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作曲家、钢琴家胡之华:探寻琴键上的艺术宇宙
更新时间:2025-04-17 00:36 浏览量:3
日前,备受瞩目的作曲家、钢琴家胡之华接受了媒体专访。即将展开2025年新一季度作品巡演的她,眼中难掩对音乐的炽热和兴奋之情。胡之华自幼就展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经过多年的累积,她的作品与演奏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业音乐团体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的认可与青睐;并斩获众多国际大奖,成为当今古典音乐界熠熠生辉的明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她的音乐世界。
成长之路:初遇音乐与学习岁月
结缘音乐:是什么契机让您第一次接触到钢琴与作曲?
胡之华:记得最早时,我的父母发现了我的天赋。那个年代流行各种音乐磁带。他们发现,每次播完一两遍邓丽君等歌星的歌曲,我就可以跟着音乐,在家唱跳起来,而且音非常准。于是,我的父亲从英国旅学归来时,带回一架 CASIO 电子琴。一年后,我便正式开始学习钢琴。刚开始学琴,我与所有的琴童一样,把它作为兴趣爱好。后来我发现自己十分热爱弹钢琴,难以放弃,于是便决定走音乐专业道路。
学习钢琴, 尤其对琴童来说,需要放弃许多玩乐的机会和时间,小时候形成很好的模式,长大后才能塑造更好的自己,知道怎样要求自己。
如果弹钢琴是出于热爱,那学习作曲完全是一次偶然。一次音乐课上,我的老师发现我拥有绝对音高听觉的特点,认为我是创作音乐的好苗子。随着与音乐一同成长,我的脑海里经常有新的旋律不时地蹦出来,于是我便开始创作。
学习音乐的苦与乐:学习钢琴、作曲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难忘的经历,能和我们分享下吗?
胡之华:学习钢琴、作曲确实是个漫长又艰辛的过程,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练琴、写作。记得儿时在上海,妈妈牵着我的手,每周为学琴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历历在目。任何事都讲究慢工出细活,熟能生巧。虽然枯燥的指法练习让我无数次想要放弃,但当我第一次完整弹出一首曲子,那种成就感又让我觉得一切都值得,每一次克服困难后的进步都让我更热爱钢琴。
持之以恒的学习钢琴已非常艰辛不易,同时又兼顾学习作曲对儿时的我来说要牺牲更多。很幸运的是,我的创作底子打得很不错。学习作曲,我觉得我的绝音高听觉天赋确实带给了我一些便利,当时,我对启蒙导师/作曲家邓尔博先生密集的作曲集训课程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学习作曲,我觉得我的绝音高听觉天赋确实带给了我一些便利很感谢他,以及我就读于上音附中的导师/作曲家强巍昊先生,在传统作曲技法上给我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在我就读上海音乐学院期间,我的导师/作曲家陈钢、吕黄先生,以及在我就读曼哈顿音乐学院期间,我的导师/德国作曲家 Reiko Füting 让我对大作品的把握与现代创作技法的运用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个人创作风格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艺术理念:对音乐的独特理解
诠释作品:在您看来,如何才能创作、完美诠释一部作品?
胡之华:我把创作分为两种类型:理性创作、感性创作。理性创作是运用作曲技法、曲式结构等创作,具有逻辑性与严谨性,它必然需要很长时间的推敲来完成作品;感性创作源自于灵感,灵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所以需要及时抓住它,感性创作往往是快速记录下灵感,后期再不断地进行修改、加工来完成作品。
我坚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为拓展自己的视野、打开自己的眼界,我从上海音乐学院拿到第一个硕士学位后,决定到美国继续深造音乐。很幸运地,我被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录取,师从德籍作曲家Reiko Füting 继续攻读我的第二个作曲硕士学位。
导师 Reiko Füting 在第一节课上问:“你来到这里的想法是什么?” “我想创立自己的作曲体系、作曲技法与音乐理论;并把自己的作品与演奏结合在一起,带给各国的观众和听众们。” 于是,我把我所独创的作曲技法及音乐理论 “中国九声音阶” 、 “压缩节奏” 和 “音乐立体主义”运用在我的室内乐作品《青少年时期的三段记忆》、《毕加索的两幅画》、交响乐《卢浮宫缩影》等作品中。我希望通过我的音乐,可以将我独特的音乐理念和音乐内容传递给乐迷。
如果是诠释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我觉得首先要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风格和意图。同时,也要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将音乐中的情感传递给听众,让每一场演奏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表达。
风格偏好:您演奏过各种风格的作品,有没有特别偏爱的呢?
胡之华:每种风格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不过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可能更能触动我,像肖邦、李斯特的作品,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诗意,演奏时仿佛能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另外,我喜欢晚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语言,如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及《第三号交响乐》塔克尔尼科夫的钢琴改编版本。我认为,演奏音乐大师们的作品,一方面可以促使我悉心钻研作曲大师们的创作技法;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我继续训练且挑战钢琴曲目的难度和范畴。
舞台生涯:台前幕后的故事
难忘演出:这么多场演出中,哪一场让您最难忘?
胡之华:那应该是在2022年1月,我受邀正式加入美国纽约音乐团体 Random Access Music (RAM) 和 Queens 新音乐节,担任作曲家、钢琴家。4月30日,我与演奏家们在位于曼哈顿的美国国家歌剧院中心首演了我的室内乐作品 《重生》——为女高音、长笛、降B调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当时,现场气氛特别热烈,当我奏响最后一个音符,全场起立鼓掌,那种与观众之间强烈的情感共鸣,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次日,我们再度在位于昆斯的文化实验中心演出此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我担任了《重生》的作词、作曲以及钢琴演奏,这与我在2022年 Queens 新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上演的作品情况相似。6月12日,我与演奏家们在 Queens 新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上首演了我的室内乐作品《别留我独自一人》——为男中音、降B调单簧管、大提琴与钢琴而作。我同样担任了此作品的作词、作曲以及钢琴演奏。《别留我独自一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新冠疫情期间,至亲正遭受着苦难的那些孩子和人们。
另外,2018年7月9日,我在卡内基音乐厅的室内乐与钢琴作品首秀让我、也让许多人印象深刻。对我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舞台压力:面对舞台上的巨大压力,您是如何应对的呢?
胡之华:我认为,作为一位音乐家,面对舞台时的心境很重要。面对每次音乐会舞台,我都会以尽可能充分的练习和准备来减轻和抵消压力。我深信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我做好准备,登上舞台的时刻,除了对音乐的传达,脑海里就没有紧张和压力的余地。一旦坐在钢琴前开始演奏,我就会沉浸在音乐中。
音乐教育与传承
教学理念:您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能谈谈您的教学理念吗?
胡之华:我希望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真正的热爱,而不仅仅是技巧的训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感知,我会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风格,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对年轻音乐人的期望:对于那些怀揣音乐梦想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
胡之华:要保持对音乐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不断学习,勇于尝试。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在音乐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展望未来
未来计划:接下来有什么新的演出计划或者创作计划吗?
胡之华:今年四月底,美国新音乐专业组织团体 Random Access Music 的演奏家将在曼哈顿、昆斯、新泽西首演并巡演我的新室内乐作品《则天大圣皇帝》—— 为龙笛、筚篥、笙与大提琴而作。今年五月,作为 Random Access Music 以及美国 Queens 新音乐节的作曲家与钢琴家,我将与演奏家们首演我的新室内乐作品《如意娘》(筚篥、钢琴与大提琴版本)。今年首演的《则天大圣皇帝》和《如意娘》灵感均来源于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故事。今年六月、七月,我受邀将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数场音乐会。届时,我将演奏数部自己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
在音乐这条路上,我喜欢不断地去做不同的尝试。我始终坚信:“勿忘初心、方得终始”。未来,我希望积累和创作更多室内乐和交响乐、具有当代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和更多别具一格的中西合璧新音乐,将创作和演奏结合。同时,也希望可以指挥自己的作品。
这次专访,让我们看到了钢琴家胡之华在音乐道路上的坚持与热爱,相信她未来会在琴键上继续创造更多的精彩。
胡之华出生于上海,5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开始作曲。作为作曲家、钢琴家,2012年与指挥家张国勇和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成功首演了她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恩》。2015年被美国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录取,继续深造作曲,师从德国作曲家 Reiko Füting 教授,并随韩国钢琴家Kayoung An学习钢琴。2016年应邀为在华盛顿国会山庄举办的 “亚太春节音乐会” 创作主题曲《亚太雄鹰》并前往华盛顿演出,担任伴奏;同年,她受邀参加在联合国举办的 “2016 ICCC国际学生设计大赛颁奖晚会和音乐会” 并担任钢琴伴奏,与音乐家们演出了许多中国与西洋经典曲目。2017年2月3日,她的交响乐新作品《卢浮宫缩影》被曼哈顿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首演,由享有盛誉的美国指挥家 George Manahan 执棒。胡之华不仅收到亚洲、美国的新作品委约,也收到来自欧洲的新作品邀约。2021年3月,她的室内乐作品《秋风》第一乐章《秋》——为降B调单簧管与钢琴而作,被芬兰赫尔辛基交响乐团选入赫尔辛基室内乐作品音乐会曲目之一;2021年6月,她的室内乐作品《爱》——为女高音、打击乐与钢琴而作,由青年打击乐演奏家李可昕、青年女高音歌唱家戴梓伊、法国青年钢琴家 Vénélina Neuquelman 在日内瓦音乐学院成功首演。2022年1月,她受邀正式加入美国纽约音乐团体 Random Access Music (RAM) 和 Queens 新音乐节,担任作曲家、钢琴家;2022年起,她的多部室内乐作品被该团体首演,包括《重生》、《别让我独自一人》、《鹊桥传奇》(《牛郎织女》)、《AI & 人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