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缅怀致敬|今天,我们格外想念你——记雨花英烈赵良璋

更新时间:2025-04-04 11:07  浏览量:2

在南京江东门外的解放军某部驻地内,矗立着一排特殊的砖瓦房——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旧址。步入其间,阴冷的光影、斑驳的墙皮、猩红的门框……曾经臭名昭著的国民党“天牢”,直到今天仍让人感到遍体生寒、毛骨悚然。

七十六年前的一个清晨,只听“吱呀”一声,监狱森冷的铁门打开了。五名仪表堂堂,身穿国民党高级军官服的犯人,昂首挺胸走向了刑场。

面对刽子手面目狰狞的那句“跪下!”,他们朗声大笑,直到死,身躯都站得笔直。

他们,就是我党战斗在敌人心脏部位的地下工作者——北平五烈士。

而那一年枪声响起时,丁行40岁,谢士炎38岁,朱建国32岁,孔繁蕤30岁,赵良璋27岁。

一、越是严冬的深夜,就越接近了春天

赵良璋是“北平五烈士”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是我们南京六合老乡,出身贫寒,幼丧父母,但他凭借出色的才能,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国民党空军司令部参谋。才华横溢的他还热爱以歌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假如我为了真理而牺牲》等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要说当年的国民党空军飞行员,人们私底下都是称呼他们为“天之骄子”的。可以说,只要赵良璋愿意随波逐流,荣华富贵触手可及,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可是赵良璋不愿意——他不愿意驾驶飞机为满脑肥肠的达官贵人们运输物资,加剧内斗,他更加不愿意昧着良心,大发国难财,剥削那些善良无辜的劳苦大众。

赵良璋在苦闷中把爱国热情倾注在抗日歌曲的创作上,他以“野雪”为笔名,在《新音乐》月刊上发表了《我不能放下枪》《游击队进行曲》等歌曲,慷慨激昂的旋律叩动了许多爱国青年的心房,在大西南一带广为传唱。赵良璋的音乐才能和爱国热情也被当时在重庆主编《新音乐》的音乐家李凌赏识,邀他担任《新音乐》的名誉编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秉持着为国为民的信念,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赵良璋毅然决定离开国民党空军,北上参加革命。赵良璋借口到外地访友,经多方辗转,秘密从成都到达重庆,想通过中共在重庆的办事处前往延安。

党组织接待赵良璋后,非常器重,但考虑到赵良璋的特殊身份,提出根据当前革命需要,若能留在国民党空军从事地下工作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赵良璋毅然接受了安排,回去前他整整两夜一天没有合眼,写就了一份2万字左右的《国民党空军概况》,有效增强了中共代表团对于国民党空军情况的了解。

之后,赵良璋就成为了一把潜伏在敌人心脏部位的尖刀,并秘密加入共产党。当时司令部人事调动不容易,但因为上面几位处长对他印象都佳,赵良璋提出的转岗请求即便批准。赵良璋在调任战斗情报科任参谋后,关于国民党空军的机密情报每次送往南京空军总部,编密码等都是他一个人包办,他源源不断把国民党空军部队的番号、驻地、飞机种类等重要情报一一传递到了党中央。赵良璋的字写得很好,很流利,很快,他利用别人不易察觉的机会——那些所谓的同事休息、赌博、跳舞的机会完成了抄写任务,在前往南京出差时转交通员。

一次,赵良璋得到国民党北平行辕呈报空军司令部的“敌我态势图”,他迅速注明国民党各部队的代号,转送给党,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华北做出了贡献。又一次,赵良璋探得敌人在冀东某县城兵力空虚,马上报告给党组织,人民解放军根据情报很快解放了这座城市。在赵良璋的努力之下,许多时候,国民党空军总部还没收到情报,延安就已经了解信息。

二、携手前进,生死同心,爱情在春天里耕耘

就在解放战争中共方面由守转攻之际,中共中央情报系统遭遇了一次重大劫难:位于交道口京兆东街(今东公街)24号院内的北平秘密电台被国民党特务发现,一同暴露的还有大量未及销毁的电报原始文稿——其中就有赵良璋的手迹。1947年10月,赵良璋在南京不幸被捕,面对敌人连续三天三夜的威逼审讯,严刑拷打,赵良璋始终坚贞不屈,为了掩护战友,还将“罪行”揽在自己身上。

妻子蒋平仲一直是赵良璋最坚定的支持者,只是她没有想到,离别会来得这样突然。结婚才两载,与自己恩爱甜蜜的丈夫就不幸被捕入狱。她一路风尘仆仆赶往南京,打听了许久,才知他关在南京宁海路19号国防部分处,想给他送衣物等去都不可能,经过一些时间才准送菜去,也只能每星期送一次,莫说是写便条,就连送的菜去是否收到都无法知晓。好几个月里,蒋平仲每天苦苦前往看守所探寻消息,只求能见上丈夫一面。

可能是上天同情这对有情人,夏季的一日,因为扣押人太多、房屋太少,看守所来了辆大卡车要转移“要犯”,转送水西门外中央军人监狱。蒋平仲下意识望去,在人群中一眼就看见了丈夫的身影。

四目相对,时间仿佛静止了。

“良璋,你怎么瘦了这么多?”

“良璋,你手上的伤,疼吗?”

“良璋,你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我好想你……”

蒋平仲有千言万语想对心爱的丈夫诉说,但看着那熟悉的、瘦脱了人形的身影,她忍不住捂住嘴、哽咽了。

反倒是赵良璋面容青白,却依然努力笑着宽慰她:“平仲,你不要为我太难过,你好好的保重,我们没什么事的。”

只是,他们都没有想到,这场三分钟的短短会面,这一句安慰的话语,竟成为了永别……

三、顽强的性格仍使我精神永不灭亡

在那座阴暗恐怖的牢房里,赵良璋不但坚决不屈,也是最乐观的一个。他不仅像个精神堡垒似的鼓励大家,整天还忙着搞各种娱乐活动。当时女监有两个年少的孩子,赵良璋一收到亲属送来的食品,就先送给小孩吃,有些日用品也分给困难的难友使用。

赵良璋南京口音很重,讲起话来声音也很大,因此有人喊他叫“赵大炮”。他对音乐十分爱好,也许就是平日在练习声乐时,他把喉咙的发声方式变得太宏亮了,所以讲起话也就响亮得多。但是他本身的声带却是一副豆沙喉咙,实在也清亮不起来,经常被大家善意地调侃,赵良璋也不在意,反倒常常引吭高歌。

赵良璋在牢里给同志们编了许多歌曲,教狱友唱《囚徒之歌》——“火山终有熄灭日,黎明前的黑暗、黑暗、黑暗,囚徒要解放。时候一到起来反抗,打破了牢笼奔他方”。

赵良璋利用空闲时光,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游戏与同志们一块儿消遣,熬过那些阴暗无光的酷刑。监狱里的人都喜欢他,在特务们管理得较松的日子,良璋到哪里串号子,哪里的空气就马上活跃起来。

1948年10月19日清晨,赵良璋被国民党当局判处死刑。临刑前,他将身上的皮夹克送给朱铁华作纪念,并给他的同狱难友写下一封遗书:

铁华、璧谱、瑞甫:

人生无不散的筵席。我大去之后,平仲方面最好是改嫁,在监的东西完全由你们收下。在马法官问真处,有我 51 派克金笔一支、手表一支,可要回来,也可作个纪念。

我是带着勇敢与信心就义的。我虽倒了,但顽强的性格仍使我精神永不灭亡。

这里请你们放心。

我已有一信给平仲,一切都拜托你们了。

良璋绝笔

十·十九

四、我早就献给伟大的祖国,请不必恸哭和伤心

赵良璋牺牲时,蒋平仲只有十九岁。

相处日短,相思情长。

丈夫离开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慢慢长过了夫妻俩相守的时光。从青丝到白发,在无数寂寥的夜晚,蒋平仲总会抚摸两人当初的合照,轻声哼唱丈夫谱写的乐章。照片上那对璧人笑的是那样甜蜜,仿佛永远定格了时光。

后半生,蒋平仲一直在从事革命工作,投身祖国建设事业,奋斗在中共中央调查部等情报战线上。她曾经说过:“我爱我的丈夫,我更爱他所从事的伟大革命事业,他为信仰,他为人民奉献了他的生命,我更要继续他的遗志,并且为他复仇。”

蒋平仲去世前最后的心愿,就是希望可以把骨灰撒在雨花台。而今天,长眠于雨花台知名烈士墓之畔的她,终于可以永远陪伴在丈夫的身旁。

良璋,新中国已经成为了你梦中的那个模样,

70年前,你用歌声诠释初心理想

今天,听,这歌声仍在传唱!

假如我为真理而牺牲,我燃烧不灭的心,会不朽地欢欣,永远的安宁。爱我的人们啊!我早就献给了伟大的祖国,请不必恸哭和伤心;

……

假如我为真理而牺牲,爱葬在大海之滨,饮无穷的泉水,听浪的斗争。美丽的中华啊!巨人站在太平洋上,高唱着自由和解放。

高唱着自由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