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王丽雅夺冠背后……

发布时间:2025-10-26 17:33:14  浏览量:2

文 | 纪晨

在今年的第74届德国ARD国际音乐大赛中,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王丽雅荣获钢琴组冠军,成为首位斩获该赛事钢琴组最高荣誉的中国大陆选手(详见此前报道:)。

赛后交流中,评委与选手们对她的学习经历充满好奇,而当得知她自9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至今,始终师从同一位导师——陈曼春,无不感到惊讶。这段跨越十六载的师生情谊,引发了业内对陈曼春教学成果的深入思考。

王丽雅与导师陈曼春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附小校长,陈曼春素有“能从幼儿教到博士的全阶段导师”之称。她的教学之所以能精准适配从启蒙入门到专业深造的各阶段学生,核心正在于因材施教的智慧与温柔坚守的定力。

附小附中阶段

科学筑基与审美启蒙

对陈曼春而言,跨年龄段教学需要教师思维、语言表述方式的灵活切换。“像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即便比业余琴童有一定基础,本质上还是需要老师耐心引导的;但面对本科生、研究生,我可以以同行者的姿态,和他们一起探讨、交流。”她强调,不能用15岁前的标准评判成年学生,也不能用对研究生的要求苛责孩童。

在陈曼春看来,10岁至18岁(附小至附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可塑性黄金期,变化幅度远超人生其他任何时期。这个阶段的培养,直接决定学生未来的艺术高度——既要打牢专业基础,更要建立对音乐的敬畏心、思考能力与审美趣味,尽早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力。

在打基础阶段,她注重科学教学,“科学的演奏方式,是符合人体工学的,能避免肌肉劳损,不会透支身体,影响艺术生命。”

在音乐理解培养上,她反对揠苗助长。“如同孩童读《红楼梦》只能看懂情节,附中学生不宜强求深度解读。”她会建议学生广泛聆听,例如演奏莫扎特作品前,先沉浸于作曲家的各类作品,“听得多了,就像认识了作曲家本人,演奏自然有了底色。”这种浸润式教育,为学生构建起立体的音乐认知。

陈曼春的教学始终践行“授人以渔”的理念,拒绝“喂饭式”灌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这一理念的形成,与她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4岁起,陈曼春便跟随母亲学琴。她的母亲不仅是钢琴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在学琴过程中,母亲引导她用心感受音乐的呼吸韵律与情感流动,这对她后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启发式教学,也在陈曼春日后的教学中占据了主要位置。

她认为,不同阶段的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各有不同,“拿到全新作品时,低年级学生最初或许只能独立完成6成内容,剩下的部分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完善。”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与能力提升,自主完成的比例也随之提高,“到了附中高年级或本科阶段,很多学生已能独自完成作品的8成,此时老师的角色不再是解决基础问题,而是带领他们向更高的艺术高峰迈进。”

大学研究生阶段

在规范中追求个性

当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陈曼春的教学理念实现重要转变——从“基础引导”迈向“高阶启发”。

她给予成熟学生充分的演奏自由,“只要音乐处理合乎逻辑、符合作曲家的风格,即便与我的见解相左,也能获得我的支持。”在她看来,音乐没有惟一答案,合理的个性表达才是艺术生命力。这种开放态度,激励着学生建立独立的艺术判断。

然而,自由绝非无边界。她坚决反对炫技式表演,“演奏者是传达者,不该凌驾于作品之上。好的演奏让听众记住音乐,而非演奏者。”这一理念贯穿她的高阶教学,在尊重原作与个性表达间寻求精妙平衡。

在中央音乐学院打破学段壁垒的改革后,陈曼春持续被各年龄段学生选为授课老师。她将这份信任归因于自身从未间断的舞台实践——多年来,她在教学之余始终兼顾演出与唱片录制,在与音乐的实时对话中不断捕捉新的感受,再将这些新鲜的艺术思考传递给学生。“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成长,才能带给学生新鲜的养分。”陈曼春直言,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仍不愿更换老师,正是因为依然能从老师身上持续获得新的内容。她坚信,教师唯有不停思考、持续进步,才能跟上学生成长的脚步,为不同学段的教学注入活力。

同时,她也保持着开明与真诚:“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一贯而终的陪伴,最终还是要从学生的切身需求出发考量,这才是对他们艺术道路真正负责。”

育人与教琴

做学生的“手电筒”

在陈曼春的教育理念里,“育人”与“教琴”同等重要。她始终以对待自己孩子般的耐心与心意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平和与友善的价值观悄悄融入教学日常,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扎实精进琴艺,也收获温暖成长。

面对所有学生,陈曼春从无偏爱,唯有鼓励。她的方式是“夸态度,不夸天赋”:从不夸学生“你真有才华”,而是赞一句“你这次练琴特别认真”“你对音乐的执着很打动人”——她深知,这些是每个人努力就能做到的,能让其他学生真切感受到“只要我努力,也能被认可”。她从不对学生说贬损的话,始终给人希望;即便遇到弹得不好的学生,也会先找出优点,再谈及不足。在她看来,真诚的鼓励从不会让人“飘”,反而能让学生在自信中稳步提升。

钢琴领域作品繁多、赛事密集,可陈曼春常对学生们说:“音乐不用打败别人,而是分享美好。让音乐回归真诚表达。”她总在强调,练琴从不是为了参加比赛、赢得奖项,而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钢琴家,不是选手。就像此次王丽雅参加国际比赛前,陈曼春特意发微信叮嘱她:“你是钢琴家。”这句话,她接连发送了三遍。对待附小、附中的低年级学生,她同样用心:“我会告诉他们,比赛要按拿第一名的标准准备,但要做好第一轮被刷掉的准备——每一轮都做到最好,就是进步。至于结果,那是别人的判断,不是你的能力。”

“教育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无法重来。”陈曼春说,“我从不奢求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钢琴家,但特别希望他们能在学习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好、老师的认可、集体的温暖。我带的所有主课学生,彼此就像一个大家庭成员:学生们在比赛里互相帮忙,有人获奖时真心祝福;家长们也能融洽相处。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上主课时不会紧张,才能在我面前,把心底最温暖的音乐演奏给我听。”

当然,她也理解教育理念的多样性:有的孩子适配“高压激励”,有的则需要“温和引导”。“我从不强迫家长接受我的方式,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家长和学生才是教育选择的最终决策者。但我会一直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陪孩子们在音乐的路上慢慢走,让他们既能学好钢琴,也能拥有丰富、精彩的人生。”

陈曼春说:“我更愿意做学生的‘手电筒’——尽力把光打远,照亮他们前行的路;当光照不到更远的地方时,他们也会带着这份光亮自己继续走下去。而我能做的,就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刻,始终做那个递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