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深耕音乐治疗20年,南京这名教师用音乐点亮“星星的孩子”

更新时间:2025-04-02 19:55  浏览量:2

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师杨畅深耕音乐治疗二十余年,用音乐治愈孤独症儿童。她原本的理想是做一名音乐流浪者,是这些“星星的孩子”留住了她的脚步,用一个个温暖的和弦,治愈一名名少年的世界。

深耕音乐治疗20年

在南京市儿童医院,一直闹个不停的王小和(化名),伴随着杨畅的鼓声、温暖的歌声,慢慢安静了下来。时不时王小和会看着眼前的镜子,也许他在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接下来的音乐沟通中,王小和会主动发起交流,也会对杨畅的回应给予反馈,他们之间的沟通是连续和流畅的,这样的沟通体验对孤独症儿童来说非常难得。

杨畅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一名教师,也是一名音乐治疗师。她将各种音乐治疗方法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康复实践,曾为1500余名特殊儿童提供音乐治疗服务,也为500余名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家庭指导。

早在二十年前,杨畅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时,她就跟着导师张鸿懿教授,与北京的一家机构开展音乐治疗项目合作。“那时做孤独症干预的机构很少,对音乐治疗感兴趣的更少。”

从学校毕业后,杨畅辗转北京、上海等地,一直为相关机构提供音乐治疗的服务。2015年,她来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因缘际会结识了一群南京本地家长。这群家长的孩子都是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他们对音乐治疗非常感兴趣,并希望我能给孩子们上课。”

家长的热情,点燃了杨畅的心。为了帮助更多孤独症儿童接受有组织、可持续的训练,她特地租了一间教室,家长们自发组团来上课。几周的团体音乐治疗课程后,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都有很大的进步。

时间久了,慕名而来的家长多了起来,小小的教室已然不够用。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上课环境,杨畅又租了一套更大的空间,让孩子们上课。

歌唱、乐器演奏、音乐律动、音乐绘本、音乐戏剧……这些都可能是孤独症儿童与周围世界连接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家长也有了更多元的干预手段。”

更多青年学子加入

共同治愈“星星的孩子”

据了解,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于2005年开办了我国第一个专科层次的儿童康复专业(孤独症方向),培养孤独症儿童康复与教育教师。201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校陆续开设了教育康复学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孤独症教育方向),进行孤独症儿童师资的培养探索。2019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建立了音乐治疗专业,每年招收20名学生。

某些对音乐治疗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得知老师在做一项这样有意义的工作,也纷纷到杨畅的工作室实习实践,并尝试用各种音乐方式与不同类型的孤独症儿童连接。

杨畅在学校开设的《特殊儿童音乐治疗》课程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外开展实践课程。“我会带着学生去到普通小学的资源教室、特殊教育学校和儿童医院,对不同场所的特殊儿童开展音乐治疗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杨畅也看到大众对孤独症群体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些特殊教育学院还形成了孤独症的自然班级。同时,她也看到大众对音乐治疗的接受与认可。

孤独症儿童教育专业有了更多人才,也为音乐治疗注入新鲜血液,更为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音乐治疗的秘诀

关键在于修复亲密关系

“20年的干预经历让我看到了音乐的力量,也看到为什么音乐能够起到改变的作用。”杨畅认为,亲密关系是一个人幸福快乐以及获取成功的基石,是帮助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核心。

但是,作为本来天生该拥有的亲密关系,孤独症儿童是缺少的。他们无法主动与人建立连接,甚至无法感受到与亲人之间的连接。

“如果身边的人无法给予帮助、支持和鼓励,反而只是一味地要求,那无疑就是给这个残缺的躯壳再戴上一个枷锁。”杨畅举例,在治疗过程中,她发现有家长只是单向输出指令,以此来得到孩子的回应。“但这并没有用。”

因此,在音乐治疗中,正向引导式互动是修复的“膏药”,让孩子在与人的互动中感受到同步的快乐与胜任力,也获得主动与人同步的能力。

同步是孩子奔跑的一条腿,成长性需求则是另一条腿。“通过一次次的互动让孩子获得‘我可以’的胜任力。”杨畅解释,比如拥有了“有人爱我”的意识。孩子内心感受到:“身边的人总是与我在一起,我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因为他喜欢我并且愿意一直帮助我。”

还有“我相信自己可以”的意识。这时孩子感受到:“我有能力做好大人给我的任务,即便我没能马上做好,也会在大人的帮助下慢慢做好。”杨畅说:“借助音乐让孩子拥有两条腿,他们就能向前奔跑。”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