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在北京聆听柏林的“浪漫之声”

更新时间:2025-04-08 00:00  浏览量:3

宋扬

柏林爱乐夏隆室内乐团亮相国家大剧院 王小京摄

由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及圆号、巴松、单簧管共八把乐器演奏者构成的柏林爱乐夏隆室内乐团,3月14日亮相国家大剧院,这也是这个公认的世界顶尖音乐团体首次来京表演。该团保留曲目横跨巴洛克到浪漫主义时期,与当代作曲家也有着密切合作。当晚,他们献上极擅长的德奥古典时期和欧洲浪漫派经典作品。

写了二十几部杰出钢琴协奏曲的莫扎特也为管乐器创作了堪称不朽的协奏作品。“为圆号而作”完整的就有三部(均为降E大调)。音乐会第一首是由《降E大调圆号协奏曲》改编的六重奏。五把弦乐器和圆号,每人一个谱架,各司一个声部,其音色、织体之丰盈较协奏曲本身不遑多让。第一、第二乐章听来,圆号的声音醇厚、饱满,弦乐的陪衬轻柔、别致。特别是第二乐章浪漫曲,意境犹如带圆号声部的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快板的主题响起,辨识度很高的六连音酷似莫扎特另一首圆号协奏曲的末乐章——二者都有狩猎般的欢愉气氛。圆号音响内敛圆润,即便演奏突强绝没有爆音和突兀感,表达充分的同时不张扬;弦乐和管乐相追逐,协调灵动,仍是管弦乐团那种骨子里的合作性。

第二曲德沃夏克《捷克组曲》为八重奏形式,音乐家悉数登场。牧歌风格的第一段充满波西米亚田园风情,名为前奏曲,确有引人入胜之效。第二段是首较快的波尔卡,有中欧平原的辽阔苍茫感,作曲技巧娴熟。经切分音型为主导的索塞斯卡(小步舞曲)进入第四段浪漫曲,这段音乐充分展现了室内乐团的协作性,行板如流水行云、适意养心,音乐色调又很像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广板和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柔板乐章——同龄的这三位作曲家都在抒情乐章里描摹了自己民族的个性和国家风貌,在民族乐派中极有典型性。第五段急板,旋律悠扬而悲壮,饱含着希望与进取精神。演奏家们各显其能、尤重细节,中段弦乐与管乐声部问答处尤值得称道,以激扬的渐快段结束全曲。

下半场只一首正式曲目,贝多芬《降E大调七重奏》。作于1799年的这部七重奏,在所有管乐重奏作品中传播最广也最耐听。阵容里少了一把小提琴,第一乐章问答式的慢板引子之后是快意的第一主题,先由小提琴奏出,再由单簧管重复,旋律鲜明易辨,非贝多芬莫属。乐章采用标准的奏鸣曲式,各段落、各声部可谓意趣盎然,犹如贝多芬的第二部“春天”。再现部时,小提琴音准出现了一些瑕疵,应为失误所致。第二乐章如歌的柔板恬淡深切,按照各自气质,作曲家给予每件乐器充分的表现。这是贝多芬对室内乐的一大贡献,如后面两个衔接段,第一次是圆号主奏,第二次由单簧管主奏,不偏不倚。第三乐章套用了贝多芬自己《G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小步舞曲乐章,二百多年前的维也纳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三声部里,单簧管渐强到突强的演绎尤其精彩。包含主题与五段变奏的第四乐章,个体与整体感交织,多件乐器变奏的音色与表现力,比单件乐器的变奏曲丰富不少。

第五乐章谐谑曲,动机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下行分解和弦,只因附点音符的运用,化寻常为新雅,妙不可言。贝多芬最擅长将简单的东西系统化,对单纯动机进行研究、积累,将碎片元素连缀组合并最终完成乐章,这就是动机——发展作曲技法。由圆号在弦乐衬托下奏出低沉的召唤,“风云忽变”进入欢愉的急板——全曲的末乐章。前面如此多的奇思妙想,末乐章要与之相匹很难。但“乐圣”实至名归,贝多芬在这里用了一条大概听一次就能记住的回旋曲旋律——弦乐组与管乐组以此旋律为依托,互问互答、相映生辉,展现了18世纪室内乐的互动精髓。发展部有段小提琴的小华彩,因非协奏曲,乐师的演绎光华内敛,分寸感极强。乐团为掌声不息的观众加演了舒伯特八重奏的第二乐章——柏林爱乐夏隆室内乐团对下半场这两部作品的诠释,在过去数十年间被誉为“不二之选”,而京城的乐迷能在一个晚上领略其精华中的至精部分,真是不小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