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要快乐”这句话适用于青春期孩子吗?
发布时间:2025-05-12 15:47:46 浏览量:3
“首先,你要快乐。
其次,都是其次。”
我们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很,大部分是把“享乐”、“快乐”这个因素放在最后面的。
我直到三四十岁,经常感受到抑郁情绪,才敢偶尔想一想这句话。
就算我的一个很自私,和人相处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朋友,有一天我也看到她发了这句话。
但是,这个人生的标准可以用在如今的01后小孩子身上吗?
这一茬小孩,他们的生长环境和我们70、80后比,差太多了。
有一次,我跟孩子讲我过去的经历,说我的同学们很多早早就不上学了,而我就克服了一切困难,一直读下来,才有机会考上大学,离开农村。
我儿子立刻说:“那我就出生在城市啊!”言下之意:我也不需要像你那么努力啊!
一时间给我整得哑口无言了。
孩子们,不太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努力换来的,他们生来就有。
所以,他们觉得所有的苦痛好像都是父母和学校老师刻意创造出来的。
“首先你要快乐,其次,都是其次”那么,这句话,对于我13岁的孩子适用不适用呢?
适合的方面
1、在学业压力、社交焦虑普遍存在的环境中,这句话能提醒我们重视孩子情绪健康,避免过度苛责。尤其我这样对敏感、自我要求高的父母,可以提醒我缓解“必须完美”的焦虑。
2、建立自我价值感:
13岁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强调快乐优先有助于孩子认识到“我的感受很重要”,而非一味迎合外界期待。
嗯对,孩子现在反抗得厉害,他没有在完全迎合我的期待……
潜在风险
1、责任感的削弱:
若缺乏配套解释,孩子可能将“快乐”等同于“逃避困难”,例如放弃坚持练琴、逃避作业,形成“遇到挑战就放弃”的思维惯性。
我儿子进入青春期的这一个月,课外兴趣班基本都停了……[伤心]
2、快乐定义的窄化:
青春期孩子易将“快乐”理解为即时愉悦(如打游戏、刷视频),忽略长期成就感(如学习技能、克服困难后的满足感)。
3、社会化能力受限:
人际交往中难免需要妥协、共情他人,若过度强调“自我快乐优先”,可能影响同理心与合作能力的发展。
所以:学会让自己快乐,也别忘了成长需要一点辛苦。
1)你的感受很重要,但如果遇到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2、“让自己快乐的事,但不要伤害自己或他人。”
关键执行原则
1、结合具体情境解释
:例如在孩子因压力哭泣时说:“我希望你快乐,但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聊聊怎么让这件事变得不那么痛苦。”
(将“快乐”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而非“放弃的理由”)
2、用行动示范“平衡”
:家长自身若在努力工作后享受休闲,或在坚持兴趣爱好的过程中分享成就感,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3、区分“短期情绪”与“长期目标”:
帮助孩子理解,快乐可能是放弃钢琴课后的轻松,也可能是坚持三年后登台演奏的骄傲,两者需要权衡。
替代方案:培养“韧性快乐”
与其强调“快乐优先”,不如培养孩子**“在不完美中创造快乐的能力”**,例如:
- 一起制定计划时,预留“放松时间”而非彻底放弃任务;
- 当孩子抱怨作业太难时,回应:“确实不容易,做完这部分我们一起去吃冰淇淋庆祝”
- 讨论偶像或榜样的故事时,强调他们如何通过坚持获得更深层次的快乐。
结论:
这句话可以作为情绪安抚的“急救金句”,但不宜作为长期教育理念的核心。
更推荐通过具体行动,帮助孩子理解快乐与责任、短期愉悦与长期成就之间的动态平衡,为其构建更成熟的情绪处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