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钢琴的破壁之年?
发布时间:2025-05-12 22:24:14 浏览量:3
文 | 杨飞雪 张听雨
2025年,世界古典乐坛的目光同时被美国得州沃思堡与波兰华沙牵引——四年一度的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与五年一度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同年相遇(以下简称“克莱本”与“肖赛”),并在近期前后公布了正赛入围名单。
今年,中国选手的参赛表现尤为亮眼:克莱本30位正赛选手中有7人来自中国,创该赛历史新高;肖赛决赛名单更是出现32位中国面孔,以近乎总人数的半数之多拔得头筹。这群平均年龄25岁的青年演奏家,既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院校培养的本土精英,也不乏茱莉亚学院、柯蒂斯音乐学院等顶尖院校的海归学子。
挑战“立体音乐大厦”克莱本
7位入围克莱本正赛的中国选手:蔡阳睿、陈艳君、程嘉睿、杜尚儒、鞠小夫、沈靖韜(中国香港)、武暄翔
诞生于1962年的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始终带着美国文化特有的开拓精神,不同于欧洲赛事的厚重传统,克莱本选手每一场次的比赛更像一场自由音乐会:比赛选曲既涵盖巴赫、莫扎特、李斯特等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又纳入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等现代主义巨作,更融合蒙特罗委约新曲等当代先锋创作,形成贯穿古今的立体音乐大厦。
继2022年上届克莱本创下全球古典音乐赛事收视纪录后,本届比赛将于5月18日重启,30位青年钢琴家齐聚得州沃思堡开启新征程。今年比赛在曲目设置延续了上届的改革方案,半决赛环节以莫扎特协奏曲替代了传统的室内乐演奏,在整体赛程安排上保持了独奏与协奏各占一半的平衡格局。在全部赛程中,每位选手将进行四轮表演,对于决赛选手来说,意味着每人都要演奏超过4个小时的音乐。这对年轻音乐家来说无疑是一场不小的挑战,但他们也已做足准备。
入围过上届克莱本的蔡阳睿,其精彩演奏让观众至今印象深刻。他在上届决赛落下帷幕后的采访中谈到由于现在年龄还比较小,对音乐的理解还不够成熟,克莱本比赛需要更有个性的表现,未来他会在个性表达等方面加强。首次参赛经验带来的成长让他此次回归更受关注。00后钢琴家代表鞠小夫近期也在国际乐坛上频频出圈,他不仅在过往赛事中屡获殊荣,更以扎实的技巧与独特的音乐理解力赢得业界认可。今年3月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的莫扎特与格拉斯协奏曲专场,已然展现其驾驭不同风格作品的控制力。此刻,全球乐迷都在关注这位年轻的中国钢琴才俊能否在本次顶级赛事中再创辉煌。作为此次比赛中年龄最小的选手,武暄翔虽年仅18岁,但他的曲目选择难度却不逊于任何一人——横跨三个世纪的音乐风格版图,要求少年在贝多芬古典结构的严谨、肖邦浪漫主义的诗意、拉威尔印象派的光影变幻间进行精准切换。从李斯特《唐·璜》的超技段落到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体力消耗与刚柔并济的编排,这是对新生代音乐家艺术成熟度的全面考量。除此之外,7人中惟一的女性钢琴家陈艳君、师从2001年克莱本金奖得主斯坦尼斯拉夫·约登尼奇和马蒂·雷卡利奥的杜尚儒、在堪萨斯城帕克大学获得全额奖学金的程嘉睿,以及来自中国香港的沈靖韜,同样值得期待。
新面孔与回头客决战肖赛
6月7日,本届克莱本的冠军将尘埃落定,而华沙的秋日尚未到来,但即将参加10月肖赛正赛的中国选手已蓄势待发。
相比较上一届入围的21人,这一届进入正赛的中国选手增加到32人。肖赛的舞台永远向新生代敞开怀抱,却也总能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再度归来。他们中有的曾在往届赛事中折戟沉沙,却依然选择重走这条充满挑战的音乐朝圣之路。这些“回头客”们并非执着于名次,而是将其视为艺术成长的重要刻度——每一次回归都意味着对肖邦音乐更深一层的理解,对自我表达的更进一步突破。
32位成功晋级中国选手为:鲍妍妍、张凯闵、陈学弘、陈子希、张海量、邓宇博、凡雨昂、高阳、巩曙光、谢维庭、胡肖宇、金子涵、李璐王子、李天佑、郦笑轩、李哲翔、林灏维、吕天瑶、马天坤、毛宣懿、饶灏、陶子叶、余晋霖、王紫桐、吴麦琪、吴一凡、杨钒择、俞易辰、余越文、钟咏寰、朱瀚远、朱璟廷
与克莱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肖赛近乎虔诚的专注。自1927年创办以来,这项赛事始终坚守单一作曲家的领域,对金奖得主宁缺毋滥的评选标准也成为钢琴国际赛事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在这里,选手需要面对的是由肖邦所有钢琴作品构建的“宇宙”——无论是玛祖卡舞曲的微妙韵律,还是练习曲的炫技洪流,选手在比赛中的演奏需要展现出对肖邦的音乐风格、情感内涵、技巧要求以及作品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
前不久,肖赛资深评委爱娃·波布沃茨造访上海时被问及本届冠军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她脱口而出:“我们要选出的肖赛冠军必须是这一代最懂肖邦的年轻钢琴家。”正赛名单公布后,热度不断攀升的讨论帖也在网络上掀起肖赛热,除了对一众备受瞩目却止步预赛选手的惋惜,也有网友调侃:“完整看完比赛已经让我失去了所有欣赏肖邦的能力。”这句话恰好点出了当代钢琴演奏者面临的难题——在肖邦作品被演奏了近两百年、无数大师留下经典版本后,新一代钢琴家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诠释?如评委所言,要“最懂肖邦”,而不是“最懂波利尼或齐默尔曼”。因此,无论专业人士还是全球肖邦乐迷,相较于千篇一律的预赛,大家都对神仙打架的决赛现场拭目以待。
1960年获得肖赛第四名的中国钢琴家李名强,曾在1985年代表中国出任克莱本评委,回国后他在《第七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记实》一文中写道:“遗憾的是这次我国没有选手参加。我所碰到的美国朋友和华人同胞都一再表示希望下一届有中国的选手参加,而且希望中国的选手能取得好成绩。”反观今日,中国选手在这两项顶级赛事中的集体突围非偶然现象。据统计,肖赛此次入围的32位中国选手,其中半数以上的19人有海外学习经历,剩下近乎半数的演奏家仅在国内学习,这背后是中国古典音乐教育体系持续深耕的结果。
中国选手晋级背后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选手晋级各大国际钢琴比赛?
钢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韦丹文认为,中国庞大的学琴群体为国际赛事提供了人才基础。随着国内音乐教育水平提高,更多学生具备晋级国际赛事的能力,参赛人数增加自然提升了获奖概率。
此外,许多中国学生通过海外学习吸收国际经验,进一步增强了竞争力。国内音乐教育体系通过改进教学大纲,强调曲目积累与舞台实践的结合。学校鼓励学生“以赛代练”,将课堂成果直接置于国际舞台检验,形成“参赛-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有效提高整体水平。
国际比赛的高质量直播也打破了信息壁垒,学生可实时观摩对比选手表现,既消除赛事神秘感,又帮助其客观评估自身水平。移动设备的便捷性让学习资源触手可及,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
“相比西方‘晚定向’的教育模式(青少年后期才选择专业方向),中国学生更早接受系统化专业训练,在技术积累上占据时间优势。而西方学生多以兴趣为导向,专业音乐教育门槛较高。中国演奏家需要解决的是音乐性的问题,而外国选手则有的技术不够硬。”韦丹文说。
【观察】
中国钢琴家挤上大赛“独木桥”
从昔日的“琴童大国”到各大钢琴赛事入选人数逐年递增,一个现象也值得关注:中国人对音乐赛事的重视程度似乎远超其他国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中国古典音乐市场尚处培育期,国际比赛仍是职业化核心通道,它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钢琴家商业价值的绑定与反哺。而在西方成熟市场中,选手可通过音乐节驻演、唱片合约、跨界合作等多元方式建立事业,无须过度依赖赛事光环。
此外,教育体系的差异也导致了参赛动因的不同。中国的钢琴教育体系呈现出鲜明的竞技导向特征:在培养模式上,从琴童早期选拔到专业院校训练,系统性竞赛机制贯穿全程;在教学目标上,也强调技术训练和赛事成绩的双重达标。这种教育体系使钢琴比赛超越了纯粹的艺术追求,被赋予了更丰富的社会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在国内较为知名的青年钢琴家都未出现在克莱本和肖赛的选手名单中。一方面,这说明音乐会数量多不代表弹得真的好;另一方面,比赛也并非绝对权威。例如肖赛,在东亚的关注度有些过高——这毋庸置疑是一个伟大的比赛,但很多人忽视了这个比赛的风格性,它与克莱本、伊丽莎白比赛有很大的不同。一位钢琴教授表示:“我并不鼓励所有的选手去参加肖赛,有的学生尽管弹得很好,但音乐气质离肖邦太远,并不适合参赛。”
在刚刚公布的2025年布鲁塞尔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钢琴比赛半决赛选手名单中,中国选手仅1人晋级。当我们赞美这份来之不易的荣光并想将其延续时,不能将“肖赛、克莱本获奖者”仅定位为中国钢琴家的身份标签,而更需聆听比赛背后东方教育的严谨底蕴与西方音乐精神持续交织的共鸣与回响。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