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周末七杯茶|AI应该放在指数位置上?如何书写家乡?保尔·尤昂是谁?

发布时间:2025-05-10 22:05:39  浏览量:3

羊城晚报每周日推出“七杯茶”专版,特约海内外六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专栏文章。此外,还有面向广大读者征稿的“随手拍”专栏。

文章虽短小,七杯茶有韵。请诸位慢慢品——

·梅川随感·

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在玉环说写作

春日时节,受作家苏沧桑邀请,我和十多位作家朋友前往她的家乡浙江玉环行走。尽管时间匆促,但观感颇多。

我已不计其数到过浙江,但坦率地说,此前对玉环这个地名还真没多少印象,而且也不觉得在浙江如何抢眼。此次到访,方知这里原来有许多个“了不起”。以最新发展言,这个6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在全国百强县里排名在前四分之一之列,人均可支配收入无论在浙江还是全国都位列第二。以自然环境言,这里山海相连,既有海滨之美,又不乏山川之秀。当然,可以想象,这个岛屿连片的地方曾经肯定是阻隔重重的,同在一地,方言就有温州话、闽南话等。

夜间驱车前往玉环,只见北斗导航的示图里,高架桥梁有如飞虹,又似珠串,在山与海之间流线般蜿蜒穿梭,十分壮观。以人文历史言,这里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值得观览,令人流连;以世俗生活言,玉环可谓美食之城,不但海鲜鲜到无以复加,而且各种美食之精细之醇厚,直叫人边品尝边赞叹。

苏沧桑是一位久居杭州的作家。她长期致力于散文创作,一直在勤奋耕耘中寻求创作上的突破。而我以为,她真正在创作上得到的跃升,是近年来回到自己的家乡之后,不但深入其中生活,而且深入到人群中深入了解、体验、领悟。家乡是展开在她面前的一部大书,也是提供她培植文学种子的沃土。她写这片土地上的“非遗”,写它们如何在当代继续得到传承和弘扬。在此期间,她写出了一种文化,而且将这种文化融入浓烈的情感之中。她最新的散文集《纸上》,用意就是在纸上描绘家乡看得见的美好和看不见的韵味。玉环为她的创作注入了强劲的生命活力,她也用自己的作品回馈了这片土地。

现在,又有一群作家要参与到这一书写中了,这真的很值得期待。于是我就想起了朋友的倡议。那应该是前年夏天,评论家谢有顺邀请一众文友前往他的家乡福建长汀采风,期间他提到一个想法,我觉得很有创意,值得推行。这个想法就是,由某一作家出面邀约,组织文友到自己的家乡行走,大家可以有感而发地写点文章。我理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因为去过了这位作家的家乡,对其生活习惯、文化养成、方言俚语甚至饮食起居有了切身体会和感性了解,一定会增进对这位作家创作特性的理解。大家互写家乡,就是努力把异乡和家乡融合起来,在互相参照中增强“共情”。

理解一个人的家乡,就是理解某种特定的文化。书写家乡,就是书写立体的、有细节的、有烟火气的中国。

·梅川随感·

陈子善[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作曲家保尔·尤昂

“五一”小长假上网浏览,无意中见到一家“凤德版”小唱片店在售Paul Juon的钢琴四重奏CD,惊喜之余,当即购下。收到后认真聆听,果然名不虚传。

说名不虚传,当然有点夸张。保尔·尤昂(Paul Juon,1872-1940)这个名字,就连音乐学院的教授恐怕所知也不多吧。查《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对他的介绍(《辞典》把他的名字译作“保罗·尤翁”)仅短短五行:

1872年生于莫斯科,1940年卒于韦韦,俄罗斯作曲家。学于莫斯科音乐院,师从阿连斯基和塔涅耶夫,后定居柏林。1906-1934年任柏林高等学校作曲教授。作有交响曲(1903)、室内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2首、三重协奏曲。

如此而已。这段简历至少遗漏了保尔·尤昂是大名鼎鼎的拉赫玛尼诺夫的同学和朋友,1929年与哈斯(Joseph Haas)同获“贝多芬奖”。他1934年退休后回祖籍瑞士沃韦定居,直至逝世。也因此,瑞士古典音乐界一直很推崇他,近年来他的作品CD许多是由瑞士公司推出的。

保尔·尤昂的大名,是远在澳大利亚的友人徐家祯兄告诉我的。徐兄是西方古典音乐研究家,出版有《音乐欣赏随想曲》。他不仅对海顿、莫扎特等名家独有会心,尤其致力于“在音乐大海中捕捞‘漏网之鱼’”,保尔·尤昂就是他“捕捞”到的又一条古典音乐“大鱼”。数月前,他与我通长途电话,向我推荐保尔·尤昂就说了半个多小时。

于是,我也开始寻找保尔·尤昂。几个月来,“淘宝”上只见到他的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乐谱在售。而今,我终于听到了德国cpo公司2008年发行的他的两首钢琴四重奏,他只写过这么两首钢琴四重奏。徐兄特别推崇他怀念第一位妻子的作品50号这首,认为堪与柴可夫斯基怀念导师鲁宾斯坦的钢琴三重奏“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相媲美,我听后深以为然。

但愿以后能听到保尔·尤昂更多的音乐作品。

·拒绝流行·

曹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AI+”与“Xᴬᴵ”之辨

人工智能如火如荼,似乎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在拥抱AI,以AI附体证明自身的科技先进性。针对AI+这种惯常提法,清华经管学院杨斌教授有一个著名提法:不是AI+,AI应该放在指数位置上。——Xᴬᴵ,底数x指代各种事物,AI放在指数位置上,这是对AI之于未来的塑造方式、推动力量和产出成果更有启发性的表达。AI与X之间不是物理反应,加和关系,而是范式跃迁,对X甚至会产生脱胎换骨的大改变。

Xᴬᴵ,X的AI次方,这个提法让人眼前一亮。AI+,将AI挺在前面,凸显AI,虚化和弱化既有主体,总有一种“以AI为本”的技术中心主义迷思——人去哪里了?主体又在何处?“X的AI次方”中前置的X这个空位,则体现了对主体的尊重:其一,X是本质,一切要基于这个本质,以X为本。其二,X如果自身弱小(小于1),AI的指数力量会让它走向消亡;而如果X自身强大,底数大于1的情况下,即使初始阶段较为平缓,也有可能产生爆炸性的增长。

之所以想起这个公式,是看到车在智能化中暴露的问题。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那么车呢?车是用来安全驾驶的,不是用来炫酷的。车的本质,首先是一辆车,而不是别的,不是玩具宠物,不是炫给外人看的智能神器,不是跑在轮子上的手机。人们把生命托付给了一辆汽车,对于车的行驶来说,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一辆车,再时尚,再智能,再强大,是基于“安全为先”这个核心本质的强大、智能和时尚,就像“X的AI次方”,X的安全性是核心和关键。任何对车的创新绝不能牺牲安全,这是车的底线!千万不能过度营销和吹嘘什么AI智驾,翻车后却怪用户“过度依赖智能”。不是谁都可以造车,那个X的安全内核非常强大,AI次方才会起到几何级数的驾驶快乐体验。X大于1,安全大于1,那个作为指数的AI才能强大地赋能。

因此,X的AI次方,这个X是人,体现对人的重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车为本、以AI为本、以新为本。把AI放在哪里,其实体现的是对人的思考。创新的终点,是人的价值。

·夕花朝拾·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跃跃欲飞”的海南宝岛

据1984年《人民日报》记者报道,海南岛已从古人笔下被称为“瘴疫”和流放罪犯的去处,变成“四时杨柳四时花”的宝岛,一年到头都是播种和收获的季节。从1983年春天开始,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重点开发建设海南的决定后,海南才张开翅膀,跃跃欲飞。

如今,海南已经迈开了前进的步伐:对外渠道开始沟通,香港到海南的集装箱定期班轮正式开航;国家批准扩建的海口机场动工;海南的大动脉岭八铁路全面施工;规模最大的江南糖厂落成投产,数万农民投入了开发承包33万亩荒山荒地。

不过,当时的海南建设跟广东其他地方比还有差距。初到海口的人,对这里没有统一的农贸市场,小贩随地设摊,蔗渣成堆,农副产品和水产品价格超过广州和上海那样的大城市,就接受不了。岛上的工业管理水平是比较低的。1983年,海南第一次摘掉亏损帽子,盈利378万元,但是预算内国营企业的亏损面仅下降8.5%。行政区一位主管经济工作的领导同志说,许多国营企业没建立岗位责任制,没有考核制度,有的厂连起码的操作规程都没有,经济建设打乱仗的也不少。橡胶行业是“几条腿往一个裤筒伸”,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制糖业是“一个媳妇几个婆婆管”。奇怪的是,一些甘蔗产区舍近求远,明明附近有邻县榨糖厂,却要多跑几十里把甘蔗送到本县的榨糖厂,因为原料蔗的分配不是按自然的经济产区划分,而是按行政区划分的。

一位汽车司机对《人民日报》记者说:“海南早十几二十年这么办就好了。只是,希望别再反复。”一位到海南考察的经济学家则说:“海南的基础太差,一味求快而不从实际出发,显然是不行的。现在,海南的开发还缺乏通盘考虑,没有把接受投资的项目放在海南的全局上掂量,这怎么行呢?”那时的海南,还想不到“十万人才下海南”,更想不到后来会建省与设立自由贸易区,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一些。

·昙花的话·

尤今[新加坡作家]

无处不在的经幡

一踏入不丹,便感觉整个人被抛入了“多彩的溪流”中。

高山、屋顶、桥梁、河岸、寺庙、丛林,处处都挂满了五彩经幡。每当风起,由经幡汇成的缤纷色彩便化成了空中流淌的“溪水”,潺潺涌动时,荡出一圈圈柔美的涟漪;天和地,仿佛都在静静地承载着无尽的福祉……

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南麓,蜿蜒山路数不胜数。每当车子行经险峻的山道时,总能看到瑰丽的经幡迎风飘扬,司机告诉我:“这些经幡,是为过路者祈求平安的。”那些经幡,在我心里化成了一盏盏不灭的灯,烨烨地散发着温暖的亮光。

有一回,发现河畔的吊桥旁边也挂满了经幡。不丹人说:“众生平等,风将经幡的祝福带入河水中,让水里的生物包括鱼虾蟹和其他所有微小的生命,都能够得到美好的祈福。”在那一刻,我不由得深深地感叹:无处不在的经幡啊,真是善与美的化身!

溯源追本,公元8世纪,莲花生大师将藏传佛教的理念传播到不丹,自此,经幡便成了散播正能量的符号了。

经幡也是不丹人传达美好祝愿的“信物”。有一回,下榻于农舍,农妇送给我们一串五副小巧玲珑的多彩经幡,说:“希望它能给你们带来一生一世的好运与庇护。”

我的心,霎时绽放出一大片黄澄澄的向日葵;把经幡捧在手里,就好像握住了一束金灿灿的阳光……

·不知不觉·

钟红明[上海《收获》杂志执行主编]

疼痛

一个周六,正要出门赶去一个现场活动,忽然听到自己的腰“嘎达”一下,动作骤停,已经无济于事。估计是腰椎间盘出了状况。自我评估,只有躺平。周一按照预约去看诊,等候两个多小时,医生在我的腰骨上敲了一下,说做X光吧。到了X光室外,前面至少有100人排队。照完,医生下班了,核磁共振需要半个月后轮到,决定换到一个区级医院去做核磁共振,同时去中医伤科扎针,好吧,等候扎针的也有九十人,天黑透了,才回到家……

虽然这里和那里疼痛是一种常态,但腰痛到转身与走路都困难时,就会处处受限,也为无法按时完成工作而焦虑。有位朋友把一位资深推拿师派来帮我正骨、推拿、松解、拉伸、放血、手掌和脸上扎针……医生说,你是一个非常能忍受疼痛的人。然后,让我在家里甚至到院子里走路,说他们医院就有个大院子,最后环节病人都是带着针做一些大动作。那一刻,阳光明媚,微风吹拂,鸟鸣啁啾,疼痛远遁。因为西医说我的颈椎比腰椎问题还大,医生又教了我疏解的颈椎操。

送走推拿师后,我几乎是幸福地躺平。一觉醒来,哎,疼痛回来了。

昨天,去郊区见两个外地来的朋友,茶叙一下午,天黑了,预备返程,一时忘乎所以,两人拥抱一下,顿时一起轻呼:哎呀,腰。她也是同病相怜,两人拿出手机上的核磁共振结果,就像核对接头暗号。

深处的疼痛,还在路上吗?等待着弹性返回。

·随手拍·

夏天来了图/文 房小铃

“它站在水的镜面上/如一阙清雅的词/风轻抚过,便有涟漪作韵/将岁月的沉香托起……”

那天,看见池塘里小荷的尖尖角上立着一只蜻蜓,才想起夏天来了。

随手拍专用邮箱:ycwbwyb@163.com

原文载于《羊城晚报》2025年5月11日A5人文周刊·广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