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云音破晓 叩响世界
发布时间:2025-10-27 12:00:55 浏览量:1
清晨,金沙江从深谷中醒来,奔腾声里,是傈僳族姑娘吹奏的清越竖笛声;洱海畔,白族老人的三弦声在风中飘荡;云雾缭绕梯田,乌巴的醇厚穿透云烟……与大地共舞,和雪山齐翩,在云南,演出不再是舞台艺术,而是与自然本身同频共振的一场盛宴。
“云岭笙歌”开幕式音乐会现场 刘东 摄
暮色四合,舞台中央明暗交错,指挥家手里的指挥棒轻盈跳动,现场鼓声雷动,铜锣、二胡、唢呐等乐器轮番登场,或低沉婉转、或高亢嘹亮,故事在乐声中尽情描摹,观众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徜徉。10月21日至27日,在昆明、文山两地举办的“以乐为桥 融声共美”2025云南·第三届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活动,让承载着深厚民族情感与历史记忆的云南民族音乐走进“梦想的回音壁”,让艺术奔涌在生生不息的活态河流之中。
藏在乐器里的“文化大观园”云南各少数民族均有其特色乐器,在全国500多种民族民间乐器中,云南省的乐器有200多种,占全国器乐种类的五分之二。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鼓——云南楚雄万家坝的铜鼓曾在这里敲响,古滇国时期立牛铜葫芦笙、羊角钮钟、滇王铜编钟的民族音乐史在这里谱写,《南诏图传》中古代音乐人演奏时的精神面貌在这里得以窥见。
作为素有“歌舞海洋”“音乐富矿”等美誉之称的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各具特色,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音乐体系,“一山不同调,十里不同音”的生动景象在这里呈现。这里有航天员叶光富从“天宫”传递乡音,用葫芦丝书写浪漫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有融合了云南哈尼族、彝族等多民族音乐元素,描绘如画江景、渔舟唱晚的巴乌奠基之作《渔歌》;更有土生土长的云南人聂耳创作的被亿万人民传唱的《义勇军进行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民族的生命力,让这里的音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云南人以其最独特的表达方式诉说着他们的情感追求。在“云岭笙歌——2025云南·第三届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开幕式音乐会演出中,中央音乐学院艺境室内乐团与云南文山坡芽歌书合唱团合作的合唱曲目《几时》,就源自壮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被誉为“天下第一部图载歌书”和“壮族爱情密码”的“坡芽歌书”。“这些歌词咏物、咏情,贴合壮族人民的生活,值得被更多人了解。”作曲者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周娟坦言,在反复观看了坡芽歌书合唱团的所有演唱视频、聆听了81首坡芽歌书原生态录音后,她选择用汉语演绎词曲,在保留民族音乐韵味的同时,让更多观众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云南人将风光美景、文化特色、人文底蕴、百态故事化作一个个治愈人心的音符,融入彝族海菜腔、白族大本曲、傣族章哈、纳西族白沙细乐等原生态民歌之中,让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切身感受这些文化瑰宝。
随地“大小跳”的松弛感“月亮出来么亮湾湾,照着阿哥么心慌慌,啊叔寨来么哟嘞,西叔寨来么哟喂……”随着濮曼乐队《三跺脚》的歌声响起,现场的观众纷纷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顷刻间,一片欢腾热闹的景象。旅居在云南,你几乎无时无刻不浸泡在热情奔放、松弛感拉满的歌声之中,从傣族泼水节饭桌上“水 水 水”的祝酒歌,到佤族木鼓节时“加林加林赛”的“民族团结协奏曲”,每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都能引爆社交媒体,刷新人们对“滇”峰对决的新认知。
“云南神曲一响,脚底板就开始发痒。”老调填满新词,旧曲重赋新意,民族音乐的传承在魔性洗脑的旋律中破层“出圈”,开启了与时代接壤的崭新诗篇。云南人独有的这份松弛感与天赋异禀的舞蹈才能,也来自于学校常年的耳濡目染。
2002年,云南民族中学将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广播体操三者融为一体,自创了一套时间长6分钟共20节的课间民族艺术操,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伴奏,将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编排进广播体操的节律之中,通过肌肉记忆与身体律动激发民族文化基因的本能,打破“自上而下”口传身教的陈规,让民族音乐传承成为“身心合一”浸润心灵的“细雨”。
牟定县实验小学左脚舞课间操
一旦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种下,那么文化传承的种芽就会随之生长。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实验小学的学生手持彝族特色乐器龙头四弦琴,悠然跳起了左脚舞,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宝丰小学的学生也沉浸在白族舞蹈“力格高”的欢乐之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南沙小学在“大乐作”的音乐声中尽情蹦跳,稚嫩的笑脸如花般在美妙的民族音乐声中朵朵绽放。
牟定县实验小学左脚舞课间操
这里的歌谣从来不是舞台上演奏的华章,而是生活本身的吐纳。“我们这里的蛇都是有灵性的,当我们捉到蛇的时候,会唱拉祜歌给它指引放生。”在景迈山遗产文化传播者南康看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欢歌不止属于人类,也属于草木间、山海里的万事万物。正是由于云南人这种纯粹的秉性,让来这里的人感受到的音乐,不再只是高居殿堂的阳春白雪,更是村寨人家饱含深情的山歌对唱,欢聚一堂时饭桌上的把酒言欢。
民族乐曲走向国际舞台“崩布愣崩崩,比安崩,甘比崩……”2023年4月,随着《up耿马》爆火“出圈”,一座因水而欢的小城,逐渐进入国际视野,魔性的音乐与酣畅淋漓的舞蹈互相交织,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外界所熟知,“艺术无国界”这一至理名言在此刻得到完美诠释。
《up耿马》MV截图
“慢节奏,不急躁,很舒服。”这是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成员能底对他参与编排的泼水舞曲《up耿马》后续舞曲《哦迪卡》所展现的小城生活的最好描述,在舞曲中加入舞刀少年、南西米、嘎朵等传统舞蹈,配之以象脚鼓、菠萝鼓等特色乐器,让这部充满民族文化特色的舞曲,再度闯入人们视野。“将传统的语言,以年轻化、现代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能底和所有歌舞团的成员一样,都想用自己的力量,让世界听见耿马的声音。
云南民族音乐的破圈,并非最近几年才有的罕见事儿,早在20世纪50年代,弥渡民歌《小河淌水》就曾漂洋过海,在国际舞台上一鸣惊人,被外国友人称为“东方小夜曲”。进入21世纪以来,云南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一批具有云南特色、时代特征、国际水准的民族文化精品登上世界舞台,受到广泛赞誉。
2009年李怀秀和李怀福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
2015年,以《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哈尼哈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素材创作的原生态歌舞《哈尼古歌》亮相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半年时间、千余场演出,观众逾百万人次。202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来自云南的彝族海菜腔传承人传唱人李怀秀、李怀福用一曲海菜腔《金鸟银鸟飞起来》唱响全场。在李怀秀、李怀福的带领下,异龙湖畔悠扬的海菜腔在美国、法国等5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这些代代流传或改编的民族音乐,承载着云南的山水风情与历史人文。多年来,守护肥沃根脉的云南民歌逐渐长出新芽,朱哲琴、Kawa乐队、山人乐队等一批音乐人和乐队在深入理解云南民族音乐的精髓的基础上,运用现代音乐语言进行创造性改编,让古老的旋律焕发出新的光彩,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第三届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在云南的举办,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个将“活化传承”从理念推向实践的标志性节点。它为提升云南旅居魅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纵深。要借此契机实现旅居吸引力的深化,关键在于推动民族音乐从舞台的“景观化”展示,向旅居生活的“场景化”与“学术公众化”沉浸的范式转型。
传承周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汇聚顶尖学者、非遗传承人与青年艺术家的高能级平台,而民乐“滇”峰对决之后更是生活。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的辐射效应,将其成果转化为可持续的旅居体验。例如,将传承周期间的学术研讨精华,转化为旅居者可参与的“音乐地图”导览或“大师工坊”,让游客在专家带领下,于大理的古戏台、丽江的四方街或红河的哈尼梯田,进行“声音的田野调查”,从聆听一首歌,到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与情感密码。这使旅居者从浅层的观光客,转变为深度的文化解读者和情感共鸣者。
更进一步,传承周应成为一个“孵化器”,催生出一批以民族音乐为灵魂的深度旅居产品。诸如“古歌寻迹·古道徒步”、“器乐制作与即兴创作营”等,让旅居者在学习吹奏一片树叶、绣制一件民族乐器纹样的过程中,完成一次与在地文化的深度对话。这种基于亲手实践和知识获取的旅居体验,所构建的是一种难以替代的文化认同与精神连接。
最终,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云南旅居的魅力在此刻交融互哺。传承周提供了权威性与丰富的内容素材,而深度旅居则为其提供了最鲜活、最富生命力的传承场域。当旅居者带着对一首古歌的理解、一段共同演奏的记忆离开,云南便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而升华为一个能持续回响于内心的“精神原乡”,这正是其魅力历久弥新的根本所在。
云南评议“码”上反映二维码
更多云南文旅发布,请扫码关注我们的发布矩阵
一部手机游云南
云南公共文化云
服务号
昆明文旅
保山文旅
微丽江
昭通文旅
大理文旅
红河文旅
文山文旅
德宏文旅
临沧文旅
玉溪文旅
怒江文旅
普洱文旅
楚雄文旅
西双版纳
掌上文旅
世界De
香格里拉
曲靖文旅
云南省
图书馆
云南省
云南省云南省
云南省云南省
云南省云南省
云南省
