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学琴路上的“零食”与“正餐”

发布时间:2025-05-13 00:05:49  浏览量:1

我们小时候学琴,认为古典音乐就应该遵循严格的训练,大量的古典作品、练习曲、音阶都学不完,根本无暇去拉流行歌曲,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不太入流的表现。在这一点上,科班出身的教师大多对此持认同态度,即学习古典音乐有一套固有的训练曲目和表演曲目,专业的考试和比赛是不允许流行音乐出现在曲目单上的。

但是近几年,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跨界合作越来越多。很多流行音乐也都借鉴了古典音乐的元素,新作品的风格也在古典和流行之间越来越模糊,作曲家不再拘束于传统的节奏和和声、乐句规则,跨界的音乐家越来越多,传统的音乐家也会在社交媒体上演奏一些流行音乐作品,收获不俗的点击量。当学生上课要求学习一些流行曲目时,作为科班出身的教师应当如何应对呢?

我很理解,也不反对孩子偶尔希望把一些当下流行的小曲子拿到课上来,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演奏得好听。毕竟哪怕是简单的歌曲,老师拉出来和自己拉出来效果也不一样。通过这个过程,更便于让学生了解,“把琴拉好”才能“把曲子拉好”,重要的是掌握演奏技术。

有些小朋友音乐感不够或者演奏缺乏松弛感,一拉正规的曲目就很紧张;有些小朋友对于复杂的节奏型接受困难,怎么也学不进记不住;还有些小朋友对于练琴这件事本身已经充满了反感和对抗,需要一些缓和的手段让他慢慢恢复对练琴的兴趣……以上情况都可以适当采用一些流行音乐、动漫音乐、游戏音乐的素材,让他们适应对于自己最困难的那部分。教师要面对许多业余学习的琴童和家长,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对学习乐器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又需要一个切入口来认识古典音乐,这时就可以从浅显易懂的流行曲目入手。流行曲目对于引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优势。

与之相比,专业曲目的优势是什么呢?专业曲目的特点是,大多数创作者是这门学科的专家。比如我们日常练习的一些练习曲和协奏曲,作者都是专业的演奏家和教师,所写的乐曲都是符合提琴演奏技术规律的,在日积月累地练习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技术规范和水平可以循序渐进地建立起来。但是演奏流行音乐,就没有这样的功能,练完这一首,可能某一个技术得到了提高,换了另一首风格毫不相关的作品,技术上也毫不相关了,从系统提高演奏技术的角度看,是很困难的。

专业的曲目能流传到现在,自然也是具备一定的可听性的。问题是,学生暂时没办法把可听性演奏出来,所以会误让人以为“练习曲就是很枯燥的,古典曲目就是很乏味冗长不好听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示范的时候,将曲目的可听性表现出来;或者至少能提供给学生关于此曲目的演奏示范录音,让学生觉得“好听、愿意去学习”。同一首曲子,演奏水平不同,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对曲目“挑食”的问题就能得到改善。

通过流行曲目引路,当学生具备了一些学琴的认知之后,就可以把学习的主体转到以古典曲目为主了。学生经过专业、扎实的古典曲目系统训练之后,应该能明显感受到,流行曲目是“不用练”的,拿着谱子视奏就可以了。这才是让学生踏踏实实回归古典曲目训练的目的。学生有想拉的小曲子,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所学知识,凭个人能力演奏下来,教师上课仅指点一下如何演奏得更好即可。我有时还会主动留作业,请他们把流行乐谱当作视奏材料,只可以拉不可以练。这样的做法既满足了学生偶尔的演奏要求,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作品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什么样的作品浅尝辄止就可以,把练习的时间、精力留给更需要练习的作品。偶尔吃零食是可以的,令人快乐,但是人不能靠零食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要知道,系统专业的训练对于提高自己的演奏能力至关重要。

俞倩如/文

作者:音乐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