代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长远现身天津音乐学院,带来一场以“用民族管弦乐构建新的交响世界”为主题的讲座,激励新一代音乐人肩负使命,以艺术语言书写文化自信的新篇章。讲座开场前,刘长远接受了天津日报记者专访。
创作民族管弦乐是新方向
“我是天津人,虽然出生在湖北,但1岁多时,我就随父母来到天津生活了。”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的刘长远师从著名作曲家鲍元恺,回忆起与天津音乐学院的渊源,他告诉记者:“我9岁开始学小提琴,1980年,我考进了天津音乐学院的作曲系。”刘长远后来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班。1992年至1995年,他进入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获得艺术大师文凭(博士),后回国任教。
今年65岁的刘长远虽已退休,但仍忙于创作委约作品。他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诗篇》曾荣获首届“金钟奖”作品比赛铜奖,民族管弦乐《抒情变奏曲》曾荣获第九届全国音乐作品比赛二等奖。其主要作品还包括两部歌剧《韩信》《莫高窟》,四部为西洋交响乐队而作的交响曲,民族交响曲《光明》、民族交响史诗《崛起》、民族管弦乐《未来的希望》《龙跃东方》、琵琶协奏曲《戏弹》、唢呐协奏曲《金声》、古筝协奏曲《山河颂》等大量室内乐与声乐作品。
谈及音乐创作,刘长远直言:“在写民族管弦乐之前,我也写了四部交响乐作品,但演出次数都不多。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央民族乐团的团长找到我,让我写民族管弦乐。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民族管弦乐是很神秘的,我根本不会写,也不知道该怎么写,所以一开始我拒绝了。后来,他鼓励我说‘你先写写试试’,还拿了很多写得比较好的民族音乐给我听。然后,我就写了《抒情变奏曲》,没想到还拿了奖。之后,这个作品被很多民族乐团演绎过,也让我得到一个启示,创作民族管弦乐是一个新的方向。”
创作者需打破思维桎梏
讲座现场,刘长远以自身创作为例,展现了民族管弦乐的多元表现力。歌剧《莫高窟》以敦煌画师李工的虚构爱情故事为主线,融合历史叙事与民族器乐的张力,通过多重声部展现战争与文明的冲突。此作品在柏林爱乐音乐厅演出时,以鲜明的东方音色震撼了欧洲观众。另一部交响乐《光明》则以四乐章结构描绘人类对抗灾难的史诗,印证了民族乐队“既能展现细腻情感,亦可驾驭宏大题材”。
随着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逐渐成熟、繁荣,众多专业作曲家纷纷加入创作队伍,使得民族管弦乐作品变得丰富多样起来。谈及民族管弦乐的创作,刘长远认为,创作者需打破思维桎梏,并鼓励青年作曲家大胆借鉴西方交响技法,同时在展现民族器乐特色方面进行深耕。音乐创作需要长期坚守,民族管弦乐的崛起将与中华文化复兴同频共振。他表示,中国民族管弦乐已站在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未来需要更多创作者以创新的作品,让世界聆听东方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