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AI×古筝、AI×古建筑……清明小长假,来这座百年剧场“穿越时空”

更新时间:2025-04-05 12:31  浏览量:3

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数字缪斯——2025音乐科技融创节”自3月13日启幕以来,工作坊、创投分享会等板块开展得如火如荼。清明小长假之际,融创节展演板块首部作品——“未来诗·古筝与AI视听音乐会”即将全球首演。同期,融创节展览板块推出的“时空榫卯——从北魏到未来数字影像与声音交互展”将在上海音乐厅四楼乐∞空间正式亮相。

古筝×AI,探索传统东方美学

与数字技术的边界

当千年古筝的泛音与AI的算法波频共振,会是一场怎样的特殊演出?4月4日至5日,艺术家组合“王萌+于淼”将在上海音乐厅B2音乐立方上演“未来诗——古筝 X AI 视听音乐会”,带来一场关于“人机共生”的诗意实验。

音乐会分为三个非叙事篇章:从静谧的电子氛围到机械与人性的博弈,最终走向失控与重构。第一章AI生成的环境音景与古筝泛音交织,电子氛围如深海暗涌;第二章在算法裂隙中的意外韵律,人机磨合粗粝美感;第三章19分钟系统崩溃现场——钢铁音墙与琴弦震颤彼此渗透,算法崩坏处生长出新的节拍秩序,人机博弈终成一首未完成的交响诗。

“从一开始的演出策划,到音乐和视觉的创作,都有用AI来辅助,我们希望能用这种方式与观众共同探讨AI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作为东方音乐创新领域勇于探索的实践者,王萌和于淼希望通过对古老原声乐器的独特演奏与电子乐的深度对话,探讨人性与数字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

王萌对AI抱着“又爱又恨”的态度,而于淼则在创作中找到了“平衡”,“我将AI看作是工具,譬如我如果在进行一个有各种大提琴、小提琴的大型创作,AI就可以更好地辅助我实现音乐上的想法。但其实音乐创作是非常感性的,这是AI无法取代的。”就像是此次音乐会,AI的加入展现了古筝的多面性,给创作者带来了更多的刺激和新鲜感,让他们能更致力于打破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将音乐的创意和灵感延伸至新媒体艺术领域,实现艺术表达的多样化。

作为融创节展演板块4台作品之一,“未来诗”经4位在国际与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行业专家、艺术家评委评选产生。作曲家杜韵评价:“音乐松弛、舒适、又很灵动。介于很多流派之间,视觉非常大气,且融合很多视觉艺术的概念。做到了很好的跨界。两位艺术家有很深的合作经验,非常互补。现场肯定会效果很好。”

古建筑×AI,数字场域激活

五重时空建筑美学

4月4日,融创节展览板块推出的“时空榫卯——从北魏到未来数字影像与声音交互展”将在音乐厅四楼乐∞正式亮相。

展览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为轴,构建五重时空乐章:北魏年间的永宁寺塔、非遗工艺“螺钿”与“电子版”中国山水画、在AI技术下变幻的宋代建筑屋檐、巴洛克音乐与“观音兜”的融合,以及基于藏地文化创造的未来世界的VR大空间体验。

展览所呈现的五部创意作品《通天塔》《螺钿桃花源》《宋檐逸梦》《“巴洛克式”观音兜?》《未明之境UNSEEN》,全部经由融创节全球征集遴选产生,通过数字音画结合、AI交互装置、VR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在数字场域中激活东方传统建筑美学。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年间的永宁寺塔高度约为“百丈”,甚是雄伟,可惜因为一场大火而消失。新媒体艺术家唐茂文通过声音与视觉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复原了这座塔,是对优秀中华文化的感怀。

《螺钿桃花源》由新锐作曲家林之涛创作,是一件融合人工智能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沉浸式互动装置。林之涛介绍,作品以中国传统工艺螺钿漆器的幻彩美感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灵感,运用AI即时解析手势的技术,让观众通过实时互动生成独一无二的水墨山水画与原创音乐,从而创作出一片全新的精神上的“桃花源”。

跨媒体艺术家申佳君通过对宋代建筑美学与当代数字艺术融合的深度思考,创作了《宋檐逸梦》。他利用智能算法模拟光线在木制建筑中的折射轨迹,将斗拱飞檐的这种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结构转化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的动态粒子,产生一种千年古建筑所代表的静谧感与数字艺术的流动性的强烈对比感,是一部完全基于人工智能视觉技术的创新之作。

新媒体艺术家嵇鹤创作的《“巴洛克式”观音兜?》通过数字影像、舞台灯光和对巴洛克音乐的采样与再编曲,将建筑艺术与音乐相融合,试图揭示艺术与文化传播背后的矛盾与变迁。

《未明之境UNSEEN》由新媒体艺术家孙艺洋、陈子莹、罗拉共创。观众将戴上VR眼镜扮演代表理性的机器人,踏入艺术家构建的一个超越理性认知的奇幻世界,感受理性意识与精神世界的碰撞与洗礼,体验个体意识与万物共生的深刻联结。

展览将展出至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