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王蓉看到王搏的《没出息》后主动私信约合作:音乐不分三六九等

发布时间:2025-10-25 01:43:04  浏览量:1

10月22日《没出息》完整版上线,王蓉刷到王搏23秒试唱后随即私信促成合作,十天赶制成曲并火到两岸,10月24日国台办发言人点赞,这首“玩梗”作品直接走成现象级

事情怎么起的,不复杂

2025年9月,王搏因为给国旗护卫队合唱《祖国不会忘记》做伴奏,发了一条短视频

评论区突然冒出一条台湾 IP 的话——“我在台湾我要回家”,还有人提议把台湾民进党民意代表王世坚质询里的“从从容容”改成歌

起因并不复杂:一条来自台湾 IP 的“我要回家”留言,加上一句把“从从容容”改成歌的点子,直接把王搏的灵感拍醒

我能理解那种灵感被点亮的瞬间,像你走在路上被一阵风推了一把,脚步自己就快了

10月5日,一段23秒的《没出息》视频丢到账号里;

10月6日晚上七点左右,播放量蹿上两千万,王蓉的私信就来了

当时她刚刷到这条视频,说这歌“特别”,然后翻了翻王搏之前的作品,发现几个爆款都是他做的,心里起了股劲儿

她在专访里讲得很直白——音乐没有高低贵贱,也不必把形式套框架

她的态度很直接:音乐没有贵贱,别拿框架吓唬人,听众买不买账才是唯一标准,剩下就是自己到底喜欢不喜欢

这种判断,我听着是实在的,至少把最重要的标尺放回了耳朵上

合作敲定得很快

王蓉包下了完整版的编曲,王搏人在新疆,先把 rap 段落拍完,再提前结束行程飞北京,两个团队把制作流程压到最短

我脑补那几天的工作现场:茶杯搁在键盘边上,编曲软件的轨道一条条亮起来,手机电量像心率一样起伏

两人从建立联系到完稿只用了十天,这在行业里算是急行军

说白了,真遇到对路子的伙伴,节奏就能跑起来

10月22日,完整版上线后评论区迅速出现大量台湾 IP,刷屏式的“好听”和“有意思”让这歌超出了音乐圈本位

街面上的反应更有意思,楼下早餐店的大哥一边翻鸡蛋一边哼着那句钩子,油锅里嗤嗤作响,好像把屏幕里的热度端到了街面

10月24日,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公开点赞,称乐见这样自然、有趣、快乐的两岸民间互动交流

这话把大家心里那个“能不能”的问号,掰直了一点

王世坚本人看过后也表示网络世界充满生命力与创造力,对此叹为观止

你看,梗可以是桥,关键看桥上走的是谁、走成什么样

说白了,《没出息》把“玩梗”的轻松和家国情的分量绑在了一起,才有这么强的传播力

这类作品的走红不是偶然,它踩在“话题性”和“情感内核”的交汇处

有人会担心玩梗会稀释严肃感,但我反而觉得这是一种可亲的表达,它让原本距离感很强的议题变得可听、可传、可分享

更扎心的是,那句“我要回家”的出现,像在冰面上敲了一下,让底下的水泛起涟漪

行业的外部环境也值得看一眼

Omdia 2025年10月的研究显示,全球音乐出版商收入今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2030年预计到140.4亿美元

这个数字不只好看,是向内容创作者发出的信号——钱在往这个盘子里流

其中数字音乐年复合增长率预计6.7%,2030年升至86.7亿美元,流媒体继续扛起最大收入来源

但热闹背后有冷问题

周亚平提醒,数字音乐的利益格局失衡、平台垄断、数据黑箱、盗版与“洗歌”泛滥,正在挤压经典作品的出生空间

平台的逻辑越来越强,作品的命运有时像在单一赛道上冲刺,难免有人摔倒

有业内人士提到,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审查平台集中、立法限制跨行业巨头深度插足内容领域

这话听上去硬,但不硬不行

AI 是另一头新动物

国琨的观点更尖锐:AI 生成音乐不受著作权法保护,训练要用作品必须获许可并付费

这不是给 AI 设障,而是给人类创作留底线

他建议引入法定许可或补偿金制度,去平衡 AI 发展和版权保护

当技术像洪水一样涌进来,堤坝要修,水路也要留

Omdia 的 Simon Dyson 也判断,流媒体增速放缓会一定程度限制收益,但长期前景依旧乐观

加个现实注脚:增长的曲线不会一直陡,但里程碑还会一个个过

回到合作这件事,把它放在更大的音乐史例里看,逻辑更清楚

周杰伦和费玉清的《千里之外》证明,跨风格的互补能把中国风的婉转和R&B的律动揉出新味

它的成功,不仅是曲风拼图,更是气质互补——一个少年感,一个雅致感

泰勒·斯威夫特与肯德里克·拉马尔的《Bad Blood》则是把个人恩怨、说唱能量和群像叙事拧成一条商业爆款路径

从流行到嘻哈,从故事到阵容,全部对准传播学的靶心

从这些案例回看《没出息》,跨人设、跨圈层的合作,恰好把注意力和情绪汇到同一个点上

这也是为什么它能迅速在两岸的社交网络里跑出速度

说到这儿,我还是想把那句态度摆在前面

我认同王蓉的那句“音乐不分三六九等”,但也得补一句:不分不等于不挑,挑的是诚意和真情

当一个音乐人愿意为一句普通人的留言停下脚步、开始创作,这件事本身就是诚意的证明

她很少主动私信陌生人,这次却说像是忽然有了使命感,这种冲动在音乐里是好事

创作有时候需要一股不讲道理的劲儿,它能把“可能”往“实现”推一把

更扎心的是,评论区一声“我在台湾我要回家”,把抽象的两岸关系瞬间变得具象、可触

你很难不被这种直白的愿望打动,哪怕只是路过,也会慢下来看一眼

一首叫《没出息》的歌,偏偏最有出息,这种反差也是它的锋芒

它让我们看到,音乐不必站在神坛上,也不必在收视率和算法之间喘不过气

一个好钩子,一段有现场感的 rap,一种不端着的合唱,就够了

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多类似的作品冒出来?

我更关心的是它能不能留下点“做法”,让后来者不只是学样子,而是学那股真心

如果说这次是一次成功的民间互动样本,那下一次不妨继续让“想说就唱、想合就合”成为常态

音乐这东西,最怕被管成格式化的生产线,最爱被点成不设限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