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抗战音乐中的名人名曲

更新时间:2025-03-29 16:21  浏览量:2

抗战音乐,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产生和发展的,以“抗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这类作品大多凝集着深邃的民族情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普遍具有浓郁的感情基调和较强的节奏感,是革命实践的艺术写照。全民族抗战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音乐人和脍炙人口的名曲,这些名人名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爱国情怀,在控诉与觉醒、宣传与动员、歌颂与期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构成了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中一道亮丽的景观。2015年8月,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过网络投票全国海选,选出“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很有代表性和权威性。依次为:《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词曲),《团结就是力量》(牧虹词、卢肃曲),《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词、劫夫曲)。这些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可谓常唱常新。现撷取其中三首对其创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进行介绍,以资纪念。

麦新——深入群众的革命作曲家

麦新(1914—1947),原名孙培元,别名默心、铁克,原籍江苏常熟,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其父亲在上海先是做一个小商人,后在一家交易所的经济局工作,母亲则是一名女工。麦新在上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先后就读于多所学校,包括南光中学和江苏省立上海中学等。在校期间,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展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天赋,为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麦新开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先后加入了“民众歌咏会”“业余合唱团”等左翼音乐团体,积极传唱救亡歌曲,带动广大青年一起上街示威游行,参加爱国运动。1935年,他参加上海进步歌咏团体——民众歌咏会业余合唱团。1936年,他参加了歌曲研究会和中国歌曲作者协会,经常与吕骥、冼星海等音乐家一起学习和探讨音乐创作。在抗日救亡运动中,麦新深刻认识到音乐对于救亡的重要性,创作了大量表现抗日将士英勇杀敌的群众性歌曲,如《大刀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这些歌曲以激昂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守卫卢沟桥的国民党二十九军将士以大刀英勇杀敌的壮举闻名遐迩。如年仅19岁的战士陈永德一人就打死9名日军,缴获13支枪,威名大震。受此鼓舞,上海的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募捐筹款,为勇士们赶制大刀。麦新也深受二十九军大刀队英勇事迹的鼓舞,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和对中华民族抗日救亡必胜的坚定信念,于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了那首不朽的战歌——《大刀进行曲》,并加上副标题——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大刀进行曲》这首激昂的战歌采用明朗的大调,凭借激昂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首先在上海里弄里传唱起来,之后又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抗争勇气的号角。麦新在创作过程中,将个人的情感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使这首歌曲包含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在中国抗战音乐的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麦新参加了上海共产党组织的战地服务队,并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经周恩来、叶剑英介绍,麦新被分配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工作。在这里,他成了群众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音乐创作也进入高峰期。他先后创作了《春耕小曲》《保卫边区》《毛泽东歌》《红五月》《志丹陵》等大量革命歌曲,深受广大军民喜爱。抗战胜利后,麦新被派到东北新解放地区从事群众工作。他先后担任过中共开鲁县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等职,深入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扬。在开鲁县工作期间,为配合群众工作,麦新创作了《农会会歌》《翻身五更》《咱们的游击队》等十几首歌曲,并经常亲自教唱革命歌曲。此外,麦新还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儿童歌曲,主要作品有《保育院歌》《儿童讨汪歌》《儿童哨》《小葡萄》等。1947年6月,麦新在开鲁县境内遭遇国民党残匪的突然袭击,经英勇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为缅怀和纪念中国优秀的人民音乐家和革命战士麦新,开鲁县将其生前工作过的五区(万发永村一带)命名为“麦新区”(今麦新镇)、万发永村改名为“麦新村”,开鲁县城一条主干道被命名为“麦新路”。2007年,电影《铁血北疆曲》上映,歌颂了麦新以生命为代价,用热血与真情在草原上谱写最壮烈的抗争篇章的动人事迹。

郑律成——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

事业的开拓者

郑律成,原名郑富恩,1914年(一说1918年)8月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在今韩国境内)的一个革命家庭。父亲是个爱国者,他的3个哥哥也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郑律成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并很快掌握了演奏技巧。1933年,他来到中国,参加了朝鲜人的抗日革命组织“义烈团”,并开始一边革命一边学习音乐。

1936年,郑律成经罗青介绍加入抗日救亡组织“五月文艺社”,并任理事,此间谱写了处女作《五月之歌》。1937年,郑律成到达延安,进入陕北公学、鲁艺音乐系学习,随后其音乐创作进入高峰期。他先后创作了近400首音乐作品,包括《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后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193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郑律成和同志们一起爬上延安城北门外的山坡,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象所打动。夕阳的余晖中,战士们唱着雄壮的歌曲,行进在城中,口号声与歌声交相呼应,威武雄壮。郑律成向身边的鲁艺文学系学员莫耶提出,希望她能为自己写一首赞美延安的歌词。莫耶激情澎湃,一段抒发革命豪情的歌词一气呵成。郑律成读完歌词后,心中满腔的热情化作音符,创作了《延安颂》这首在中国革命史上闪耀着光辉的歌曲。不久,在一次晚会上,郑律成演唱了这首歌,他那极具感染力的歌声,让莫耶和在场的同志们热泪盈眶。从此,《延安颂》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传唱开来,激励了一批批青年奔赴光明。1939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郑律成和诗人公木在延安的窑洞里,满怀激情地合作创作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受音乐家冼星海和诗人光未然共同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影响,他们决定创作一部反映八路军英勇抗敌的歌曲,公木负责写词,郑律成负责谱曲。他们常常在窑洞里讨论创作思路,郑律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如《骑兵歌》要写出马蹄“嘚嘚”前进的声音,《炮兵歌》要写出轰隆隆震天响的气势。公木根据这些要求,创作出了富有内涵和感染力的歌词。当时,他们身处简陋的环境,缺乏创作条件,但郑律成凭借着对人民军队勇往直前的气势的深刻理解,仍然完成了歌曲的谱写。他曾在回忆中提及,自己创作时是在窑洞里敲着盆、拍着腿完成的。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八路军大合唱》的创作终于完成。这部大合唱包括《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骑兵歌》《炮兵歌》《军民一家》《八路军和新四军》及《子夜岗兵颂》8首歌,形象、立体地向听众展现了抗战的3个阶段。其中,《八路军进行曲》后来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并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歌。1939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在延安中央大礼堂首次演出,由郑律成亲自指挥,歌曲声如同千军万马回荡在礼堂,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此后,这部大合唱唱遍了延安、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根据地,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英勇抗争的精神象征。1950年,郑律成主动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定居北京。他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乐团(今为中国交响乐团)从事音乐创作。郑律成在革命音乐上的贡献是举世无双的。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在《作曲家郑律成》序言中写道:“他是当代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的作曲家,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2009年,郑律成被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曹火星——人民音乐家

曹火星(1924—1999),原名曹峙,河北省平山县西岗南村人。他自幼便展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过人天赋。1938年,年仅14岁的曹火星便参加了革命,开始在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工作,其间进入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学习作曲和指挥,开启了他的革命艺术生涯。1940年,曹火星随剧社进入华北联大文艺部学习音乐专业,开始了作曲创作生涯。在抗战的烽火中,他用音乐作为武器,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亡。他的作品根植于人民群众生活,反映人民群众呼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曹火星创作的歌曲及组歌等作品达1600余首,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他于1943年创作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曲。当时,19岁的曹火星已是晋察冀边区抗日救国联合会群众剧社的音乐组组长。在反“扫荡”斗争中,群众剧社化整为零,深入到群众中开展文艺活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同年10月,曹火星和队友们来到了北京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住在简陋的农家小屋里。秋日的夜晚,山中凉意很浓,队友们都已入睡,而曹火星却披衣坐在土炕上,在马蹄灯下专心致志地进行词曲创作。那时,他读到了延安《解放日报》上的一篇社论文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深受触动。他想到中国共产党及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了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情景,创作灵感油然而生。经过反复修改和打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歌终于诞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开头为平缓阐述,随着阐述的深入,思想感情逐渐上升,最终到了高潮。歌词简单明了,节奏紧凑简练,便于群众演唱和记忆,很快就在当地群众中传唱起来,并迅速传遍了平西、晋察冀乃至全中国。这首歌成为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武器,鼓舞着亿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解放而斗争。后来,毛泽东听到这首歌后提出,共产党1921年才成立,而中国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不能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而应该加一个“新”字,改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自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的名字便确定下来,成为流传至今的“红色经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曹火星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尤其善于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灵感,将党的方针政策、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和革命精神融入音乐作品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火星积极投身新艺术团体的创建和音乐创作,曾任天津歌舞剧院院长、天津市文化局局长等职务。他创作的《勘探工人之歌》《我们的祖国到处是春天》等歌曲,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歌词简洁易懂、深入人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反映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情和精神风貌。八项规定何以深刻改变中国2025-03-28
省政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三学习座谈小组召开2025年第一季度学习座谈会2025-03-28
积极搭建银企对接“高速路” 助推金融精准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2025-03-28
河北省政协委员建言提高健身指导服务水平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