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往事 | 浔阳江上的美国商船
发布时间:2025-05-12 23:07:39 浏览量:9
文/冯晓晖
“长江往事”系列聚焦长江流域的历史片段与地方旧迹,整理解读散佚文献、报刊档案和历史影像,力求还原真实的区域历史,呈现大江两岸的文化记忆。
本文首发于2025年3月30日《九江日报·长江周刊》总第1024期,以下为原文。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描绘的长江风光,千百年来宛如定格般恒久不变。自汉代帆船问世直至清末,除了摇橹的小舢板,在扬子江上、赣鄱水域往来的都是乘风扬帆的木帆船,它们安安静静地行驶着,缓慢、悠然。
浔阳江上的帆船与九江府城临江城墙(摄于 1905 年) 图源:《九江老照片》
1835年12月,一艘喷吐着浓烟的巨船自遥远的欧洲航行至中国沿海,震惊了广州城。这艘蒸汽驱动的轮船,名为渣甸号(Jardine),它的到来不仅打破了传统帆船对航运的垄断,更开启了广州与澳门之间的定期航线,从此,中国的航运业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国人惊讶地发现,这种以煤炭为燃料、船身中央耸立着巨大烟囱的新式洋船,竟能不依赖风力,逆风破浪,远航万里。因其航行时腾起滚滚浓烟,被形象地称作“火船”。而早期的蒸汽轮船多在两侧装有巨大的明轮推动船身前行,故又被称为“火轮船”——“轮船”之名便由此而来。
然而,国人很快意识到,这些乘风破浪的火船,还可装载成千上万斤鸦片,架设无坚不摧的巨炮。洋人的火船驶入中国仅五年后,炮火便横扫南中国沿海,并深入长江,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天津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腹地,长江三口(镇江、九江、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
1842年,英国舰队在吴淞口 图源:www.rmg.co.uk
有意思的是,英国人首先拿到了长江三口的租界地,但率先开通定期航班业务的却是美国的旗昌洋行。1861年3月九江开埠,英国人忙于买地、建房、修路,5月,美国旗昌洋行的商人金宁谦(N. G. Kinyon)及琼记洋行的商人乘坐明轮船“火箭号”(Fire Dart)来到九江,琼记洋行提出在九江府城西门外选定地基,并要求获得龙开河西侧琵琶亭(今上港集团九江外贸码头)附近15亩空地。旗昌洋行则要求获得琵琶亭附近30亩空地。由于美国领事尚未抵达九江,中国官员拒绝办理租地协议。10月25日,美国代理领事威廉·B·里德赶到九江处理此事,最终获得了租地权。
琼记洋行“火箭号”明轮轮船手绘图 图源:上海热线
旗昌洋行是19世纪远东最著名美资公司,1818年由美国商人塞缪尔·罗素创办于广州,从事广州至波士顿之间的跨国贸易,是美国资本最早侵入中国并依靠走私鸦片起家的商行,它还代理美国和欧洲的公司在中国推售商品,并在中国采购茶叶和生丝。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旗昌洋行将总部迁往上海,不久后通过直接收购武夷山茶叶,开辟了福州茶市。琼记洋行是清末活跃于中国的美资公司,由旗昌洋行前合伙人、美籍商人奥古斯丁·赫德于1840年成立,琼记洋行从事的业务与旗昌洋行相同。
1861年,旗昌洋行以4.5万元购得一艘456吨的“惊异号”(Surprise)轮船,并于同年7月投入长江航运。1862年3月27日旗昌洋行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轮船公司,通称旗昌轮船公司,资本总额为100万两。旗昌洋行在上海建造了十六铺“金利源码头”,开通上海-汉口定期航线。同年,在九江设立了分公司,建造了码头设施。随后,琼记洋行也在九江开展航运和贸易业务。到19世纪60年代末,在九江从事业务的外商轮船公司多达十几家。长江流域的航运格局彻底改变,蒸汽船的黑烟掩盖了千百年来的孤帆远影。
旗昌洋行的“杭州号”明轮船 图源:19世紀末美商旗昌輪船公司の長江
早期的长江轮船业务主要由美国洋行垄断。1867年,旗昌洋行与怡和洋行达成互惠垄断协议,琼记洋行退出内河航运市场,旗昌洋行由此成为长江轮船业的绝对霸主。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驻华的租界领事几乎都持有旗昌洋行的股份,使其在商界与政界之间建立了强大的利益网络。
旗昌洋行创立之初,仅拥有5艘轮船。到1864年,其船队扩充至8艘,总吨位6000余吨;1866年增至12艘,总吨位17000余吨;1872年进一步扩张至19艘,总吨位27000余吨。在1867年至1872年间,该公司累计获取纯利高达338万银两,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80%,年利润率最高达50%,成为清末中国规模最大的外资股份制企业。
1870年,后来享誉世界的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带着他那套复杂、笨重的火棉胶湿版摄影设备,溯江而上,从南京到达九江。他站在旗昌轮船公司的趸船上,拍摄了几张流传至今的最经典、清晰度最高的九江租界影像。他在书中写到:“照片背景上的建筑是旗昌洋行的房产,这家公司拥有极好的汽船,大大推进了扬子江上的交通运输。”
九江码头 图源:《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上图所示的照片中,左侧为中式房屋,右侧则是欧式建筑与铁质围栏,展现了九江租界最东端的风貌。这里曾是旗昌公司码头所在地,紧邻九江老城区,是当时城外商业最繁华的地带——张官巷。后来的九江港客运站(今百嘉喜宴)便设立于此。
旗昌九江分公司的地址位于九江府城西门外张官巷义和里,占地193.17平方丈。其地界自张官巷起,沿大街向东延伸,大街南侧为旗昌九江分公司及货栈。此外,旗昌公司还在龙开河西琵琶亭(今北径路、通江路一带)占据了一片约5142平方丈的土地,与租界区域基本连成一片,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九江的商业与航运优势。
作为第一家在九江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轮船公司,旗昌轮船公司资本雄厚、运力充足,且在停靠港口设有自己的码头和货栈,在航业竞争中占据优越的地位,独霸了早期九江航运业务,并依此向旅客、货主收取超高的船费。19世纪60年代,九江港轮船客运票价每客达100两白银,后降至每客50—70两白银。
旗昌公司“徽州号”轮 图源:船舶百科
旗昌轮船公司在长江航运中获取的高额利润,引发了其他列强国家航运商的极大兴趣。1864年,英商怡和洋行试图染指长江航运市场,派出“快车号”(Express)和“罗拿号”(Rona)加入竞争。由于势单力薄,怡和洋行在1867年被旗昌轮船公司挤出市场,暂时退出长江航运业。
然而,旗昌的独占地位并未维持太久。1872年1月,英国太古轮船公司在伦敦成立,号称资本总额高达100万英镑。太古轮船公司与卷土重来的怡和轮船公司联手展开激烈竞争,导致长江客货运输价格急剧下跌。受此影响,旗昌轮船公司的利润大幅缩水,1874年后每年红利跌至仅7%,再难维持昔日的垄断优势。
《申报》1873年7月21日 旗昌轮船公司长江航运价格表
与此同时,美国的外交政策调整及其商业模式的变迁,进一步削弱了旗昌洋行在中国的市场地位。正值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全面推进重建计划,旗昌的股东们提出将资金转投美国国内的铁路建设。在此背景下,1877年,旗昌洋行决定退出中国航运业,以222万两白银的总价,将旗下16艘轮船,连同码头、栈房等所有产业,全数出售给李鸿章主导的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
此次收购后,招商局的船队规模翻倍,一跃成为中国水域最大的航运公司。其中,轮船招商局九江分局接收了旗昌洋行在九江的码头、仓库等大量资产,实力大增,足以与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和怡和轮船公司正面竞争,浔阳江上的航运的势力格局由此改写。
旗昌洋行在上海的办公楼 图源:招商局历史陈列
随着旗昌洋行退出中国内河航运市场,美国轮船公司在长江航运业的辉煌时代就此落幕,一去不复返。
参考文献:
火船机制述略.遐迩贯珍,1853年第2号.
Chinese Repository, Vol.4, No.9, pp.431-438.
松浦章.19世纪末美商旗昌輪船公司の長江・沿海航運.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10卷,2017-03-31.
吴翎君.中法战争时期招商局与旗昌洋行的轮船交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09.
Thomson, J.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London,1873.
【后记】
本文为“长江航运争霸战”专题的首篇,虽仍涵括部分本地素材,但其叙述已超越九江,延伸至国际局势与经济竞争等层面,内容属性已不宜继续归入“九江文史”系列。因而特设“长江往事”系列,意在跳出地域局限,以更宏观的历史视野重新考察九江与长江流域之间的互动与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