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大运河遇见莱茵河:中国的,世界的

更新时间:2024-10-05 01:30  浏览量:5

“太棒了”“期待这样的活动多来德国交流,我们还没听过瘾。”当慕尼黑王宫赫拉克勒斯音乐厅举行的最后一场民族音乐会《永远的江南》结束时,德国观众依旧沉浸在江南丝竹之音中,久久不肯离场。让德国观众流连忘返的,正是当地时间9月18日—22日,在德国举办的“文明遇·鉴:中国民乐江苏周”活动。

从大运河到莱茵河,中西文化在双向奔赴中互鉴共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遇·鉴:中国民乐江苏周”活动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江苏省演艺集团、现代快报社、无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多场民乐演出、主题展览、大师讲座和非遗展示,所到之处就地“圈粉”,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

以乐为媒:江南丝竹海外遇知音

秋天的斯图加特,犹如一幅色彩绚烂的油彩画。9月19日,在斯图加特音乐厅“大运河遇见莱茵河”主题展览现场,人头攒动,许多德国嘉宾和来自中国江苏的民乐艺术家、非遗大师交流互动,沉浸式体验江南文化魅力。

△主题展览现场

“没有比‘大运河遇见莱茵河’这一展览主题更能表达中德两国文化之间的共鸣之处了。”看完展览后,南巴登德中友协主席于尔根·埃贝巴赫直言,很喜欢这场主题展览的主题、设计和内容,他要把展览信息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德国人能够了解来自江苏的故事。

△观众驻足观看展览并点赞

“大运河遇见莱茵河”主题展览,讲述了五个文明互鉴的故事,以及背后中德两国人民文化互通互融、民众相知相近的深厚情谊。尤其是“同一个月亮”篇章,从贝多芬的《月光曲》讲到阿炳的《二泉映月》,将“民乐之乡”江苏无锡与音乐的渊源娓娓道来,格外引人注目。

观展间隙,斯图加特大学国际处高级顾问、校长办公室主任霍尔特坎普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非常喜欢展览上的一句话——“同一个月亮,同一个世界”,在当前背景下德国和中国加强合作和交流非常有必要。

△斯图加特大学国际处高级顾问、校长办公室主任霍尔特坎普

当晚,《永远的江南》民族音乐会响彻莱茵河畔,800余名德国观众沉浸其中,感受浓浓的江南民乐文化。尤其当《二泉映月》二胡独奏一出来,全场刹那间极为安静,德国听众沉浸在古老东方的澄净静谧的异国情调中。

△《永远的江南》民族音乐会现场

“在德国生活了十多年,每次抬头看到月亮,就会思念远在祖国的亲朋好友。”在德华侨宋蕾坦言,听了朱昌耀先生演绎的《二泉映月》,如痴如醉,走出音乐厅看到天上的满月,思乡情更切。

△斯图加特林登博物馆东亚/东南亚/南亚馆馆长格奥尔格·诺阿克

听完这场音乐会后,斯图加特林登博物馆东亚/东南亚/南亚馆馆长格奥尔格·诺阿克接连竖起了大拇指,“这次的音乐会真的很棒,我喜欢中国民族音乐。”而被江苏民乐圈粉的格奥尔格·诺阿克非常希望有机会能到江苏旅行。

音乐是中德两国共同的文化瑰宝,也是跨越国界、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同一个月亮,同一个世界”,民心相通在此刻有了生动的注解。

讲好中国故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斯图加特,一座来自江苏的“清音园”成为当地人了解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座“清音园”,既是中德友谊的见证,也是体现江苏之美的一个缩影。

△二胡小提琴合奏,中德大师联袂演出

江苏之美还在赴德演出的民乐艺术家的手指之间流淌。《永远的江南》《弦上江南》4场民族音乐会相继在斯图加特、乌尔姆、慕尼黑上演。二胡、小提琴的中德合奏是本次演出的亮点,德国小提琴演奏家、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首席乌尔里希·埃德尔曼和朱昌耀先生联袂演出的中国经典曲目《梁祝》和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令听众流连忘返,两位艺术家将中西文化互鉴交融演绎得淋漓尽致。

△钢琴家、乌尔姆音乐学校钢琴教师埃琳娜·芬里奇(右)和丈夫

钢琴家、乌尔姆音乐学校钢琴教师埃琳娜·芬里奇听完音乐会后说:“音乐是我们人类共通的语言,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都可以听彼此的音乐,感受对方的文化、情感,这场音乐会就像是一座中国与德国之间的桥梁,这一刻大家能够相互理解。”

△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总领事黄昳扬

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总领事黄昳扬高度评价了此次活动。在他看来,“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如何把中国文化更好地呈现给世界?如何让世界不同文化的声音互通互鉴?这次活动做了很好的回答: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时,不同的文明需要深入交流加深理解。”

△喻辉在慕尼黑音乐教育中心作分享

以文化人,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音乐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是音乐的土壤,在中西交流中文化是重要桥梁。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喻辉表示,“要真正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需要对背后不同文化给予更深的理解,这样会促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互相理解,世界才会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文化出海:在互动交流中走心、交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海外现场,让外国民众在与中国文化对话中体会东方的智慧。

无锡二胡制作大师卜广军曾多次到海外展示二胡制作技艺,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彼此对制作乐器的匠心是相同的,用乐器表达的情感是相通的,“当外国友人现场体验二胡制作,他们就能直观感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大家能‘走心’也能‘交心’。”

△德国观众围观快闪演出并拍摄记录

在德国斯图加特王宫广场,一场来自江苏无锡民乐团的快闪吸引了众多德国观众。其中一位小伙听得十分入迷,现场跟着音符跳起了舞,不少观众纷纷拿起手机拍摄记录,并与乐团热情互动交流。

△在德国啤酒馆,观众围观快闪演出

文化出海,“走出去”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走进去”,交流能“走心”。

△观众驻足观展

“南京大报恩寺与德国海德堡古桥都是两地非常有名的历史文化建筑,相隔万里,但却因为一个人,有了跨越万里的联系,这个人就是约翰·拉贝。”一位德国观众表示,这次的主题展览非常用心,从历史文化中挖掘两地共有的元素,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第一次得知几位中国留学生曾经自行捐献了拉贝的塑像给海德堡,这是青年人对拉贝先生发自肺腑的赞誉,也让南京、海德堡两座城市的情谊有了新的延续。”

△观众围观无锡精微绣演示

文化出海有助于消除误解、促进友谊、拓展合作,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共赢的国际社会。大运河遇见莱茵河,“文明遇·鉴:中国民乐江苏周”以文化为媒,搭建连接了中外文化对话的桥梁,使更多志同道合者相识相知,携手同行。

△阿克塞尔·代克

阿克塞尔·代克是德国的资深乐迷。在他看来,中国民乐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音乐让自己和中国文化相遇,从音乐中自己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他十分喜欢这样的音乐会,期待未来能够在德国听到更多来自中国艺术家的现场表演。

此次江苏周的重要活动之一——两场高级别的大师讲座在斯图加特和慕尼黑举行,吸引了一些德国乐迷来“追星”,音乐会后追着来听讲座。朱昌耀和喻辉两位大师现场将中国民乐文化故事娓娓道来,春风化雨,“圈粉”众多。

△听完讲座,德国观众追着和朱昌耀(右)合影

“中国的民乐要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主流舞台,要走进当地专业音乐厅,要让更多国外的音乐爱好者能够真正地听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经典作品,和当地民众面对面进行交流。”朱昌耀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文化是在交流中相互发展的,无论是二胡和小提琴的合奏交融,还是此次音乐会的“江南”主题叙事,都是要把中国的音乐故事告诉西方观众,让双方在交流中共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熊平平/文 刘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