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城市共鸣 二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圆满闭幕
发布时间:2025-10-25 11:40:21 浏览量:1
当厨师推着“烤鸭”上台,演奏家们在演奏之余对着空气做出“大快朵颐”的夸张动作,全场发出会心的微笑,中国美食的美妙滋味通过生动的音乐和表演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样充满创意与欢笑的氛围中,10月24日,指挥家杨洋执棒中国爱乐乐团,联袂中央歌剧院合唱团,携手世界知名小提琴家吉尔·沙汉姆和女中音歌唱家伊尔迪科·科姆洛西,在保利剧院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古典与现代的音乐之旅。至此,为期两周的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圆满落下帷幕。
本届音乐节以“未来传统·刹那新声”为主题,深度探索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音乐语汇的对话与融合,呈现了一场场风格多元、富有创新精神的音乐盛宴。从闭幕音乐会上东西方经典与新声的精妙对话,到“中国概念”下对本土音乐创作力量的持续挖掘与国际化推广,再到让音乐走出剧场、融入城市公共生活的创新尝试,音乐节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前瞻的视野和创新的魄力,做出了音乐未来发展的探讨与实践。
“中国厨房”点燃味蕾
当晚的音乐会由充满新锐气息与中国意蕴的旋律拉开序幕,中国香港作曲家梁皓一的《中国厨房——味觉的盛宴》选段首次登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这部作品别出心裁地以“大红袍”“佛跳墙”“北京烤鸭”等极具代表性的中华美食为意象,运用丰富的管弦乐语言,烹饪出一席听觉上的“味觉盛宴”。音符跳跃间,仿佛能嗅到人间烟火的香气,感受到饮食文化背后鲜活的生活质感。这部现代作品的登场,为本场音乐会奠定了创新与融合的基调。
随后,音乐的风格陡然切换,将观众带入浪漫主义的深沉世界。女中音歌唱家伊尔迪科·科姆洛西以她醇厚而富有表现力的音色,深情演绎了勃拉姆斯的《女中音狂想曲》。科姆洛西的演唱,将歌德诗篇中的“云雾迷蒙的目光”与“沙漠中的清泉”化为可感的音乐诗行,在孤独与荒凉的意境中,升腾起哲思与慰藉,展现了古典音乐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音乐会的最高潮,由小提琴大师吉尔·沙汉姆点燃。他带来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以其电光石火般的精湛技艺和深挚饱满的情感表达,彻底征服了全场观众。沙汉姆的琴弓之下,技巧的炫目与情感的深度完美统一,激荡起观众内心最深处的共鸣。
整场音乐会,从梁皓一充满烟火气的现代中国画卷,到勃拉姆斯深邃浪漫的德奥经典,构成了一次精彩的东西方音乐文化对话。当《中国厨房》的“烟火”与勃拉姆斯的“哲思”在同一舞台上奏响,不仅展现了中国当代作曲家的创新活力,也表达了对古典音乐辉煌传统的崇高敬意,完美诠释了音乐节“未来传统·刹那新声”的主题内涵。
中国概念持续拓展
北京国际音乐节自创办之初就高度重视对中国音乐家和中国音乐作品的展示与传播,2002年更是成为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概念”的音乐机构,这一理念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本届音乐节,再次彰显了其在“国际视野下中国声音的艺术表达”上的不懈努力与丰硕成果。
除了闭幕音乐会上的梁皓一,本届音乐节还陆续推出杜韵、黄若等一批优秀华人作曲家的新作,展现了“中国概念”的广度与深度。10月12日,普利策音乐奖获得者、作曲家杜韵携其新作音乐剧《刻在森林的海》重返北京国际音乐节舞台。这部作品由北京国际音乐节与美国林肯艺术中心联合委约,深度契合“未来传统”的主题。杜韵亲赴云南基诺族聚居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桂英紧密合作。作品将基诺族古老歌谣与现代音乐剧场形式、美国OK MISS乐队的现代编曲相融合,展现了基诺族完整的文化图景。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创新,更是让传统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焕发新生。
而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爱乐乐团音乐会上,作曲家黄若的新作《浮声之城》完美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体现了华人作曲家在全球语境下的独特思考与表达。特别的是,音乐节围绕《浮声之城》展开了极具创意的拓展,打造了“城市漫游体验版”,引导观众通过手机应用在剧场外的城市路线中聆听音乐片段,最终汇聚成完整的交响乐体验。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更让“中国声音”与城市空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中国概念”走向更深层次的“创造”与“对话”。它致力于推动中国音乐家在世界舞台发声,用世界通行的音乐语言,讲述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
音乐走出剧场浸润市民生活
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一大亮点在于其勇敢地打破了音乐厅的物理边界,让艺术的魅力流淌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实现了“将音乐拓展至城市空间”的愿景。音乐节致力于让高雅艺术走出殿堂,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活的一部分。
本届音乐节创新性地推出了“跟着音乐去旅行”品牌活动,以“强品牌、促消费、惠民生”为目标,着力打造“音乐节+”多元消费场景。这一品牌通过精心策划,将音乐演出与北京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有机联动,开发独具特色的音乐主题文创产品,并多维度拓展体验边界。音乐节与热门商圈、文旅场所、线下音乐消费场景、“北京礼物”商店以及酒店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打包套餐产品”和住宿优惠,将参与“票根经济”的各类商户、景区整合成一份详尽的“音乐节嗨玩地图”。
此外,音乐节还与各专业艺术院团、文化机构、演出场馆等广泛合作,举办各类符合其艺术品质要求的音乐活动,旨在打造“全民交响月”,让音乐深度浸润市民的日常生活。音乐节还与中国网球公开赛展开了跨界联动,推出票务合作,让观众可以通过购买套票一站式体验活力音乐盛宴与高端网球赛事,享受双重文化娱乐体验。
这些举措,不仅仅是简单的活动叠加,而是旨在重塑公众的艺术参与方式。它让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仪式,而是变成了可漫步聆听的城市背景音,是可消费、可体验、可带走的旅行记忆。它让艺术回归生活,让城市因音乐而更具活力与魅力。
北京国际音乐节供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