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之外:五感联合演奏,重构主动专注力
更新时间:2025-04-22 14:48 浏览量:1
冥想是提升注意力的好方法,它在于关闭各种感官——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事物上,比如自己的呼吸。
笑来老师在《专注的真相》第14讲“冥想不一定最有效最普适”的课程阐述了另外一个观点,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与其长时间关闭感官,不如尝试打开它们。
感官启动:一种更主动的专注方式
例如,通过朗读,我们可以启动听觉和视觉,同时让大脑保持活跃。这样,我们能减少了杂念的侵入空间,集中注意力,同时身体也处于一种主动的放松状态。
这种放松并非被动,而是主动的。更复杂的活动如吉他弹唱,调用的感官和肢体更多:大脑作为总指挥,眼睛需要看谱和歌词;喉舌负责歌唱;肺和鼻控制呼吸和气流;耳朵倾听并调整自己的声音;双手的十个手指需要协调弹奏;脚可能还在打拍子;如果有观众,面部表情也需要管理。
笑来老师提到,此类文体活动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这种心流状态对大脑的健康发育非常有帮助。其实很多科学家都有自己的爱好。比如,达·芬奇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他在音乐方面也很有造诣;爱因斯坦不仅会拉小提琴,还擅长弹钢琴。
关键区别:主动创造 vs. 被动消耗
当我们使用如此多的感官时,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注意广度”也随之延长。“注意广度”指的是一个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他的注意力被吸引之后,接下来他能够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长。
但要注意,并非所有“专注”都是有益的。打电子游戏、刷短视频、唱卡拉OK或去迪厅跳舞与朗读和吉他弹唱是不同的。虽然结果看似相同,但对人的影响、对大脑的影响却截然不同。
做前者时,依赖的是外部强刺激,你的感官更多是被动地接受刺激,而不是主动参与。虽然看起来你在集中注意力,但实际上大脑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消耗的。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主动“注意广度”越短的人越喜欢这些活动。反过来,越喜欢这些活动的人,主动“注意广度”往往越短。因为这些活动会让你进入一种“假心流”状态,这种心流不是主动的全神贯注,而是被动的全神贯注。可以移步公众号文字「链接」。
警惕“功利化”陷阱
虽然朗读和吉他弹唱此类的文体活动很容易让我们进入一种类似冥想的状态。但是,要真正发挥健脑效果,必须避免功利心态。如果太功利,就会产生情绪上的紧张,反而无法达到心流状态。
当我们并不追求特定的成就时,不像考试那样需要取得成绩,这种活动是一种极其愉快的放松方式。甚至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所有的专注训练,本质上都是“体育课”,都需要脑体协调。无论是朗读和吉他弹唱,语文还是数学,都需要大脑和身体的主动协调配合。
殊途同归:教育学与脑科学的共识
有趣的是,笑来老师的做法和理念与老干的不谋而合,两人虽然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
比如晨诵,老干更多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晨诵能够带来许多美好的事物,使它们进入潜意识。而笑来老师则更多从脑科学的角度阐述,朗读不仅能锻炼大脑,还能促进脑体协调,从而提升心灵状态。其实,两者本质相同——健脑,让大脑获得充足的营养,并将这些营养转化为能量,发挥其作用。
同样,老干的学校,现在的重庆新学道,学生们在音乐课上边弹吉他边唱歌,也与笑来老师所倡导的方式如出一辙,塑造一个更强健的“精神肌肉”。我不太清楚老干为何这样做,但我推测他一定是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考量。音乐还能够净化心灵,在弹奏时,人容易变得轻松,缓解学业上的压力。
结语:以“感官交响乐”唤醒主动专注力
从晨诵到吉他弹唱,从教育学到脑科学,我们可以跳出冥想对感官的关闭逻辑,唤醒五感,多感官协作优化大脑连接,如同“感官交响乐”,创造一个更敏锐、更自由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